砸4萬億擴大內需:中國給經濟下猛藥
(2008-11-10 12:06:04)
下一個
11月7日,中國財政部長謝旭人突然中斷出訪行程,從秘魯啟程返回北京。按照計劃,他應該參加在此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財長會議,接著前往巴西參加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算來,謝旭人此次在目的地停留的時間尚不及他六十多個小時的往返旅行時間。什麽緊急狀況讓這樣高級別的官員臨時改變既定日程?答案很快在周日晚間揭曉。新華社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出台強力措施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各項措施涉及在2010年底前支出約4萬億元。同時,公開宣布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由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外界對中國推出經濟刺激方案已有預期,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在11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從緊急召回財長看,這一重大決策是在短時間內作出的,而政策出台的時機和力度均顯示出,中國政府高層對擔憂經濟下滑的緊迫感和維護經濟增長的決心。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日趨嚴峻,中國經濟增長的形勢迅速惡化,三季度GDP增幅由去年的11.9%下滑至今年的9%,最新的工業產出、進出口增速等指標均顯著回落。從目前企業利潤下滑,產能過剩壓力加大,大批中小企業歇業、甚至倒閉等跡象看,四季度的數據亦不容樂觀,按此趨勢,中國經濟很可能麵臨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最嚴重的不景氣。8%的GDP增長在很多國家看來是求之不得的,但是對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中國而言,則可能意味著嚴重的經濟和政治風險。大量企業將陷入困境,乃至破產,作為企業主要資金來源的銀行勢必出現大量不良貸款,而失業上升,居民收入下降,以及股市、樓市低迷帶來的財富縮水可能進一步威脅到社會穩定。這已經引起了中國領導人高度警惕。今年年中以來,提高出口退稅率、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取消商業銀行貸款限製、支持房地產、批準新的基礎設施項目等一些政策陸續出台,顯示出此前實施的緊縮政策正迅速轉向。昨晚,最新出台的十大措施可謂給麵臨下行區間的中國經濟施了一幅猛藥。其出台時機選擇早——GDP增速還在9%,國際經濟危機的負麵效應尚未完全顯現;政策措施力度大——4萬億元的支出規模相當於中國年GDP的近五分之一,貢獻1至2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針對性可謂有的放矢——挖掘國內市場的潛力,靠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由於美國經濟勢將陷入衰退,再加上具有明顯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當選總統,中國未來的出口需求很可能還會惡化。目前擴大內需計劃的細節尚未公布。這劑猛藥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依然存在變數,如果處置不當,甚至會帶來副作用。首先,4萬億元支出計劃中有多少已經列入中央、地方各級財政預算,有多少是此次新增項目尚不清楚,因為十大措施中的很多內容已經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計劃”(對應2006至2010年)。其次,短時間內追加如此大規模的公共支出,如何保證投資效率,避免重複建設,防止財政資源分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還缺乏完善的製度保證。再次,盡管中國政府近年財政收支狀況良好,今年上半年中央預算盈餘1.19萬億元,隨著經濟形勢惡化,企業利潤下滑,下半年以來稅收增幅明顯下滑,財政收入將難以保持在過去幾年20%的水平上。如果財政赤字的增長過快,將給宏觀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要取得好的療效,用藥不僅要猛,更要準。擴大內需的關鍵是增加國內消費。而消費需要以一定收入作為保證。保經濟增長,擴大公共支出是治標,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增強其消費能力是治本。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著手。其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變工資增幅常年低於GDP增長的現狀。這需要增加資本項下稅收,降低工薪階層的稅負,提高勞動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同時,應當大力創造就業機會,在決定財政支持力度時,不僅考慮產值的目標,也要將社會福利的目標考慮在內。其二,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乃至全社會範圍的貧富差距,壯大中產階層。雖然中國居民擁有大規模儲蓄,但占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隻占其中很小的比例。他們身上蘊藏著巨大的需求潛力。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提高農民收入,改變農村的落後麵貌——7億農民的消費需求一旦激活,可望為經濟帶來強勁的推動力。其三,完善包括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在內的社會保障體係。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在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增加社會福利,改善民生,政府責無旁貸。隻有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才能說服慣於儲蓄的中國人大膽消費。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致富光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並贏得廣泛擁護,其寶貴經驗就是造福於民。然而,近年來,中國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長卻顯疲態。有報道稱,重慶出租車司機的月收入甚至低於十年前的水平,這種背景下發生“罷運”事件有其必然的因素。昨晚公布的十大措施中,多項緊貼民生的政策赫然在列,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