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華國鋒為什麽抓捕“四人幫”?
(2008-09-12 12:50:39)
下一個
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什麽毛澤東千挑萬選的接班人華國鋒,會在毛去世不久後,突然采取極端手段對待以毛澤東遺霜江青為首的“四人幫”?這種做法,最終也使華本人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因此被指為“不智”。不論華國鋒是忠厚還是精明,似乎都不應作此選擇。
這就是典型的“事後諸葛”思維。其實,當時華的選擇,是特殊情勢下的不得不然。而使華陷入這種“不得不”困境的,就是毛的“不作為”。現在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毛去世後華的處境很好,左右兩派他居中間,可以左右逢源,保持一種平衡。這種看法似是而非,因為它隻有在兩個條件都得到滿足時才能成立。一是華的領袖地位無可爭議,二是左右兩派勢力相當。
但是,當時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由於毛沒有明確欽定華為接班人(所謂“你辦事,我放心”的禦筆,後來被證明是牛頭不對馬嘴,隻有在沒有人敢於公開質疑時才能起到“奉天承運”的作用),華雖然在右派老人的支持下,憑借第一順位和主持中央工作這兩大身份暫時取得領袖地位,但地位極不穩固。
隻要具有傳達毛的旨意、並對毛的旨意有解釋權這兩大優勢的左派舉出新的證據,打出有力的籌碼,華的地位即可能難保。無疑,江青咄咄逼人的強勢,表明了左派正有此意圖,這使華感到了壓力和威脅。更重要的是,曆來被視為毛之代言人的江青(加上身份特殊的毛遠新),確實有能力威脅華。華本來就因為資曆、威望不夠而自信不足,此時更感到危險迫在眉睫。
其次,當時左右兩派的勢力極不平衡。整個文革期間,始終是左強右弱。尤其是毛臨去世前發出的最後一擊“反擊右傾翻案風”,使右派大佬紛紛落馬,右派勢力凋零,力量所剩無幾。在被打倒的右派沒有獲得“解放”之前,即使華與右派聯手,也無力在正麵對抗中抵擋左派的進攻。
正因為正麵較量沒有勝算,華才不得不挺而走險。同理,確有意“取而代之”的江青一派,正因為在正麵戰場上有優勢,才沒有挺而走險的冒險安排。華後來也承認,所謂“四人幫”陰謀“篡黨奪權”,隻是“欲加之罪”而已。對1976年的華來說,保住領袖地位是壓倒一切的目標,為此,他可以不擇手段。由於這一目標並不能通過平衡左右達到,他不得不果斷出擊,截去自己的左腿。這既是正常人的正常選擇,也頗有幾份決斷和果敢。
還有一個理由支持華的去左聯右:右派上得台麵的人物,都是一些七老八十之輩,不象左派還正在春秋,能夠對華的地位構成直接威脅。對於將“保位”作為第一要務的華來說,已無力問鼎領袖權位的右派,當然是可以合作的,他們最多隻能作為輔佐而已。既然隻能做輔佐,又何不輔佐自己呢?華自問,在治國理念上,自己與右派的差異不大。他也想改變文革“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除了文革狂人,沒有人不思改變),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但是,華算錯了兩點。一,右派強人雖難以身登大寶,卻可以幕後操縱。要操縱,華並非合適的人選,因為他的權力源於對毛的繼承而非右派大佬選定。二,左派倒下後,右派成為唯一可利用的力量,“解放”老幹部勢在必行。作為文革最大的受害者,這一群體有著強烈的否定文革及非毛化傾向。這種傾向和情緒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同樣有意於糾正文革、但權力合法性卻源於對毛的繼承的華,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最終成為了右派向前走的絆腳石。
這就是本來真心支持華,甚至有意讓“小平晚一點出來”的葉劍英,最後也不得不放棄華的原因。最近,看到熊向暉女兒一篇回憶當年“華葉結盟”的文章。文章講了很多內容,但重點似乎還在披露最後葉劍英的一句評語:小平這個人哪,不甘寂寞,擅權。華對右派中最強勢的鄧,並非沒有警惕。但在左邊一條腿已去、金雞獨立的狀態下,他已無力阻止鄧的複出。隨著被“解放”的老幹部的不滿越來越強烈,要求鄧複出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勢不可擋。
由此可見,華確實不夠“英明”,他既無在困境中掌控形勢的強力,又不能預見到幾步之後。但是,他也絕非庸人,正象毛所評價的,他“有經驗,不蠢”。如果毛生前能夠做足功課,正式宣告天下,至少在政治局明確他的接班人地位,使其地位難以被挑戰。或許,他可以下好這一盤左右平衡之棋。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是:華的脫穎而出,是在周恩來去世時鄧小平已經“暴露”的情況下確定的
在此之前,毛是如何打算的?如果鄧小平沒有“暴露”,毛將如何安排接班之局?實際上,有鄧的右派,才能與左派形成平衡。鄧“暴露”的時機不早不晚,令毛措手不及,既打亂了毛的布署,又使毛來不及重新布局。在死神的配合下,說到底,鄧才是真正的掌控者和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