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4日,北京奧運曲終人散。近日來,當局就已經開始為奧運成功彈冠相慶,有人已將北京奧運視為中國崛起的標誌,看作是中華民族複興的起點。而從當局的反應來看,當局對此是十分欣賞和接受的。可以預見,隨奧運後各種慶功表彰活動的接連登場,這種論調將愈演愈烈。
確實,單從金牌數量來看,今次中國終於超越美國,登上金牌榜首位。但曆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有不錯的表現,況且中國已為今屆奧運準備了八年,傾全國之力,取得如此成績並不出人意料。而且,中國所獲金牌大部分是技巧型項目,是很多發達國家不重視的,在最能代表體育綜合實力的田徑、遊泳等項目上成績普通,在籃球、足球、排球等大球項目上成績更慘不忍睹。
誠然,奧運金牌能產生一定的國際影響,但金牌第一,並不等於國家實力已經第一,更不等於國際影響力已經舉世無雙。今次中國取得了金牌第一,但中國的影響力還不能與之匹配,也不會因此而有多大提高,麵臨的諸多挑戰更不會隨之消失。
大部分國家早已將體育比賽與國家實力分開,那些以金牌第一而對中國大加吹捧的言論,其實各有目的。縱觀今次北京奧運,可謂多災多難,一路磕磕絆絆,令國人提心吊膽。也正因為如此,奧運的成功也必將成為當局自我吹噓的一個賣點。
軟弱退讓代價沉重
以內地所具備的強大動員能力,成功舉辦這樣一場大型活動當在情理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向來是中國特色,這不會成為中國的軟實力,更不能成為當局的賣點。
奧運需要總結,但總結應在奧運之外。當下,國際社會對中國一片讚揚和奉承,但當局切莫忘記,就在幾個月之前,同樣是這些輿論,對中國卻是一片刁難和譴責。短短兩三個月,中國不可能發生質的變化,這些輿論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值得當局認真思考。
就在奧運舉辦期間,西方也沒有忘記找茬挑刺,從“假唱”、“假腳印”到“假年齡”,問題一個接一個,弄得當局頻頻陷於被動。即使中國取得了金牌第一,很多人投來的也不是發自內心的欽佩之情,反而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各種質疑。如果當局處理不當,金牌第一反而會成為“中國威脅論”的新說詞。
總結奧運,不能忘記中國為奧運付出的代價。一些國家抓住當局的弱點,以西藏問題、人權問題、環境問題等相要脅,動輒提出抵製奧運,而當局為求得別人對奧運的支持,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立場軟弱,不敢據理反擊,屢屢退讓,致使很多影響中國命脈的利益掌控在他人手中。
奧運以後,人們的最大期盼,是中國當局能改變隨意遭受勒索的尷尬地位,而不是沉醉於中國已經崛起的迷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