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的艱難之路
(2008-06-01 12:53:54)
下一個
在四川發生強烈地震的數小時之內,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登上了飛往災區的飛機。同樣重要的是,飛機上還有一台電視攝像機,以捕捉溫家寶及其助手的畫麵:他們查看地圖,並製定決策。
從那時起,溫家寶就一直出現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成為龐大救援活動的象征。在報道中,溫家寶大聲嗬斥指揮不力的官員,與失去親人的災民一起潸然淚下。當救援者試圖從都江堰一所坍塌學校救出一個兒童時,他就在現場;穿著一雙發舊運動鞋的溫家寶說:“我是溫家寶爺爺,孩子們一定要挺住,一定會得救!”
災難可以揭示出一個國家是如何運作的。在四川大地震之後,中國的威權政府迅速采取救災行動。中國領導人不用參加競舉,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像以往那樣忽視公眾輿論。
很久以前,許多外國觀察人士就認為,中國迅速的經濟現代化將會衝走民眾對共產黨的支持。但有效的救災行動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一種默契,這種默契有助於維持對共產黨的有力支持。溫家寶通過公開的親民之舉,把這種政治上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今年1月份,當雪災導致數百萬人在春節假期前受困時,溫家寶就出現在長沙火車站,用擴音器向滯留旅客致歉。
中國政府仍試圖嚴密控製災難報道。但在一個日益複雜、越來越希望了解情況的社會中,是溫家寶與災民直接接觸。“對於一個黨的領導人而言,這種舉動令人耳目一新,”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廣稱,“通常,黨的領導人身邊圍著一大批官員,遠離普通百姓。但溫家寶向人們表明,黨的高層領導也可以有很強的同情心。”
但是,溫家寶在2003年出任總理與出頭露麵無關。溫文爾雅的溫家寶是一名高明的官員,也是一位傳奇般的、能在政治鬥爭中幸存的政治家,這是他在共產黨等級製度中迅速晉升的原因。
溫家寶於1942年出生在天津附近的農村,他的父母都是教師。後來,溫家寶在北京就讀地質專業,並於1968年被派往甘肅省地質局工作。甘肅是中國西北部地區一個幹旱而貧困的省份,許多能幹的官員在此偏遠之地度過一生,溫家寶則待了14年。令溫家寶可以感到慰籍的是,在甘肅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張培莉。張培莉也是一位地質工作者。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開始選拔第三梯隊接班人。溫家寶被調回北京,現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是因此重獲得重用。當時,胡錦濤是在甘肅工作的一位中年幹部。
在中國共產黨的官僚機構中,溫家寶迅速擢升至核心位置。但在1989年的學潮中,由於他是時任共產黨總書記、改革派趙紫陽的重要助手,政治生涯幾近終結。當時,在中共領導層內部進行激烈權力鬥爭之際,趙紫陽前往天安門廣場,請求學生領袖在軍隊鎮壓前撤離。在一幅著名的照片中,溫家寶就站在趙紫陽身後。北京宣布戒嚴後,趙紫陽遭到罷黜。他在半軟禁的狀態下度過了餘生,於2005年去世。然而,溫家寶在政治鬥爭中得以幸存;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的國家領導人認為溫家寶敬業盡職,忠心耿耿。
溫家寶升任總理後,妻子張培莉辭去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Chinese Jewelry Association)副會長一職。不過,據說那些關心他的人仍然擔心,張培莉與珠寶業的關係,與溫家寶平民總理的形象有衝突。一部傳記作品稱,張培莉試圖讓溫家寶穿得更時髦一些,但往往遭到拒絕。溫家寶有一兒一女,兒子在北京經營一家IT公司,女兒則在金融服務業工作。
盡管溫家寶與普通人談話時,有時會顯得僵硬和不自然,一些網上評論也批評他刻意吸引注意力,但公眾對他評價極佳。上海一位23歲的公司職員朱佳蕾(音譯)表示:“他一周來(編者注:指四川抗震救的第一周)的所做所為令我感動。他去那些最危險的地方,與災民談話,並鼓勵災民。過去幾天,他好像一直穿著同樣的衣服,也不可能好好休息。”近來,在一些中國視頻共享網站上,流傳最多的就是溫家寶的形象,並且往往被冠以“溫總理,你感動了中國”這樣的標題。
溫家寶的聲望飆升,以致於人們常常將他比作20世紀中國最受崇敬的領導人前總理周恩來。中國門戶網站搜狐(Sohu.com)上一篇博客寫道:“溫家寶是新時代的周總理。”中國中央電視台一位記者甚至將兩位總理弄混了:當溫家寶路過他身邊時,這位記者大喊:“周總理。”
鑒於周總理所受到的崇敬,溫家寶也許會覺得這種比較是一種奉承。不過,外國報章對周恩來的描述並不那麽讚譽有加,認為他是一位軟弱的領導人,主要角色是執行毛澤東的意圖。
事實上,一些官員和學者私下一直批評溫家寶對施政缺乏真正的影響力。批評人士表示,他缺乏那種在阻力重重的官僚機構中推行變革的個性。溫家寶的農業改革及福利改革,未能達到縮小中國貧富差距所需的力度,同時政府在關鍵經濟決策上存在拖延。
駐北京的分析師羅素?利?摩西(Russell Leigh Moses)表示,由於溫家寶難以推行自己的想法,所以他更加動感情。他表示:“這種感情是真實的,但應該把它放在政治背景下來看待。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備受挫折、麵對更大阻力的溫家寶。”
溫家寶公開地將自己與救災聯係在一起,這是有一定風險的。例如,人們正在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比如,為什麽這麽多學校倒塌?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無家可歸?一旦救災後續工作中出現問題,那麽媒體對溫家寶救災表現看好的報道,並不能避免民眾情緒出現反彈。正如分析師羅素?利?摩西所言:“政府在今後一個月內的表現,將比它迄今為止的所作所為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