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王毅履新看胡錦濤對台新思維

(2008-06-11 12:53:42) 下一個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毅轉任國台辦主任的消息,獲得了海內外觀察家廣泛、多元的解讀。資深外交官轉換政治跑道,從外交領域進入兩岸關係領域,其意義遠大於陳雲林出任大陸海協會會長,影響幅度有明顯的溢出邊際效應。
若幹年前,現任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接受筆者一次專訪時指出,兩岸關係互動過程中最具有“零和”思考方式和博弈策略的,非雙方外交、軍事領域人員莫屬。而其他如經貿、文化以及民間交往的領域,在日益頻繁的互動過程中,較容易增加互信和了解,也較容易用同理心來理解對方。
外交首腦任台辦主任是首例
由於兩岸至今仍處於敵對狀態,外交、軍事領域人員彼此老死不相往來,代表的是各自政府的立場和政治意誌,蘇起的這個觀點是成立的。兩岸軍事對峙經已持續近60年,兩岸外交從兩蔣時期的“漢賊不兩立”,到“務實外交”,到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的各種外交攻防,“零和遊戲”案例舉不勝舉。
就北京的對台人事布局而言,在王毅的正式進入之前,外交係統背景的官員參與和進入對台決策和執行體係的也不乏其人。最早時期的外交部長陳毅襄助輔佐周恩來處理台灣問題,在公開解密的中共外交檔案裏多有記錄。李宗仁從海外返回大陸的所有過程,駐外使館人員扮演了重要角色。冷戰時期,在中美大使級華沙會晤的平台上,涉及台灣問題的交涉,也多半由外交係統背景的官員負責傳遞信息。
但此後,中共對台決策係統的成員中,卻殊少外交係統官員。直至1987年12月,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成員中才第一次出現外交部的代表,即當時的駐美大使朱啟禎;1991年之後,楊尚昆主持的對台領導小組成員中,也出現了外交部高層官員,即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吳學謙;1993年江澤民負責對台領導小組期間,外交係統出身的錢其琛取代了吳學謙的位置,擔任該小組的副組長。從吳學謙之後,外交係統擔任對台決策係統主要負責人成了定例,例如此後的唐家璿和現在的戴秉國。但外交係統背景官員擔任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卻是首例。
不同版本的解讀之所以如此,坊間也有若幹自圓其說的解釋:
一是大陸內部的傳言。較早傳言說現任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不是中央委員,若繼任國台辦主任,似有降低台辦係統規格之嫌,故需調任中央委員王毅,以作地位和級別的平衡。但多半傳言指稱,現任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無意“繼任,理由很簡單:海協會現任正副會長,悉數都是過去的上司,或是更加資深的同僚,體製上海協會的日常工作須受國台辦節製和指導,曾經的下屬如何指導和節製昔日的上司,難度可以想見。一般情況之下,大陸的體製內,“老幹部活動中心”不易駕馭,易出狀況,何況是擔任兩岸協商談判的第一線接觸重任。傳言說,鄭立中對此有自己的相當堅持。這當然是未經證實的傳言,姑妄聽之。
二則是來自台灣的主流觀點。王毅出任新職的消息首先由台灣方麵傳出,據說是胡錦濤告訴吳伯雄的。台灣多數的解讀是,兩岸融冰之後,在兩岸雙方均願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考慮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似應選派熟悉國際事務的官員負責統籌協調,也就是說,王毅履新,更多是為了解決台灣參與國際事務問題而來的,是台灣方麵期待和理解中的“特命全權大使”,甚至言之鑿鑿指出,至少和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有關。這是台灣多數輿論的解讀,反映出台灣方麵對參與國際事務的“饑渴”,顯然也含有若幹一廂情願的期待,解讀偏為狹窄,亦屬姑妄聽之範圍。
都屬姑妄聽之的傳言和判斷,那對王毅的進入又該作何解讀呢?
更好落實對台新思維
汪道涵先生逝世之後,大陸媒體刊載很多緬懷和悼念文章中,透露了以下經已被驗證的事實:
胡錦濤在正式接任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之後,曾專門赴往上海探望汪道涵先生。有關紀念文章披露,胡錦濤就兩岸關係問題向汪道涵請教,汪老也給了直言不諱的建言。章念馳的紀念文章說,汪道涵在領導海協會的十多年中,許多對台思想與主張被兩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胡錦濤接納,成為中共對台政策。諸如著名的“一個中國”內涵的“八十六字箴言”、錢其琛發表的“一個中國三段論”,亦是在此基礎上的總結和歸納。
但汪道涵先生一些被視為“太前衛”的主張,如正視台灣民眾“求身份”的要求,兩岸應“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台灣與大陸都是統一的主體,是平等、不分主次等,並未被采納。也有文章隱約透露,汪道涵生前也因此遭遇到一些莫名的指控,諸如老人家曾數度入院治療並動了手術,據說與官場上有關“泄密”指控和傳言有關。可見,汪道涵的一些重要新思維,在被決策層級接受和采納過程中,也經過可以想見的跌宕起伏和心理壓力。
其後的事態發展進一步證明,胡錦濤主政之後多次對台政策立場的闡述和宣示,相當部分借鑒和吸納了汪道涵先生的重要意見和建議,包括談到兩岸對話談判地位是平等的、議題是開放的,什麽問題都可以談;通過談判尋求解決兩岸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交往等重要問題的辦法,基調即是汪道涵生前不厭其煩大聲疾呼的主張。
從博鼇論壇的胡蕭會,胡錦濤對蕭萬長提出的“十六字箴言”,以及旋踵而至的胡連會、胡吳會期間的言談舉止,獲得了對方“冷靜,理性,很有說服力,對台灣情況有足夠的了解,有能力統籌中共的對台工作,是一個值得敬佩的對手”的正麵評價來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在“中華民族”的高度認知的前提之下,北京對台決策高層的決策思考方向似乎以更加清晰。
在今年兩會期間,胡錦濤曾經對參與兩會的台灣代表坦率表示,在推行對台政策過程中承受巨大的壓力。但跡象顯示,盡管可能還存有壓力,但基本已被排除,可以更加放手進行新形勢下的戰略布局。
一個更接近兩岸關係客觀實際,更能體現實事求是的對台政策新思維,已大致上準備就緒,兩岸新的政治博弈也已經展開。讓外交係統背景的高層直接進入兩岸關係的實際運作過程,或許是落實對台新思維、減少內部阻力的一個良性開始。對王毅進入國台辦係統,隻有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作出冷靜的解讀,才能逐步理解它的煞費苦心和特殊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