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美國“黃金時代”即將結束

(2007-08-01 13:26:32) 下一個

美國人已享受了一個黃金時代。在上世紀90代後期和21世紀的開端,盡管有過9,11和網絡泡沫的愁雲慘霧,但是就整個時期看,美國的每一項經濟指標還是健康發展,應當上升的都一直在上升:就業、收入增長、股市的盈利能力等等,都在走高;而應該下跌的都一直在下跌: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通貨膨脹受到了控製,而全球的生產能力的發揮、外國競爭、技術創新和美元升值(導致進口較便宜),他們合在一起,起了抑製美國通漲的作用。所以,美國獲得了更高的生產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薪水而又幾乎沒有通貨膨脹。
格林斯潘是美國曆史上印錢最多的聯儲主席,在大量貨幣浸泡的90年代,美國物價表現非常穩定,但這種穩定的全球基礎是:蘇聯解體、日本大通縮、歐洲財政緊縮、墨西哥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危機以及網絡技術的重大突破和美國的醫療改革。還有,冷戰消失後,美國政府支出大量向高效率的私人資本支出轉移;強勢的美元價格、強勁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以及大量廉價商品的湧入,使巨量的貨幣衝進了美國金融資產,更強化了美國的物價穩定。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主席兼主編莫特梅·B·朱可曼認為:美國主導世界經濟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每個美國人的生活將因此受到影響。我們正麵臨一個通貨膨脹不斷上升的時期,這種通貨膨脹在相當程度上,是由全球的經濟的成功發展所推動的。(
所以,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物價是在打敗競爭對手-前蘇聯與日本後壟斷了全球資本換得的果實。但在今天,俄羅斯的複蘇、歐洲與日本經濟的增長以及中國、印度經濟規模的高速擴張,美國也進入了部分商品漲價、部分商品降價的非加速度通脹期。
那麽,未來美國物價的穩定是不是又要建立在某些國家的身上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這些國家將是誰?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美國網絡泡沫破滅以及令人傷心的“9.11”事件,美國金融世界損失了幾萬億美元。而美國財政部也印刷了幾萬億美元來挽救這筆損失,中國央行這七年包銷了其中1.1萬億美元貨幣。如今中國是美國國債第二大買家,持有大約4140億美元國債,占美國國債總流通量10%。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主席兼主編莫特梅·B·朱可曼(Mortimer B. Zuckerman)最近的一篇報導說,在美國黃金時代起作用的那些良性力量中,有不少仍然在發揮作用,但作用的程度已經要小得多了。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動力從美國轉移到全球的東部。美元不再上漲,而是一路下跌。考慮到今年的我們的經濟將會增長到5260億美元的水平,人們就會意識到亞洲已成為多麽重要的力量。而中國的經濟的增長,可望達4200億美元。隨著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將以每年10%的步履增長,這種經濟重心的轉移將繼續下去。
實際上,在這個發展中的世界裏,這種情況到處可見,增長使得市場的勞動力和產品吃緊,而同時又伴隨著通脹的壓力。歐洲、中國和日本的中央銀行在用利率上漲和調控的強硬的言論來回應。世界各地更強勁的增長,將預示著更高的利率。
盡管中國總理溫家寶2007年3月在中國人大開會期間說,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占多數,但是外匯儲備多元化戰略,不會影響美元資產,但是許多分析家認為,從長期看,中國減持美元債券是趨勢,勢必影響美國的金融市場和經濟。
樓價上漲。貨幣緊縮和高利率的一個後果就是導致這些經濟蓬勃發展的國家貨幣匯率升值。僅在過去幾個月內,美元已下跌大約4%,在貿易的基礎上美元兌一籃子主要貨幣,從2002年的高峰已下跌約30%。
過去的十幾年,中國出口價格下跌,進口價格上升。而現在這種趨勢正在改變。結果是美國的進口價格上漲,它現在是加大而不是減緩通脹的壓力。外國工資成本也產生另一種扭曲的螺旋上升,這沒有什麽奇怪之處,但是值得注意:在過去的幾個月裏,美國的消費品進口已多付出了約2%以上,還不包括進口汽車,這也是十年多來,最快增長速度。去年這個時候,這些價格是在不斷下降的。
看不到這些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壓力會緩和下來的跡象。新興國家正處在期望值增長、生活水準提高、收入增加的過程中,要求對食品、消費品、汽車和卡車的需求在增加,因此,對改進教育和勞動力培訓的要求也在增長。其結果是,導致成本的增加程度,遠遠快於技術提高可以減少成本的程度。
朱可曼的報導指出,所以,美國貿易赤字的膨脹,是一種全球性力量作用的結果。所幸的是,每年外國投資者一直樂意從美國金融市場抽走800億元的紅帳,特別是亞洲銀行一直購買了大量的美元和以美元計價的證券。一個大問題是這些累積的儲蓄有多少將落入我們的貿易夥伴,以幫助他們自己的國內經濟增長。顯然,不斷上升中的全球實際產量將成為美國利率的底線,從而也限製了美國管理自己的貨幣政策的能力。
“黃金時代”已經造成了所有美國證券中外國人所有權的巨量增長,如今,外國人擁有超過一半的聯邦政府債務和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企業債券以及13%的美國股票。這意味著積累的對美國未來產出的占有,並預示著源源不斷增加的紅利和利息流往國外。
摩根士坦利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認為,美國所麵臨的一係列經濟問題,儲蓄率低是根源,是美國政界有意識選擇的一個副產品,是鼓勵消費的稅務政策的後果。
然而美國人儲蓄如此之少,對經濟無所助益。在過去15年,個人儲蓄率已經從7.5%降到了零。包括公共部門和私營公司的總國民儲蓄率已經從1960年的13%下降至2006年的0.8%。平均來說,收入約4萬美元的美國人,實際上毫無儲蓄;而人均收入在2000多美元的中國人,收入中有大約20%用於儲蓄。
與此同時,在過去20年中,貿易逆差翻了一番,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7%左右,加上低儲蓄率,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麽美國的國際投資淨頭寸一直下降,從80年代中期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降到了目前的負20%。
朱可曼的這篇報導認為,總之,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每個美國人的生活將因此受到影響。這包括國家和個人收入的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利率。美國和全球在過去的25年裏所享有的、來自進口的價格競爭壓力下的逐步通貨緊縮的趨勢,已經接近尾聲。我們正麵臨一個通貨膨脹不斷上升的時期,這種通貨膨脹在相當程度上,是由全球的經濟的成功發展所推動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