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出兵朝鮮戰爭的關鍵原因

(2006-09-19 14:08:52) 下一個

朝鮮戰爭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今天反省曆史應盡量從曆史本來麵目來分析,不應穿鑿一些主觀想象。美國政界和學術界在這方麵做得比較好。朝鮮戰爭各方的勝負和卷入的原因各不相同,並不是象兩大鐵板一樣的東,西陣營交戰那樣簡單明晰,這個問題主要應從各方的政治和戰略目標來分析。

1,從北朝鮮方麵看,這場戰爭是一個失敗。從1950年6月25日發起戰爭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訂,朝鮮半島局麵重新回到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前。北朝鮮的戰爭的目標沒有實現,政治上沒有統一南朝鮮。但在人員,經濟上的損失是巨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北朝鮮失敗了。金日成應為這場巨大的戰爭災難負責。

2,從南朝鮮方麵看,從1950年6月25日遭到入侵,到停戰時恢複戰前原狀,在戰略上和政治上是勝利了。但是,這個勝利的代價是慘重的,並在政治,軍事上嚴重依賴美國。

3,從中,美雙方這兩個在戰爭中交手的主要力量來看,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在人員和物質上付出的代價大大高於美國付出的代價。但從戰爭的目標和結果來看,是中國達到了戰略的目標,而美國則沒有達到。對於交戰的中美雙方來說,戰爭的開始是在鴨綠江邊,停戰時是在三八線。這是評判的主要根據。而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超出原來的戰略目標,跨過三八線,意圖以南方來統一北方這一根本性戰略錯誤。戰後,美國對這場戰爭的反省不是針對聯合國軍出兵朝鮮反擊侵略,而是集中在美軍在三八線以北對中國軍隊作戰上,正說明了這一點。  

為什麽說美國沒有達到戰略目標呢?中美在朝鮮正式交戰前,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徹底摧毀北朝鮮軍隊,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中國出兵前,戰火已經抵達鴨綠江邊,美國的戰略目標已經接近實現。但中國出兵朝鮮使得麥克阿瑟功敗垂成。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軍隊進入北朝鮮開始,到1953年7月停戰協議簽字,事實上是中國軍隊把美軍推回到三八線。中方達到了政治和戰略目標,而美方在仁川登陸後希望通過戰爭由南方統一北方的意圖失敗。
 

 有一點可以肯定,戰爭的每一方在戰場上獲得一定勝利時,都有可能進一步提出超出自己原定戰略部署的目標。北朝鮮,南朝鮮,美國在朝鮮戰爭中都是如此。那麽,中國出兵是否在美軍跨過三八線之前就決定了呢?這是理解中方戰略意圖的關鍵,也是人們爭論的一個焦點。
 

從曆史的記錄來看,中國出兵朝鮮是一個被迫的選擇,而決定這個選擇的關鍵之點就是美軍跨過三八線,準備一舉統一南北朝鮮。認為中方早在1950年10月7/8日美軍跨過三八線前就注定了一定會出兵朝鮮是沒有根據的。從朝鮮戰爭開始不久,中國就開始備戰。周恩來在7月7日和7月10日先後召開軍委會議。7月13日,軍委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這個決策基本是一種戰爭準備。從朝鮮戰爭的爆發和升級的過程看,中美雙方在走入戰場交手的幾乎每一步都是美方在先,而中方是對美方行動的反應。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大舉入侵南朝鮮。美方根據聯合國章程,根據二戰後各方達成的協議,立即宣布保衛南朝鮮,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是,由於冷戰後的對立和缺乏溝通,美國把北朝鮮的入侵理解為共產主義陣營在亞洲全麵進攻的開始。在戰爭爆發後兩天,6月27日就命令海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直接介入中國內戰,改變了先前的國際戰略態勢,把中國向這場戰爭推進了一步。但盡管中國非常憤怒,鑒於自身的實力,並沒有想立即進入這場戰爭。這從中,蘇,北朝鮮往來的電報,中共高層討論的會議記錄可以看出,這裏不必再談。
 

中方作出出兵北朝鮮的正式決定是在1950年10月4/5日,10月8日正式宣布把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自願軍,任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而美軍跨過三八線是在10月7/8日,是在中國的出兵決定作出之後三至四天。那麽,這是不是意味著即使美軍不過三八線,中國也會出兵朝鮮呢?曆史的事實證明並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軍事上,任何一個軍事行動,從開始的決心下定,到命令的實際執行都有一個時間和過程。戰爭的規模越大,這個時間和過程越長。從中美雙方在朝鮮戰爭中的戰略決策來看,美方的行動遠遠早於中方。美軍跨過三八線是在10月7/8日,但早在9月下旬,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後,就已經開始改變戰略目標,把跨過三八線,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作為政治和戰略目標。9月25日,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作出決議,並得到杜魯門總統的同意,下令麥克阿瑟率軍跨過三八線,徹底消滅北朝鮮部隊,統一朝鮮半島。從這一事實上看,美方突破三八線的決定比中方作出出兵的決定早了10天,這和美軍跨過三八線的時間比中國軍隊跨過鴨綠江的時間早了10天左右是一致的。
 

除了中美雙方戰略決定的早晚有別之外,中方出兵的條件也是很清楚的。下麵是一些基本事實:
 

1950年7月2日,朝鮮戰爭剛爆發不久,中國總理周恩來對當時的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談話時講到:中國出兵的條件是北朝鮮戰敗,美軍跨過三八線。當時,北朝鮮正乘勝前進,仁川登陸尚未進行。顯然,中方對北朝鮮能否憑自身的能力統一朝鮮半島心存疑慮,並預估到北朝鮮軍隊有可能被美軍趕回三八線以北。
 

1950年9月25日,中國軍隊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通過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向外界宣稱: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線決不會置之不理。此時已是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後,美軍氣勢如虹,北朝鮮軍隊節節敗退。
 

 10 月3日,周恩來又通過印度駐華大使再次向美國提出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周恩來再次明確把美軍突破三八線,占領北朝鮮看成是對中國的挑戰。
 

很顯然,盡管中方在為戰爭作緊急準備,但始終是把美軍是否突破三八線作為是否出兵的先決條件,在10月4日作出派兵入朝的決定前,中方對此條件三反五次重申,就是不想卷入這場戰爭。如果中國真的下定決心,即使美軍不過三八線也要出兵朝鮮,就絕不會這樣大張棋鼓地聲明,而是會不動聲色地麻痹美國政府,盡量讓美軍沒有準備而被擊潰。

進一步講,如果認為美軍不過三八線,中國還是要出兵,那中國的出兵就隻有一個目標,就是用武力幫助北朝鮮統一朝鮮半島。如果是那樣,中國早在北朝鮮軍隊釜山受挫時就會出兵相援,最遲等到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絕不會等到北朝鮮軍隊失地千裏後才出兵,從而付出巨大代價地和美軍爭奪陣地。由此分析,中國出兵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晰,就是不能容忍美軍陳兵於中國邊境。
 

 從美國的根本利益上看,麥克阿瑟率軍突破三八線是一個政治和戰略的錯誤,如果戰爭到此為止,美國是一個絕對的勝利者。中美之間就不可能打上這麽一個大仗。對於這一點,當時美國著名的冷戰專家,“遏製”之父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以及查爾斯.波倫(CHARLES BOHLEN)都曾敦促美軍不要突破三八線。可惜當時美國的決策者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在中國軍隊進入北朝鮮和美軍正式開戰前,美國的戰略決策一直建立在中國不會出兵朝鮮這一假設的基礎之上。為了這一假設的可靠,杜魯門曾多次征詢過麥克阿瑟的意見。可惜麥克阿瑟的判斷完全錯誤,一口咬定中國不會出兵朝鮮。
當然,後人隻能作事後諸葛亮。在當時的情況下,當事人做出錯誤判斷和決策是很難避免的。戰後,美國政界和學術界對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突破三八線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反省。美國社會的一個最大優點就是能對自己的政策和行為作出冷靜的,實事求實的檢討和反省。這樣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全球戰略。而中國人在談到曆史問題時常常被一些意識型態和感情所支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用政治觀點來裁剪曆史,這樣,很難從曆史學到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