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100元要存下46元 中國人究竟為什麽這麽愛存錢?
(2006-04-09 15:03:14)
下一個
最近有兩組數據耐人尋味,一是去年中國的儲蓄率為46%,掙100元存下46元;另一個是美國人的儲蓄率為-0.5%,也就是每掙100元要花掉100.5元。這到底是怎麽回事?難道真的是中國人很負責任而美國人不顧明天死活隻顧今天享受?
這裏,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發達或不發達對家庭消費決策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整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但,金融發展的意義遠不止此。在相當程度上,由於中國金融的不發達,人們在消費決策時是根據已實現到手的收入決定消費多少,由“過去的收入”決定今天該花多少。而美國人是根據未來的收入決定今天該花多少錢。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人來說,個人的消費預算取決於當年以及過去已到手儲蓄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花,甚至到手了有46%還留到今後花。相比之下,美國人的消費預算由當年和未來收入的總折現值來決定,未來各種收入的折現值實際上是個人財富在今天的總值,這樣一來,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低,但隻要未來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夠多,財富的增長照樣可以讓你不僅把今年的收入都花費掉,而且還敢借錢花,提前消費。
以2005年為例,中國新增儲蓄1.8萬億元,存款總餘額為14萬億元(大約1.75萬億美元),存錢很多。而同年美國人沒存錢,總體上還借錢。可是,美國私人資產的年終總價值為51萬億美元,淨增5萬億美元(是中國存款總餘額的2.8倍),人均財富存量淨增約2萬美元,這些私人資產包括私人房地產、生產性資產、證券和基金,還不包括個人的人力資本的增值部分。美國人沒存下一分錢新收入,可他們的財富存量卻照樣上漲5萬億美元。換句話說,如果個人消費預算的基礎不僅包括當年的收入,而且包括個人資產的增值部分,那麽美國人去年可以消費的人均金額約為5萬美元,因此,雖然他們把當年3萬美元的收入全部花完,但實際上還存了2萬美元,占可花費金額的40%。所以,他們還是在存錢,隻不過存的不是當年的收入,而是資產增值部分。
當然,在上麵的分析中,我們注意到美國人花錢時會把收入和財富增值放到一起來算,而中國人可能隻考慮實際收入的多少,不能提前花未來的收入。為什麽會有這種差別呢?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土地價值、房產以及其他資產價值不是也升值了嗎?為什麽中國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費呢?答案在於三方麵:所有製、市場化程度和金融發展程度。
財產國有還是私有,決定人們的財富感
對於多數美國家庭來說,他們最重要的流動性財富或說資產是其私人擁有的土地和房產,財產的私有使每個人很具體地感覺到這是自己的財富,有非常具體的財富感。相比之下,在中國,土地是國有或者集體所有,沒有任何中國人會因為某塊土地的升值而感到自己“更富了”,原因是那些土地實際上不屬於任何人,所以在人們考慮到底可以多花還是少花錢時,不會受到土地升值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今天中國城市的房產終於是私有了,中國人的財富感得到了一種本質上的變革,房價的漲跌和租金的升降終於進入越來越多家庭的消費預算中。按照同樣的道理,美國的企業都是私有的,這些企業價值的漲跌當然直接反映到眾多家庭的消費預算上。中國卻不然,許多企業還是國有,中石油、中國電信、國家電力公司等等企業的價值是上漲還是下跌,利潤是100億元還是1000億元,對中國家庭的財富感沒有影響。
因此,國有製占一國經濟的程度越高,老百姓就越是隻能根據實際收入決定消費的高低。反之,在像美國那樣的國家裏,人們的消費水平就越可以跟土地等資產價值的漲跌掛鉤。
發展金融業減少儲蓄壓力
當然,即使實現土地等資產的私有,並且也放開實物資產交易,可能還是無法完全把中國老百姓的財富變成他們消費預算的一部分。畢竟,除了土地、房產這些實物資產外,其他諸如人力資本這樣的資產或說財富是無形的,不便於直接交易。比如,張三剛讀完博士並找到了工作,那麽他的主要財富可能不是土地或房產,而是他未來年複一年的工作收入流,這些收入流今天的總折現值即為他的人力資本價值。
1998年之後,中國先在50個大中城市推出住房按揭貸款,近兩年又推出汽車貸款,這些當然緩和了城市家庭的部分儲蓄壓力,讓他們的消費預算大大拓寬,能夠將一部分人力資本提前變現,並能很快買到房子、汽車,也能有更多的現金讓小孩上更好的學校等等。但到目前,這些金融品種對廣大小城、鄉鎮和農村是不開放的,他們沒辦法提前享受到人力資本的好處。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北京等大城市的儲蓄率遠低於全國46%的平均水平。
美國的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市場非常發達,不管在城市還是鄉村,美國人都可用土地、房產、汽車作質押將未來的收入流變現。任何個人和企業的穩定收入流也可用來作質押貸款。美國有一億多人擁有信用卡,而且不用先交錢就能使用。此外,企業股票上市也很容易,沒有行政審批限製,美國工業產值80%以上是由上市公司生產的。所有這些發達的金融證券市場使美國的各種資產具有充分的流通性,使幾乎所有的資產都能很快地變現。在這種社會裏,人們在決定要花多少錢的時候,沒有理由隻根據當年的收入多少來計劃,他們當然應該把其資產的升值部分考慮進去。
資產運營市場化與證券化促進消費
我們中國人隻花今天和過去的錢,而且還花得不情願,花得心驚膽顫,總想到省錢。美國人正好相反,他們不僅把今天掙的花掉,還把未來的收入借過來花。之所以如此,一方麵是因為在中國醫療保險、退休養老、失業保險、社會保障、消費者金融品種等等都還很欠缺,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擔憂,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敢不多存錢。在美國則是另一幅圖景,其金融、保險都很發達。
另一方麵,中國的生產性資產仍然以公有製為主,土地是國有的,甚至連人力資本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單位所有。在眾多管製下,許多資產不能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生產資料的市場化程度仍很低,這些製度安排使人們無法從資產升值中感受到好處,人們的財富感覺裏不可能包含任何土地、國有企業等國有資產的成分,這些資產的升值自然不會影響老百姓的消費傾向或儲蓄傾向。在美國,幾乎所有資產和土地都是私有的,而且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能像商品一樣自由交易。特別是通過資產票據化、證券化的交易,而不是實物交易,美國的證券與金融市場讓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具有很高的流通性,這不僅使美國家庭的財富感很“活”,各種財富都不是“死”的,而且使他們感到更富,所以就更願意提前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