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華國鋒主席的幾點思考
(2006-03-30 13:51:33)
下一個
1.1976年10月至1981年6月的中國政壇
"凡是派"與"務實派"的分法基本上是恰當的.根據《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將華國鋒,汪東興等人稱為"凡是派",人們習慣將鄧小平,陳雲為代表的改革派稱為"務實派",我認為這種分法,基本上是恰當的,反映了毛主席逝世後,粉碎"四人幫"到81年6月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華國鋒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凡是派"失去所有權力,徹底失勢,這一特殊曆史時期,中共的領導集體的內部情況。 ?
1977年,中共十一大共選出23名政治局委員,3名候補委員,客觀來說,凡是派與務實派基本實力相當。以華國鋒,汪東興為首的凡是派麾下有紀登奎,吳德,陳永貴,陳錫聯,蘇振華等人,他們都是"文革"的既得利益者,雖然人數較務實派要少,但由於華國鋒、汪東興當時各身兼大小八九職,華國鋒更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培養、選定、安排的接班人”,手握“你辦事我放心”的遺旨,在當時掌握了實權,吳德是北京市革委會主任,紀登奎,陳永貴是國務院副總理,蘇振華是海軍總司令,所以雙方實力基本持平。務實派雖然沒有占據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這樣顯赫的位置,但由於他們都是在“文革”中被打倒,後重新出山的老革命,比起凡是派的這些新貴們,“人氣”更旺,也更能爭取中間派的支持。所以,當鄧小平向華國鋒發起奪權總攻時,大批的中間派紛紛倒向了務實派。象黨中央副主席葉劍英、李先念等人,對鄧小平的感情顯然比華國鋒深厚。有了這麽大的支持力量,因此,77年7月鄧小平複出後,華國鋒事實上就失去了對政局的控製能力。雖然他的畫像仍然與毛主席像並排掛在人民大會堂上,但在許多問題上已經無法再按自己的意思辦了。當務實派在鄧小平的率領下,聯合中間派向他發起奪權總攻時,他就隻能一步步“喪師失地”了。到了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凡是派已經徹底失去了與務實派抗衡的能力。汪東興的八個職務被胡喬木、胡耀邦、姚依林所瓜分,成了空頭的黨中央副主席。陳雲當了新成立的中紀委第一書記,黨中央副主席。78-79年,鄧穎超、胡耀邦、王震、趙紫陽、彭真先後進入了政治局。至此,務實派完全取代了凡是派,主導了中國政壇,結束了兩派抗衡的局麵。
80年2月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一下子將汪東興、紀登奎、吳德、陳錫聯的所有黨政職務來了個批處理的剝奪,新設了以胡耀邦為總書記的中央書記處,全是老革命和“走資派”,這樣一來,華國鋒就成了光杆主席了。81年6月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華國鋒請辭所有職務,僅保留了黨中央副主席的空銜,並通過了“決議”,指出了凡是派所犯錯誤,點名到姓批評華國鋒,至此,凡是派徹底失勢。
2.華國鋒是毛主席理想的接班人嗎?
毛主席曾經先後將劉少奇、林彪、王洪文選為自己的接班人,由於種種原因,最後都“廢”掉了。華國鋒是他76年在病重中倉促決定的。至於,毛主席為什麽會看中華國鋒這個沒有一點曆史背景的“新人”來作他的接班人呢?難道是“病急亂投醫”?其實,毛主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選的接班人,一定要能堅定不移的貫徹他的路線,就是要“黨不變修,國不變色,無產階級江山萬萬代”,毛主席生前多次公開評價華國鋒,“厚重少文”、“他是個老實人”、“是我的父母官”。華國鋒解放後長期在湖南擔任地方官,73年突然奉調進京,毛主席是有所打算的。雖然毛主席很欣賞王洪文年輕氣盛的闖勁,但始終信他不過,把華國鋒調到身邊,就是準備培養他,以便隨時“廢立太子”,避免以前林彪自我爆炸後,心中沒有合適人選的局麵。如果單從繼承毛主席路線方麵來看,他老人家並沒有選錯人。但華國鋒畢竟是地方官進京,當時也才50多歲,以前沒有立下過顯赫戰功,作為最高領導人,他既缺乏支持的高層幹部,又沒有私人交情可以用來處理與眾多老帥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與鄧小平的交鋒中,他始終占不到優勢。
毛主席對華國鋒是恩重如山,華國鋒對毛主席也是知恩圖報,忠心耿耿,一生都不曾改變。為了維護毛主席的權威,保全毛主席的名節,在政治上失勢後,仍然在政治局會議上獨自為毛主席而抗爭,不為名,不為利,不為一己官位,不考慮個人得失,有時甚至淚灑會場,何等悲壯!要知道在文革中吃過毛主席虧的人一旦得勢,那個決心是可想而知的,這種抗爭除了給自己招禍之外,沒有任何好處,到最後是兩個主席一起批。後來的批鬥會是不許華國鋒辯解的,某在文革最早的“打倒閻王店”中挨整的老幹部甚至指著華國鋒的鼻子罵,最後徐向前等人實在看不下去,說了句“不要欺人太甚”才算解圍。但華國鋒後來用沉默的抗爭,招來的仍是“從未積極檢討自己的錯誤”,曆史的靈活寫法真令人唏噓。
現在每年9月9日,毛主席祭日,華國鋒都是一大早就率家人前往毛主席紀念堂祭拜, 每次瞻仰毛主席遺容,華國鋒都親自喊行禮令:“向偉大領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他一輩子都是忠於毛主席的,從這一點上看,我們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眼光,應該說他沒有選錯。華國鋒用自己的仕途,用下台挨批的代價實踐了對毛主席的忠誠。也許有人說是愚忠,但寧折不彎,知恩圖報,總比見風轉舵,忘恩負義的人要高尚的多,也許他並不適合官場。
3.華國鋒到底有沒有擔任最高領導人的能力和風範?
這需要我們詳細地了解華國鋒這個人。華國鋒1921年生於山西交城,比毛主席小28歲,可以說是整整兩代人。身材高大魁梧,典型的山西漢子。原名叫蘇鑄,華國鋒這個名字是抗日戰爭時改的,取的是“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的意思。1936年入黨,抗戰時擔任交城武工隊的政委,1977年後風靡全國一時的“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有個華政委”就來源於此。解放後,先後擔任湘潭縣和湖南省的第一書記,在“紅太陽升起的地方”當官,自然有他引人注目的優勢。1973年,華國鋒奉調進京,任國務院副總理,1975年中共十大上,進入政治局。1976年,毛主席對王洪文徹底失去了信心,為他特設了黨中央第一副主席,並兼任國務院總理,成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並且親筆給他寫下了“不要著急,慢慢來;你辦事,我放心;按過去方針辦”的便條,這便成了日後華國鋒作為英明領袖的直接依據。那麽,華國鋒到底有沒有領軍治國的能力呢? ?ofY笶?
隻是他無法背棄將他推上寶座的毛主席,無法走出毛主席的影子,跳出他的框框,而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前西德總理施密特的回憶錄中這樣評價華國鋒(79年,華國鋒訪問西德時,兩人進行過會談),“看得出,他是個思路清晰,有判斷力,很精明能幹的領導人,而且,他比他的前任毛更務實,更理性。”雖然我們不能通過這些話就斷定華國鋒是個有能力的領導人,畢竟他們兩人並沒有深交,但政治家的目光總是敏銳的,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認為華國鋒隻是一個無能的庸才。
華國鋒的“抓綱治國”經常為後人所詬病,但統計數字清楚表明了其結果:經過兩年“抓綱治國”後的 一九七八年,我國不少地區遇到了嚴重幹旱,但糧食生產還是大幅度增長,為建國以來所不所見,超額完成計劃百分之二點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8.9%,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三百五十五億元,比上年增長32.3%。 一九七八年全國基本建設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達三百五十六億元,比上年增長37%,“抓綱治國”到底是大治還是大亂,數字最有說服力。(以上資料引自國家統計局《197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當華國鋒在粉碎“四人幫”後,慶賀他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群眾大會上,身著綠軍裝,健步走上天安門城樓的時候,中外嘉賓首先感受的就是他英氣逼人的領袖風範。當時,人們都認為他會順利的掌握一切原來隻有毛主席才能擁有的權力,沒有人懷疑。他身材高大魁梧,說話聲音洪亮,對群眾、戰士講話時經常不用擴音器,滿臉笑容,春風滿麵。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成為“英明領袖”,“毛主席的好學生、好接班人”後,他仍能保持平民本色。據中央警衛部隊的退役戰士會回憶,華國鋒在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時,事務繁忙,可他仍經常自己洗衣服,親自帶領戰士們大掃除。他對下級從不亂發脾氣,總是和藹可親樂於幫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難。對於工作人員簽字、合影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這些都是華國鋒下台以後的工作人員的回憶資料,我認為可信度還是相當高的。
4.關於“決議”中評價的華國鋒同誌的功過是非。
“決議”中承認了華國鋒在粉碎“四人幫”的鬥爭中起的作用。事實上,當時,“四人幫”與華國鋒並無直接矛盾,華國鋒要是不下定決心,站到人民一邊,恐怕問題沒有這麽容易解決。因為當時,汪東興的8341部隊和張耀祠的中央警衛部隊既不會聽命於“四人幫”,也不會服從葉劍英、李先念的調遣,唯一動得了他們的,隻有華國鋒。華國鋒是無限忠於毛主席的,毛主席“屍骨未寒”(江青語),要他下命令逮捕毛主席的遺孀,確實他是作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站到了葉帥這一邊,使得 “四人幫”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在這個問題上,華國鋒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沒。認為別的人起了決定作用是不符合事實的。 蚳圤,喑$?
“決議”中,批評了華國鋒繼續進行“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阻撓幹部平反,維護舊的個人崇拜,製造“兩個凡是”,這都是由於他執行毛主席路線的結果,前麵已經講得很多,這裏不再贅述了。“決議”中批評他“接受和製造對他的新的個人崇拜”,這個問題,我認為與華國鋒同誌關係不大,是那個時代的產物。76年,毛主席在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的時候,作了這樣的指示,“要造這個輿論,要宣傳華國鋒同誌,讓全國人民逐步認識華國鋒同誌。”所以,在此後中宣部根據這個指示,在報刊上發表了許多介紹,宣傳華國鋒的文章,毛主席逝世後,還出了很多《華主席是我們黨當之無愧的好領袖》之類的書籍。加上當時的習慣,人們都模仿對毛主席的稱謂、做法來對待華國鋒。在當時的情況下,“文革”才剛剛結束,巨大的曆史慣性使人們習慣於進行個人崇拜。“英明領袖”的專用稱謂和掛像的做法就是自然而然的,沒人認為有什麽不妥。後來,在80年11月,華國鋒主動給中共中央寫信,要求以後在公開場合不在懸掛他的畫像和題詞。雖說他當時大勢已去,再這麽做也沒什麽意思了,但他畢竟主動的提了出來,起碼說明了他對這些東西並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他是被動的。
“決議”中還指出,“他的字寫的不好,卻喜歡到處題詞。”我認為這個評價不公正。華國鋒的字雖說不象當時宣傳的“銀鉤鐵劃,華氏顏體字”,也絕對比不上毛主席的草書筆走龍蛇,但起碼在當代顏體書法家中還算有較高造詣。這從現在全國僅存的一處的公開的華國鋒的“墨寶”,毛主席紀念堂的堂名可以看得出來。其實,這是個成王敗寇的觀點。這樣的話寫進黨的曆史決議裏,我覺得不太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