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平等”
如上所述,我們是外地人在徐州工作,所以沒有親戚,因為工作繁忙,朋友也不多,兩個女兒很少與其他人接觸(不同於本地人),所以爸爸、媽媽、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外,還要充任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姨妹、乃至兄弟、姐妹……各種親戚的角色的一部分。所以光做好傳統的嚴父慈母的角色就遠遠不夠。這一點在我帶女兒回上海去探望長輩時,他(她)們之間的互不適應性,及偶有親戚來徐時女兒們的高興勁中,逐步使我深化這種認識,隨著“父親”角色向如此多方麵的角色的演化,最後就成為較為平等的,無話不談的(當然她們還保留著她們自己思想、行動的小天地,這一點下麵我還要寫到),很少有“從屬感”的父女關係。我有時很看重西方人的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對中國傳統的“父為子綱”, 以為利少敝多,特別是她們長大以後,這一點後來在稱呼上也得到了印證,她們叫我的名堂可多了“爸爸、老爸、爹地,‘發re’(father)……”,怎樣親切怎樣叫,有時候我十分寬慰。當然如西方人那樣父(母)子(女)間,互相叫名字,目前在中國還是行不通的,必竟我們還是“禮儀之邦”。文革中互稱“同誌”,後來也被編入了“相聲”成為笑談。由於父女之間沒有(或者少有)“代溝”所以一切較為融洽,她們有事有困難,有問題都會對我講,不會有太大的事瞞著你(或思想問題),當然如果她們要瞞我的事,在沒有成熟的情況下,我從不追問她們。這就是所謂的讓她們有點小秘密。盡可能地不看她們的日記,少幹預零用錢的使用,當她們在某些事或買某些東西時,我認為不很好時,少說或隻說明自己的意見,供她們參考,孩子大了,自己覺得你的話對了,自己就會改正,如康康小時候很喜歡買零食吃,買冷飲吃,後來大了些知道了道理就再也不買了!甚至連現在最熱門時髦的飲料也不喝(別人買的也不喝—因為她知道是“生水”做的。)在她們有能力自己處置的事, 如作息時間的安排,選擇性的娛樂與收看電視,吃什麽樣的飯菜,參加哪些“大人們”的活動,通信、穿衣、理發等等都盡量讓她們“自主”,多鼓勵她們自己去完成,有些事可由家長“代勞”的也少幹預,多鼓勵,一般來說初中以後就著重把她們當“大人”對待。讓她們獨立自主地去多處理一些“自己的事情”。我的平輩與康康的平輩(及了解內情的同學)都說“三哥家最民主(我在弟兄中行三)”。小康的小朋友也回家向他(她)們的父母說過:“康康在家裏地位可高啦”(十二、十三歲時),由此可見一斑。較多地較早地平等的對待孩子!雖然有我們家庭(小家庭)的特殊性必要,現在看來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二、家長的品行對孩子有最直接,有最大最深的影響。
古人雲:“已所不悅,勿施於人”。對自己的孩子更是這樣,幾乎人間每個家長都不希望小孩學壞。但對於自己的一些“陋習”往往不能“忍痛割愛”。“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此類例子舉不勝舉,比比皆是。自從孩子開始成長,妻子和我都十分注意這一點。清白做人,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學習、起居作息、正確的待人接物,適度的文娛體育,大方的衣裝服飾,優雅的言談舉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業餘時間我們從不做打牌,玩遊戲機等無謂的“浪費”大量時間的活動。從不睡懶覺,我幾乎每天早於孩子起床,盡管有時也覺得有些累,在一年後如康康能考上大學離家而走我可能也要推遲起床的時間——但必竟現在還不能。好在當學生時與當醫生時都需早起床,醫生在所有節假日也都要例行“查病房”。我自己這樣做了,孩子也就不覺得這樣做有多大的受委屈。讓她們明白做學生,做知識分子本來就是該這樣的。即使由於社會及環境的原因做了些不太好的事,也應該向孩子(特別是懂事以後的孩子),說清楚什麽是對的做法。現在妻子與我都年近半百,但仍每天堅持業務學習,所以我的孩子從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她們沒有品行方麵的不規行為。對“遊戲機”等風行的玩意兒也不著迷,從不去“遊戲機房”。當然,下棋(象、國際象棋)我都教她們學會了基本走法,規則輸贏,也幫她們置備了棋類撲克,在她們有精力時玩耍一回。去年康康聽說爸爸還勝了一個來訪的法國朋友“國際象棋”(那個法國人本來以為中國不流行此棋),還很熱心的學了一段時期。總之隻要有條件琴棋詩畫都希望她們學,隻是現在知識學習的任務太重,這些方麵隻能“割愛”了,她們都明白這一點。
三、做家長有時要“委曲求全”,要讓孩子理解家長。
時間是個“常數”, 學習、工作、休息、關心孩子的時間如何在這個“常數”的此例上分配到“恰到好處”,實在是一道探討不清的難題,我們總的傾向是要確保孩子,傾向於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己的“深造”及“進步”。做家長的在這一點上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78年後重新恢複招收研究生,我們都處於“硼”一下就能摘到果子的位置上,因為有兩個孩子要教養,這個念頭也就打消了!小康康兩歲時就進醫院“托兒所”, 當時的條件十分差(在防震棚,看孩子的是幾個老奶奶,上的是“正常班”)。我們有時開刀(當時不是主任沒有安排手術的權利及不能主動的掌握手術進度及時間)誤點,值班加班,小孩被放在“托兒所”門口,阿姨下班了,是真事, 雖然以後在電視上也見過。小孩病(如一次小康康得腮腺炎)托兒所不收。我還要看專科門診(無人替代)她就一直站在門診診室我的椅子上,累了就伏在我背上(隻有二歲多),出差外地購物有時也要帶上她。有次廠裏不讓小孩進廠,就在廠門口單獨站了近一個小時(三歲半時)。有時碰到夫婦二人上夜班,二個孩子在家(有時是節假日)小孩的心情可想而知,大女兒小時候有這一篇作文寫的就是這類事,很正義。但是她們從小有過這些經曆對父母的工作十分理解,從來不瞎鬧。但是對於她們後來擇業有很大影響(不願投考醫學院)。據我所知從77年恢複高考以來我所在的醫院(市立一院),至今為止隻有二個孩子是以高分報考入醫學院的,一個進了“上一醫”一個進了“二軍大”。其它上醫學院的全是因分數等原因,而上的最多的是所謂“內招班”,近水樓台,子承父業而已。這不能不說,是子女對醫生工作的深切理解。同樣據我所知教師的孩子報考師範學院的也不多。我有一個同學,先分配到雲南後費盡周折到了浙江省嘉定市,他們的子女公開報怨“人家都在上海,你們要去支邊,給我們子女也帶來許多困難”。但我的女兒們對我們比較理解,還沒有這類語言,當然看到在上海的同學甚至在國外的同學的生活環境及工作條件(特別是大女兒現在在上海工作)一點感覺也沒有是不可能的。
四、尊敬教師是學生學習好的最基本保證。
老師是學生成長的指導者,知識的傳授者,不能想象,不尊敬老師的人能有良好的學習成績。我在實際生活中十分注意“尊師”,一方麵是對自己的老師十分尊敬,另外對她們從小學到大學的的教師都很尊敬。對老師當麵的尊敬及在背後決不議論老師的缺點,如有些場合有人議論學校或老師的缺點時,及時加以維護,因為
五、良好的體質是學習好工作好的“基礎工程”,我從營養及幫助,鼓勵女兒體育鍛煉來保證她們的體質與體力。
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是每個家長的責任與最樂於做的工作,
六、我怎樣安排孩子的飲食
一日三餐是學生完成繁重的學習、鍛煉能量的保證,也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十多年來我是這樣做的“早飯吃得早”,這裏指的“早”是指在離家前10—15分鍾時給孩子吃完早飯(如果家離校近還可更早些)孩子吃完後可在床上平躺一會同時可想一下一天的計劃,回憶一下昨天學習的難點等。
“午飯吃得飽”。因為中午休息時間長吃飯後可以小盹片刻有利於消化(胃腸道可以得到較多的血液供應)。另外下午還有6小時學習與活動需要供能。
“晚飯吃得少”。這裏指不必吃得過飽,因為一般而言晚飯後很快就要投入晚自習,以一般孩子來說晚自習的開始,前二個小時是效果比較好的,可保證腦部充分供血,所以不能吃得太飽。2——3小時後如有必要可再補充一些奶類、果汁、水果、甜點、稀飯等(可根據孩子不同的喜愛)。這時也可權當小憩。吃點什麽,對一般家庭來說,目前市場的主副食品,都很豐富,新鮮的蔬菜,魚肉禽蛋;米麵主食都是最好的營養品,不必買很貴的時鮮貨及山珍海味等專供孩子食用。因為從我所了解的營養學來看沒有什麽食物是特效的或特別高能的,要緊的是不要孩子偏食,適當的注意蛋白質(特別是動物蛋白)與維生素的補充。作為泌尿科醫師我還鼓勵孩子多喝水。
市場上層出不窮的“營養品”、“營養液”,雖然不能說一點用也沒有。與其宣傳,實在大相徑庭。至於那個家喻戶曉的電視廣告,吃了能當總經理的XXXX丸。我看實在是大多數小孩子不能長吃的(除非它是假藥)。好得據我所知也沒有家長給學生吃。
學生在參加考試時,飯菜宜清淡,但要絕對注意衛生。最好全是家庭內加工煮熟的,因為想讓孩子吃得好些多些而造成學生在考試中消化不良或腹瀉而影響考試成績的實例,實在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
我讀的中學是全國聞名的上海南洋模範中學,校訓中有“布衣暖,菜根香。”崇尚學生節儉。而且確實培養出了許許多多的精英。但現在必竟時代不同了!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吃飽吃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