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貓的快樂生活空間

快樂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為愛滿人間。
個人資料
正文

“目不識丁”巡撫張曜—— 海寧陳家拾遺之五

(2006-10-14 02:31:49) 下一個
  張曜字朗齋。按現在通行的漢文體,以下我就直書其名了。

一、出身“低微”

 清史上說他其先上虞人,改藉大興,既複隸錢塘。其實就是他祖上就是杭州南紹興一帶的人。因無多大產業也不是大家族,所以祖籍也不太明確了!不過經過了六十多年他最後的結果是贈太子太保,諡號勤果予建祠子襲男爵。在晚清(死於光緒十七年)的名臣中近於草莽出身的微乎其微。而君如查清史稿。寫不清藉貫的列傳人物也是少之有少,反正他死後葬在西湖旁邊山上是千真萬確。因為先父致遠先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二次被當地政府通知去杭,一次遷墳,一次深埋。就是張家的祖墳。因先曾祖母張太夫人隨葬其父於彼。(而未歸葬海寧)。故先父有此責任。

二、機遇固始

家不成家,少不讀書(無機會)。所以在他死後三十年左右清史的撰寫者們為他列了近二萬字的“傳”,非但其出身寫不清楚而其青少年時幾乎無可記,隻有廖廖不足20字“生有神力,幼智持稈結陣,部勒群兒無敢論嘩者。”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他體力好,在兒童遊戲中往往是一個孩子王。這種記載本無考。用在大將身上都可以。而如是開國皇帝,象朱元璋,兒時也因無機會讀書。會有許多表示智慧,領導天才的兒時故事被傳說。

固始是河南省東南角一個山區小城。不是因為“尋訪”張曜。我這個自幼不廢地理學習的老學生,也不會去地圖上找這個地方。固始離河南省城實在太遠了!估計至今仍屬“欠發達地區”。在它的南麵幾十裏的小城金寨(今屬安徽)到是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將軍縣”出過解放軍的許多將軍。可見是一脈相承的大別山區老革命根據地。張曜去那裏幹什麽呢?投親。一個無依無靠,除了一身力氣的男青年在漫長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能有什麽機會呢?一是從軍,當兵吃糧。另一個就是投親——這個親不定是多近的,隻要八竿子能打(搭)著一點都可以。當兵有風險,投親也有風險。舊小說中往往有許多故事的悲劇是從投親不遇開幕的。張曜去投誰呢,被投的是晚清史上也有點名聲的蒯嗣香,蒯賀蓀。當然當時他還沒有名,在山野小縣當一個七品知縣。他的出名是因為在晚年被涉及在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子裏。同治末年,楊案鬧得最歡的時候,他不巧正在浙江按察使任上。在楊案非但參加過浙省三大憲會審,又涉及浙江全省近百名官員。臬司職在司法,一旦翻案罪責難逃。當然所有腳本或小說沒有說他是貪髒。他以官官相護的典型人物出現在群醜圖中。我看到的史料是他死於楊案正式翻案之前一年。但戲劇說書中都說他是畏罪吞金自盡。吞金自盡,我雖涉入醫界40餘年,仍屬不解。紅樓夢裏尤二姐不也是吞金而死的嗎?扯遠了,拉回來。

張曜不遠千裏,從餘杭富庶之地到大別山區投靠祖上有點姻親關係的蒯知縣,也實在是迫不得已了。好得他到是一沒有投親不遇,二沒有受到冷遇。蒯知縣見來了這麽一個“七杆子打得著”的赳赳武夫著實看重。因為時值南方太平軍正搞天國運動。主力雖未過得長江風頭著實不小。而蘇魯豫皖正撚軍四起。雖撚黨此種組織由來已久,與太平軍不同之處,他們無什麽政綱。組織也不嚴密。大的數佰一撚,多為當地鄉親,小的有數十人,甚至有一二十人的小撚子。當地人自稱為撚子。也無國號等名目。他們自己的理論是:孔夫子吃了範丹(東漢名士)的救濟糧,一直沒有償還。他們是代表泥腿子範丹向孔老二的接班人來討舊債的。典型的要報子孫仇的理論。

撚子頭目自為首領,官兵勢大時各自回家為民。有事或需辦某事時又雀躍四起,組為一軍。地方官,綠營兵,拿他們也無法。幼時讀史至此甚為不解。某日讀“水滸”智取生辰網一節,居然茅塞頓開。在通訊交通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這種現象不難理解。平日與政權的代表(官府)相安無事。南方太平軍一起,三四年內成了氣候。他們當然也鬧得更歡,對官府造成更大威脅。蒯知縣到任後,正為此事不悅,有了這位同鄉來投,又關著點親認作小輩,就用其所長,組織了三佰人的鄉勇由張曜幫助操練。兩人各得其所自當皆大歡喜。

三、“遇僧而發”。這裏的僧不是和尚,而是當時清朝江北片平叛主帥僧格林沁。這位蒙古王爺帶馬隊鎮壓撚軍,也攻擊過江的太平軍。對於撚子的作戰往往要追咬住大股軍隊,才能有點效果。而如按片硬剿往往會錯殺良民。所以對付撚子往往是地方上組織團練、鄉勇,自保自救更為實際。蒯知縣自從有了300人的縣級保安隊,寬心不少,更兼張曜常常用疑兵計,夜襲法等手段。有時又在撚子縱掠時突襲,居然連勝了幾陣。有一次夜戰追襲中巧遇僧王,僧王遙見戰火詢知為張曜所部,召之問話,甚悅,命將所部編成正規軍,就是有軍餉可吃了。

四、“娶了賢內助”。在固始期間另一大事是迎娶了蒯知縣的女兒為夫人。關於此事,在台灣作家高陽的“清宮外史”中有大段的戲劇性的描寫,大意是固始危急之際,蒯縣令出榜:雲能保此城者入贅為婿,張曜應命解圍,僧王為媒,洞房花燭雲雲,這種情節如為劇本不失為緊湊,好得高陽必竟筆法還可,把它加入朝廷召張曜進京麵議收複伊犁時軍機大臣寶鋆詢問左宗棠的對答中,是一種非定式的敘述。無論如何,他在鹹豐末年娶了夫人是事實。而且因戰功被僧王表為知縣,戰時的臨時舉措,否則知縣一般起碼是一榜貢士出身。像楊乃武中的餘杭知縣劉子湖。(諧音知無)係捐班出身,因到同治年間,內亂外擾,大開捐班之風之結果。升了知縣當然是守固始,而蒯知縣升任別處。縣政府內堂仍留女兒,所以夫人比張知縣早入衙門內。文化又高,出身儒官之家。一切公文初始均由夫人親掌,高陽述說這位掌夫人不但有才,而且貌美。雖然戲文小說中一說小姐十有八九是才貌雙全,現實生活中畢竟不多。不過夫人是美人,小子是十分相信的,雖然現存既無畫像更無照片。不信你看她老人家的小輩、小小輩、小小小輩中女的多是漂亮的。好了再扯回來。從此夫妻搭擋治理固始,最難得的是太平天國後期,英王陳玉成與天王困守天京(南京)。一再召蘇杭得勝的李秀成回救天京。而李忠王卻認為在外圍打擊清軍更有利於救城。在江南江北大舉攻城略地,打擊圍堵南京的江南江北大營,在江北少不得與撚軍聯合。有一次圍攻固始縣城七十餘日,居然被張曜率眾守住。“城獲全,上嘉其功,賜號‘霍欽巴圖魯”(勇士)。上有僧王罩著,內有夫人撐著,遊擊戰之外,攻防戰又大有長進。別人看來居然文武雙全,一路升官知府,道員,鹹豐11年(1861年)就做到河南布政使(從二品)。

五“目不識丁”?鹹豐帝在內外交困下一命嗚呼。而戰亂依舊。同治元年有一個禦史劉毓楠上本奏告說張曜“目不識丁“何以理得一省藩署雲雲。於是詔改總兵駐守南陽鎮(正二品)。雖未降品級,但此奏確是失實,這時的張曜通過發憤學習,在夫人的嗔教點撥下,不廢書史,而且習字,因是青壯年才發憤學習,字法顏平原。因有了同治年間這一改,使他知不足而發憤。還請人刻了一個閑章,上鐫“目不識丁”四字,佩以自勵。當然這種做法並非他發明,在此百年前,紀曉嵐主編四庫全書時,下麵主編經部的總頭頭,戴震曾經多次會試不中,隻有一個舉人功名。而參編四庫全書的文人多近二千,不是一榜貢士就是二榜進士。一個舉人算得什麽,就自稱布衣,以示自己見識之高。當了總兵主要任務仍是打仗,主要對手仍是撚軍,戰場仍以河南為主,也涉及魯皖鄂等處,無了藩司權力,軍餉難免不濟,好得比公,性尚善,當官不言治產事。(不置私產),能團結人,所得廉俸輒散盡,禮賢下士,士爭往歸之,(清史語)。不過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軍天京失守、部分軍隊散入北方與撚軍合。僧王不知虛實在麻城(湖北)失利。雖張曜領兵救之,七戰皆勝,但僧王被流彈擊中頭部死於馬下。當時清廷中央議定張曜“養寇遺患”,罪命不小,不知太平軍散入江北後一度以馬軍為主,史載有的居然一卒有騎2-3匹(換馬不換人,力不乏),僧王的馬隊優勢盡失。更為火器流彈所傷有一定的偶然性。僧王一向一馬一口刀自為勇夫。戰必親臨故有此失。幸好此時河南巡撫吳昌壽為其上表表白。張曜自動請假說要回鄉探親才算暫熄風波。其實這段史實的大背景是同治年(1864年)天京被破後,清廷實行“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舉,老湘軍以曾國荃為頭大部遣散。曾國藩也隻是尾巴夾得緊,暫時仍立朝中,因為十餘年前奉旨辦團練之時,就有廷議:“在藉侍郎匹夫耳,一呼萬應,恐非朝廷之福”。張曜既非湘軍,確係僧格林沁保舉培植下,戰場上拚下來的武將與曾左李彭等當時文臣出身的所謂“儒將”並非一路,也在劫難逃。

六、去而複出。前麵說到同治四年張曜罷官回家,回杭州弄了點住房(時杭州為左宗棠收,一切都在複建中買房很容易),過起他從未過過的富家郎生活。夫人為他育有二女,在母親的教育下,也延師讀書,朗齋公也能充任助教角色,天倫之樂,果亦融融。誰知好景不長,一年多之後。由於太平軍殘部與撚軍合作聲勢頗振。在淮北一帶卷土重來,朝廷考慮張曜非曾氏弟兄的嫡係老湘軍,又正值壯年,所以下旨叫他複出。仍領總兵銜,招集舊部又擴充一部分兵員,當時兩方留下遊兵散勇頗多,張曜挑有實戰經驗的將士用之。號為嵩武軍。軍事實力較強,於同治六年(1867)北出許州,援助守運河的淮軍總頭李鴻章。以後東主山東南部,西至晉陝,北至黃河與撚軍抗衡。當然他的司令部仍在河南。在同治七年撚軍基本化整為零,大規模的運動戰結束。論功賞黃馬褂,於騎都尉世職(1868)。有清一代公侯伯子男以下的爵位是:輕車都尉,雲騎都尉。騎都尉,雲都尉,同治九年因平原之戰功,加之雲騎都尉世職。

七、“遇左而榮”。50歲以上的大陸讀者一定會想到文革中上海的王洪文。這裏的左指左宗棠。如上所述同治七年撚軍基本平息。轉入所謂的“同光中興”時期,軍人按說又要失業了。誰知東南安,西北邊陲又起銷煙。回族邊民在民族機會主義分子的煽動下,與英俄帝國主義分子勾結,妄圖分裂中華多民族的體製。進行瘋狂的分裂活動——即阿古伯之亂。慈禧為首的清廷做了少有的幾件好事之一(朝命總防討)就是決定抗擊分裂侵略。派以左宗棠為首的軍事集團進行剿撫抵抗。這左帥麾下共有三路大軍,一為湘軍劉錦棠所部(約15萬人)二、為豫軍張曜所部(8萬人)、三為蜀軍徐占彪所部。諸位如稍稍留心中華近現代的軍事史,就知道這三軍的實力。這劉錦棠是老湘軍中未被遣散的,實力最強,進疆後所向披靡,張曜較之更穩健。被認為有政策水平,進軍後直向伊犁周邊作戰(時伊犁為俄所占),出兵新疆於同治13年,同治九年已把他的“軍銜”提到雲騎尉,掛廣東提督之名(從未去過廣東)。出師前無以為賞就來了個賞帶雙眼花翎(就是帽子頂上插一根有二個圓花紋的孔雀毛。這是漢官的最高頂帶了,有一種三眼花翎隻須滿族王公才能賞帶。現代軍事家都明白打仗就是打後勤。當時的情況是:師行乏水草絕幕二千餘裏。叛亂分子白彥虎一路向俄邊境奔循,當然一路籌糧(或稱搶奪),大軍無以為食,就走一路屯一路,開荒修水利種糧(可見150年前那裏還有水源不少。可謂新疆屯墾兵團之前輩。三年後(光緒二年)糧有餘,一路轉戰克吐魯番。收複烏魯木齊。阿古柏戰敗自殺。白彥虎逃入俄國。但仍時有進犯,光緒四年,克定喀什城。至光緒五年戰事初定,左宗棠返回北京。左入疆時為表自己決心,抬著棺材進軍新疆。出疆時棺材下落無人考問。但所植柳樹留至今日,仍被譽為左公柳。正因為有此一節,史家無不恭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最左的史家亦然。有的還以此把他與曾,李相別。不過君看看地圖,上世紀初中國形如桑葉,後來(1917)外蒙古轄出,形如公雞。如果沒有了喀什雞屁股就沒有了。如當時清廷從了隻管(嘉峪)關內之事的意見。雞就隻留了前半隻了。左宗棠走後劉錦棠署理欽差大臣。張曜駐節喀什轄西四城直接與英俄勢力對峙。他知道光駐兵屯田還不行,又築城建垣立壇廟,廣辦義塾。改變文化風氣。作長治之計。光緒8年,俄歸伊犁。當然是花了銀子(900萬盧布,見1881年中俄條約)。清廷在新疆設省,巡撫劉錦棠。光緒十年賞張曜巡撫銜晉敘頭品。令回關內駐防直隸。前後十年有餘,榮歸。他非但守疆衛國有功,而且身體力行,搞回漢一家,娶了一個回族女子做姨太太。後來還生有一子,這個漢回共和的結晶後來也成了醫生,上世紀三十年代行醫滬上。一百多年前時代局限,蒯太夫人也無力阻之,而夫人兩個女兒,長女嫁於海寧陳其元為妻,是為吾輩曾祖母,次女嫁於民國總理孫寶琦為妻,都為一時名門。

八、巡撫山東。光緒11年(1885)除廣西巡撫,還未上任,因山東治河,命他帶部隊去山東修水利,次年(1886年)任山東巡撫。他深入實際,凡有言河務者,雖布衣末僚,皆延致谘詢。民或遇災,籌粟賑濟。疏入海口挑淤培墊。一年有300天以上奔走河上。唯恐失之。三年後水利初成。同時建海岱書院於青州,葺洙泗書院於曲阜 ,士民德之。(可能源於幼時失學)。山東初定光緒14年又襄辦海軍,明年命會閱南北海軍至煙台,聞台灣巡撫劉銘傳稱病辭職。自告奮勇上表要去守台灣(山東是大省。北洋重鎮,此請屬以繁調簡)。皇太後及皇帝為之答之優詔。二年不到,1892年(光緒十七年)在河工堤上疽發於背,回濟南就醫,沒有幾天就死了(敗血症可能最大)。臨死前還寫信給首相李鴻章,首言山東為北洋門戶一定要造炮台以備不測之需。次言新疆軍備軍需之重。恐緩不濟急。死訊報到北京,皇太後及皇上也覺意外。清史上曰“上震悼”贈太子太保,諡勤果,予建祠。(海寧陳氏三個相國都沒能 建祠)。死之日百姓巷哭失聲。喪歸,傾城以送,詔令子端本(亦說是嗣子)襲爵為男爵。後來也做到道台,這種升職襲爵也可見優隆之意。

東水先生曰:少失怙持大不幸也,幼年失學挫莫大亦。自強不息,聞過則勉,成材之道也。功高不居,財不肥私。花甲之外尚勞於河工,思為國守疆。死無餘財,惟留清名。當為楷模。今正值年度高考收尾之時,當與落榜者共勉。

 

 

2006818

三伏中麵粥之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