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貓的快樂生活空間

快樂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為愛滿人間。
個人資料
正文

情結--- 張愛玲,亦舒

(2006-08-28 05:06:02) 下一個

 

 

 

 

大概是張愛玲在《連環套》裏麵說的,“那些故事遠兜遠轉了千百次, 卻不知不覺地說出了她的身世。”張愛玲的小說, 對於她那一代人的影響似乎很少, 因為無從去追問了。我們家的她那輩的喜歡看這類小說的女子好像很少。大概是因為說的太是她們自己的或家裏人的事情, 再去讀或者看有點反省的意思, 所以除了爺爺書櫃裏麵那本收有《出名要趁早》的短文的舊雜誌,其它的, 我和姐姐們都是自己跑去買了回來看得。說起那本雜誌, 倒是她的父親知道女兒得了獎,所以興致勃勃地買了許多發給親友(所以看《滾滾紅塵》的時候看到片中說張被關那段總是想笑, 小說,戲劇這類東西為了觀眾的欲求刻意的把有些東西移植, 倒是假的蓋住了真相, 因為不夠賺眼淚)。 她的小說都是那些她看不起的親戚的瑣事, 因為看不起,所以漸漸少了走動, 人家也不和她近, 大概是因為和她說話太辛苦。 小說創作的源泉是生活, 所以沒有幾年她的作品突然減少, 不過也好, 時代變了, 她這樣聰明的女子就如同應時而出一樣,應時而離開。等時代一旦安定, 她又卷土重來,帶著影響了亦舒一代。通過亦舒漸漸的影響了我們這一代。我們隔著他們, 想要重尋祖母時代上海小女人的優雅。 可惜隻學到了皮毛。
亦舒和張有著類似。
 張是家族衰敗, 亦舒則是離開熟悉的大陸到香港創世紀。 她那一代的心理上的根在上海, 但是命脈卻不得不在香港這個廣東和英國雜和的環境下生長。 母語在那時的香港應該是行不通的, 摒棄重來學粵語和英文, 是痛苦的吧(看《流金歲月》中的蔣孝南和朱鎖鎖),很多在上海的中上資產者到了香港發現, 因為地盤的遷移, 自己如困龍,所擅長的除了要和原來上海一票的同業者爭,還要和本土/洋人爭, 生活質量大大下降, 但是又在壯年, 退而作寓公也不甘(流氓大亨杜月笙這樣, 其他人想必更是難, 所以在48-50年又有一批當年到了香港的中產者回流)。他們的子女則是更加沒有選擇(一次,聽一位 姐姐問她父母當年歸僑為什麽不在最後能回香港的時候離開大陸, 二是選擇留下準備批鬥, 我想她是不明白她父母的, 當年的人比我們這一代要有理想的多, 更願意堅持的),到了香港的亦舒可能是體會了一番二等公民的酸楚, 所以上海和英國(她留學的地方)情結在她書中總是時時刻刻的流露出來。 在這兩處, 她是可以感受到相對的放鬆的吧,前者是布爾喬亞生活的血脈傳承後者是後來自己能夠爭取相對公平的土地。有了這兩樣, 才有後來可以在香港文化得到相對尊重的時候,她作品中的自信的揮發自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巧爾不巧 回複 悄悄話 "我們隔著他們, 想要重尋祖母時代上海小女人的優雅。 可惜隻學到了皮毛。" 作者太自謙了. 我倒覺得你的"上海小女人的優雅"是深如骨脊的. 這不,光看了你的紅樓係列就濃烈地感覺出你的上海女人味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