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陳學昭——海寧陳家之八——
(2005-11-19 20:39:07)
下一個
女作家陳學昭
——海寧陳家之八——
上世紀五十年代常聽先祖母說陳家女孩能幹。當時年幼以為祖母隻是對我三位不凡的嫡姑母的讚許。七十年代又常聽先二伯父說對三個女兒都滿意。到了這個世紀又聽長兄宣稱他這輩子最大的成果是他的女兒。三代人評價的升級如同,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看看自己兩個女兒也有強爺娘勝祖宗的勢頭。再想想也是祖母年輕時還是封建帝製的末葉,到了他子女一代大戶人家的女孩子隻要父母開通都能與男孩一樣受教育,創業於社會,服務於大眾。20世紀開始了中國女同胞的新紀元,經過短短一百年許多地方已表現出陰盛陽衰來了。解放婦女或說女權運動是共產黨與國民黨共同口號及實踐。阿鳳雖目不識丁,也知道孫中山做了幾件好事,其中之一是不許女子“繞小腳”(纏足)。當然我稍長後讀史,才知開放女子天足,慈禧太後就曾有明昭。我在這裏要說的就是陳家的一位與上世紀同步的女性,知名作家陳學昭。
近年來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中央電視台輯播幾十集的“見證”影像誌,錄述1931——1945之舊事。其中有半個小時的以趙超構訪問延安談起的集子中,講到了三位女性,在延安的有二位丁玲及陳學昭,在上海的張愛玲。丁張兩人已為大多數華人青年知曉,陳學昭可能知道的就少了。她原名陳淑章,海寧人,從我手頭的資料中未能找到她在族譜中的輩份,從名字上也看不出。學昭是她用得時間較長的筆名學——昭,是否學漢朝班固(寫漢書者)班超(通西域者)弟兄的胞妹班昭(漢室宮廷女官)。其它筆名還有野渠、式徽等。她生卒年月未得詳考。民國三年1913——1914就到南通張謇辦的女子師範讀過書,1927年以大公報駐歐特派記者的身份在法國邊讀書邊工作。盡管她的早期公開出版物可上溯到1924年的散文集“倦旅”,但最後學曆卻是在1927年再度赴法留學得到的克萊蒙文科大學博士學位。她的最出名的作品可能要算“延安訪問記”此書寫作源於1938年夏對延安的訪問,當時她是以重慶記者的身份訪問延安。可惜她是以中文成書,如以法文或英文寫就可能影響更大,這次被“見證”提到的事實是她在延安大生產運動時每日需紡紗,紡紗的定額是大致等於七兩(老稱16兩製)糧食的價值,每年任務相當於8鬥糧食。但開始幹時手忙腳亂紡不成線,十分著急,於是反省自己活了半輩子沒種過一顆糧織過一寸布……這些內容可能來自她的長篇小說《工作著是美麗的》。其實她在陝北參加革命後就做了“解放日報”的編輯,夥食享受中灶待遇(延安時期,幹部夥食分特、小、中、大灶四種標準,中灶是粗細糧各半,有蔬菜,有時也有葷菜。她除了自覺革命外,還參加過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1949年後,她重返家鄉浙省,在浙大當教授還兼做黨的工作,最高行政職務可能是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最高專業虛銜是中國作協理事,按現在的體製可能勉強算個副廳級吧!57年劃右時未能幸免,被罰到秋瑾的故鄉去勞動。可能當時已花甲朝外了,二年後就召回省城在圖書館工作。
她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的作品散文除了“延安訪問記”還有“憶巴黎”、“寸草心”等多部。小說如“南風的夢”(長篇)“工作著是美麗的“(長篇)還有中短篇小說集“土地”“春茶”“新櫃中緣”等多種。其它還有翻譯作品理論作品等。又涉足詩壇出版有詩集“紀念的日子”。童話集“鯰魚奧期加曆險記”也名噪一時。作為作家非但多產而且可謂全能。文人能達如此水平實屬不凡。以她來印證先祖母“陳家女孩能幹”確實頗為有力。當然她可能隻略小於先祖母幾歲。確可算海寧陳家新女性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不劃右可能成就更大些作品更多些。當然作家除了環境外,也有才思枯涸之憂。張愛玲上世紀50年代初脫離大陸後也沒有多少重要的作品寫出來。也有論者認為她的小說是依於她的青少年生活圈子的豐富性而來,似乎不無道理。
200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