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文章 海寧陳家 序 —自說自話—
(2005-01-21 06:34:43)
下一個
近年來的風氣,年過半百都有理舊作而集集出版的“盛舉”。而行醫為業者,多以
出醫學論文集為主。有的還以從醫××年或××年華誕名義出紀念論文集,也有出專著
的。然大多拜讀者寡,更無人購買。有點“權”的人在集會(如學術會)時派送,在會
務費中“收回成本”。無權有情者,友情奉送,最後也大多入了廢紙回收一道。既血本
無歸,也浪費了紙張。更有不幸的是:大作印了許多到人已作古還在印刷廠庫房存
放,欠了印刷費、紙張費,無法清償,子女也無從處理。倒不能全怪讀者無情,後進
惰學。實在目今社會,科學進展快,傳播普及快,知識更新快,出書也快。非特有新
意者讀者甚少。看到這一層,醫書不寫了,就隨手寫些親見親曆為主的東西,故名 “自
說自話”。
為什麽要寫這些東西?大概是為了忘卻吧!
反正紙筆都是早有準備了的。內容也是久存於腦海的,可能是老了腦子裏的東西太多
了,要“吐”一些出來才好。
曾經看到過有人寫了一些東西:小說、詩、文章……發現與別人寫的雷同,一毀了之。
我想大概無人與我寫的雷同的吧!更有甚者:曹操的“孟德新書”被張鬆過目不忘後倒
背之!並誹為“古代無名氏所作”。明指曹孟德有抄襲圖名之嫌。操憤命燒毀。演義者
非但刻劃了張鬆之才(實是小人之才)。反襯了曹操之“知恥”,比之現今為了博士、
教授、院士之名及利,大漲抄襲之風。誰敢笑曹操之不智?
文章寫得一般,書名卻擬請姨丈鄭文裕先生題寫(現年84歲)增色。姨丈,姨母(王
琦)均係上世紀40年代(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生,五十餘年相濡以沫。現在覓一對
上海“約大”畢業的夫婦,可能已是鳳毛麟角,因為約大已在1952年“消亡”,且1879年
掛牌,1952年摘牌,期間僅有畢業生6500人,肄業生4282人。
2004年4月
四朝三宰相 海寧(鹽官)陳家之一
海寧(鹽宮)二佰多年來一直流傳陳家“四朝三宰相,六部五尚書”之說。
據考海寧陳家確實書香傳世,在科舉製度最興盛的明清兩朝,舉貢進士者二佰數
十位,數字之大。即使在科舉被十分重視,而且成就斐然,現今的“長三角地區”。江
蘇:蘇、錫、常。浙江:杭、嘉、湖。也較少見,三十年代清史大家孟森(心史)教
授也為之撰寫過“海寧陳家”。而且開篇即稱“清世談官閥侈恩遇者無不知海寧陳家。”
“海寧陳家”最早語出道光帝也可從此文中查考。誰知過了廿年,1955年至今半個世
紀“海寧陳家”在華人地區不徑而走,幾乎家喻戶曉,都得益於同邑另一前清名族查家
的後人,查良鏞(金大俠,金鏞)之“書劍恩仇家”的廣為傳世,主角陳家洛被作者定
格為海寧陳閣老的公子。當然其中內容盡係杜撰。之所以要冠之以海寧陳家與其青少
年時在家鄉聽說的故事不無關聯。
海寧陳家在清前四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共有陳之遴(順治)、陳元龍(康
熙、雍正)、陳世倌(乾隆),三位入閣。清製並無宰相一職,而以“××院或 ××閣大
學士”封之。即“入閣拜相”。有了××院或××閣大學士頭街的一品大員,民間叫“閣老”,
相當於宰相而已。清前四朝君主都精明強幹,重大政令均出己手。“宰相”之職權非但
不能與前明的張居正等。再前:元之脫脫等宋之冠準、範仲淹等。唐之魏征、李林甫
等,漢之蕭何等,秦之趙高等,相提並論,即與道光之後各朝之重臣也不能並論。而
且前四朝得此“頭銜”者均有幾十位。即便是雍正一朝僅十三年,位列宰相者也有29位
之多。順治朝32位,康熙朝53位。而以乾隆朝為最多,達78位。所以陳家三位宰相雖
各有政績,但遠非“斐然”。按順序簡述如下:
陳之遴——大起大落的海寧陳家宰相
陳之遴為順治帝陳之遴。明崇禎10年(1637年)丁醜科榜眼,明崇禎年間任翰林院編
修(七品),中允(六品)等中低級文官。
清順治二年(1645年)降清,被授秘書院待讀學士(四品)以後被快速提升曆任禮
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禦史、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順治九年(1652年)被授弘
文院大學士(文職正一品)“入閣拜相”了,前後隻經過8年可算“大起”。
大落的轉折開始於順治十年(1653年)被劾,調任戶部尚書(二品),此後又被削官
銜二級,罰俸二年,仍供原職。順治十二年(1655年)1月被奏請照律以定滿洲官員有
罪籍沒家產,降革世職之法,下所司議行。不知何故,這次“判決”未被執行,一月後
複授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在文官中可算位極入臣了。然好景不長,次
年(順治十三年)又被“下部察議”尋議革職永不敘用。順治帝作主以原官發送遼陽居
住。這年冬天,順治帝又寬令“回京入旗”。二年後(順治十五年)又被控以具結內監
吳良輔擬即處斬。又被順治帝欽定為“本當依擬正法,姑免死,著革職流徒,家產籍
沒”。這次陳之遴已無翻身的機會而客死徒所告終。
所見之史料陳之遴的罪過大多與“人事牽連”或政治態度不明確,包容“犯官”有關。
另外還有對皇上教訓不恭,“良心已昧”等態度問題,還有最致命的出身問題,被劾時總
要被提及原係“前朝詞臣……不圖報效……”,彈劾他的不但有禦史等言官,還有上至鄭親
王等王公貴族下到“給事中”等中級官吏。真可謂人人都可誅之。
他為帝所出的主意主要在三個方麵:—曰:修舉農功,(教滿人大辦農業、大修水利)
二曰:“寬恤兵力”。三曰:“節省財用”。帝均從之。但必竟開國之初,這三個大方麵
要實行何等困難,涉及麵之廣,得罪人多,總算順治帝每每為他開脫“既已擢用位列大
臣不忍即行斥革……”最後也循了漢人的傳統;龍不截角,皇帝不殺丞(宰)相,角者
閣(老)也。當然處置他也與他的降臣身份有關。皇上也有更深層的考慮,必竟方入
關中,三藩尚在。(漢)民心未歸,所以革職也罷,永不敘用也罷。不放回南方去。
這也算當時的時代特征吧!
二百五十年後清亡,定編清史稿時,把他列入貳臣“係列”,可見到了民國初年從一
而忠的忠君思想仍占上風。
另一說法是進“貳臣”係列,為清高宗所“欽定”。並非明降清者人人為貳臣。陳之
遴在明雖是六七品的小文官,但其父祖苞在明時官至順天巡撫,伯父元暉官至山東左
參政。祖父與相官至貴州左布政。可謂世受朱明皇朝的國恩。明亡降清,被定貳臣,
事出有因。
名氣最大的海寧陳家宰相——陳元龍
陳元龍,康熙廿四年榜眼,海寧陳家好象沒有出過狀元,他是榜眼,算“高考”成
績最好的一位了,與大多數進士一樣開始都在翰林院“工作”,他也從編修( 七品)做
起,直南書房,經過侍講學士(康熙三十九年)待讀學士,(康熙四十二年)。康熙
四十二年再遷詹事,十八年一直做“文字工作”,而且書法出眾,為康熙帝所欣賞。康
熙四十二年以“父病乞歸養”。帝特許回家邊照顧父親,邊工作(編寫賦夤)。如同現
在的home—office,並賜給人參。(當然是好貨)。到其父之闓卒,喪終。帝召元龍回
朝,授翰林院掌院學士,仍是清職文字工作。一直到康熙五十年(乾隆出世)為官26
年後方升任吏部侍郎(組織部副部長),放外任當廣西巡撫,做了七年。康熙五十七
年升工部尚書,六十年調任禮部尚書,康熙帝死後他又被雍正派往守護景陵。七年後
回京援例應升,但已無大學士名額,授於額外大學士尋授文淵閣大學士乃兼禮部尚
書。(時年已78歲)雍正11年以老乞休。(清製三品以下官員一般55歲退休——致仕,
無工資),雍正帝加以太子太傅銜,令其子編修陳邦直同歸侍養。出京日皇上賜酒
宴,令六部滿漢堂官餞送,南歸治途將吏送迎。可算榮歸故裏。二年後雍正帝歸天。
新帝弘曆登基,改元乾隆元年(1736年)。陳元龍已85歲。新皇仍未忘了他,因太老
了無法重新起用。仍命“在藉食俸”即不用去北京上班,仍可以享受原來的工資待遇。
可惜沒多久他就病死了。總算是搭著三朝老臣。乾隆帝惜之賜祭葬(公款辦喪事)諡
號文簡。
陳元龍一生從34歲入仕,為官48年,除了七年外任官巡撫廣西外,(應為兩任,清製
外官三年一考)。做朝官41年之久。青壯年時主要從事文字工作,到60歲時才外放巡
撫,在廣西任上作為地方行政長官、行賬災,興水利,修河閘,保障兩廣通道,擴建
省城養濟院,立羲學,創育嬰堂,建倉貯穀。做了一些好事,也有政績工程。所以七
年後擢工部尚書,但不知何故在廣西七年的運作後被審計出虧空國庫。按當時製度應
令主官償還。可能私蓄不多,康熙也知其並非貪汙,私肥。並沒有采用極端措施,掛
在帳上。以後,康熙60年轉任禮部尚書才一年,康熙死後又去看守康熙帝陵七年.仍無
力償還,隻能在升任大學士(78歲)時作為恩償,由雍正下召恩免。雍正帝以嚴明著
稱清史,他都認為能免,大概總是不錯的——至少他認為陳元龍無故意之侵吞或浪費之
嫌。
上述可見陳元龍一生並無特大的貢獻,能被百姓過多傳頌,他的出名完全因久傳不衰
的傳說:乾隆帝是他的兒子。口頭傳了幾佰年,到民國時更有認同此傳說與否認此傳
說的文字對仗,分別以馮柳堂先生及孟心史(孟森)先生為兩種認識的代表人物。因
篇幅,將在此後另立章節介紹。
陳元龍生有二女一子,子陳邦直康熙56年(乙末)就中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23歲
時),1733年(雍正十一年)因父親退歸而奉皇命隨歸, 他在海寧修葺陳園居住斯地
44年之久,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駕幸海寧陳園。也未重新起用他, 1777年(乾隆四
十二年)才逝世,享年83歲。考其原因1、年齡大了。2、官品太小。前二次帝入住陳園
他還健在,皇上非但沒有再啟用他,連見麵的資格都沒有(未命晉見)。住在人家裏
連主人都不見,隻有皇帝能做得出來。
陳世倌——海寧陳家最後一位宰相
研究海寧陳家的學者,無不研讀過陳其元(1821—?)的《庸閑齋筆記》。筆記內說因
陳家祖墳得地勢之利(子孫中有)位極人臣,有一石八鬥芝麻官之數……。此在封建社
會中本是術士常用語,河南(項城)袁世凱家族也有此種傳說。原本子孫無盡,反正
總能湊夠一石八鬥之數,殊不知辛亥革命之後,封建皇朝不複存在。宰相也沒有了。
而陳世倌也就成了海寧陳家最後一個宰相。也是做宰相時間最長的一位。
陳世倌,康熙四十二年進士,入翰林(考中過庶吉士),也從翰林院編修(正七品)
做起,(也做過左中丞,侍讀學士)與其堂叔陳元龍不同之處是在康熙帝手下為臣近
20年,多次做過鄉試主考官:如康熙五十年做過山東分鄉試副考官,順天武鄉試副考
官。康熙五十三年為廣東鄉試正考官,五十八年為順天鄉試副考官,五十九年為提督
順天學政。康熙歸天時,陳世倌正在侍讀學士(從四品)職位上丁憂,而雍正二年丁
憂畢重回朝堂時,被雍正帝擢為內閣學士(從二品),並外派巡撫山東,(新皇上台
升得很快),朝臣外調又有實權,隻要良心未泯,都想有所作為,撫台總管一省,雍
正帝也上疏多從。誰知雍正四年十月,即遭母喪,援例丁憂。這二年多間最不得體的
上疏是“……回教不敬天地不杞神祗,另立宗主(真主也),自為歲年(回曆也)黨眾
盛,(整個伊斯蘭社會)濟惡害民。請押檄令出教,毀禮拜寺……”這道疏文不知是“預
見太過”,還是涉世未深。幸雍正帝聖明駁其疏,雖也說“此種回教原無一可取之處,
但其來已久……如僧,道,回回喇嘛等其來已久,今無故欲一時改革禁除,不但不能,
徒滋紛擾……。”(真聖明之言)也能看出從事文職官23年後,政治大局觀仍很差。丁母
憂回藉後,帝仍命他督修江南水利,又遲誤工程,被革職,(看來做工程也不行),
又命他赴曲阜督修文屆(再給一次機會)。雍正十三年十月署左副都禦史(正三
品),十二月實授(考得雍正帝殯天於十三年八月廿三)。這次調署與實授應均出新
帝乾隆之命。政治及工程都非長處隻能用作監察官試試。乾隆二年調授倉場侍郎,三
年改調戶部左侍即(正二品)。這兩職都是戶部係統理財官,三年四月又升左都禦
史(從一品),又回監察部門任最高長官。五年九月轉工部尚書。六年授文淵閣大學
士(正一品)。七年三月充玉牒館副總裁,六月教習庶吉士(翰林)(這兩項是拿手
本行),也曾親曆淮黃水災(一線),現場“抗災”。但被乾隆帝諭為“……且所辦理,原
不過就高斌,(此人後來入閣),周學健(都是屬下的工部官員),所辦之規模,又
何必勞此一番往返乎”?好象是讚惜又好象是調譏:詩翁皇上三十多歲就很幽默。乾隆
九年初給假回藉,自請開缺,帝不允,十月假滿,返職,(65歲已過)。放假時帝把
禮部尚書史貽直也提為文淵閣大學士。十年加太子太保十三年命紫禁城騎馬(就比同
時的漢相張廷玉少了一個伯爵頭銜,也沒有進軍機)。到了十三年十一月內閣因失察
常例。當時五位閣老除兼軍機大臣的張廷玉,來保,陳大受外,陳世倌史貽直兩人被
革職,理由也說得過去——軍機大臣事多。可能有疏忽。而且,陳世倌被皇上加了一條
錯:浙江人在山東兗州置私產(在山東做過“省長”)。上諭說他“……冀分孔氏餘潤,豈
大臣所為?”(可見當官不能圖財)與現在 ××人到處炒地產一樣。“今革職著諭山東巡
撫不準伊在兗州居住”可見皇上惱火)。不到兩年十五年八月乾隆40整壽,世倌來京祝
壽,皇上賞還原銜,令回原藉。十六年三月命仍來京入閣辦事(仍做他的宰相),兼
管禮部(即禮部尚書的分管領導,如現在的副總理分管××口)乾隆十七年及十九年兩
度擔任會試正考官。
乾隆二十二年以“老病乞解任”,乾隆帝再次下了極幽默的上諭,大意是:大學士陳世
倌雖然80歲了,精力還算可以。而且做宰相一職許多年了(16年內給假近一年,被罰
回家近二年)現在要求退休,情詞懇切。本來老倦思鄉也是常情,更何況在文官大臣
中年歲最高為班聯表率。本來我再留他也是可以的。但他說要回家葬母,這是人之常
情。我就不好再留了;好得現在的漢藉大學士還有二位,不必開他缺另補了,先回
去,如一二年後再想回來也是可以來北京做事的。“以昭優念老臣之意”。如此的退法
與他兩位前輩陳家宰相(按譜一為祖輩(之遴),於服較疏,一為父輩(於服較近,
元龍與世倌父(詵)乃同祖兄弟)。退休時乾隆還給全俸,退休後按原薪待遇,加了
太子太傅銜,還給了五幹兩銀子,二十三年二月正式“陛辭”還賜一禦製詩,曰:“夙夜
勤勞言行醇,多年黃閣讚絲綸。陳情無那逾孔偉,食祿應教例鄭均。自是江湖憂未
釋,原非桑梓隱而淪。老成歸告能無惜,皇祖朝臣有幾人?”都說乾隆的詩不好,依我
之見,如此大的存世量幾乎可算“出口成詩了”!他是皇帝敢於表露,當時也無人敢說
不好,即使是紀曉嵐。(曆史上被他重用為左都禦史)(當然是在陳世倌之後)。——
不比普通文士羞於“出醜”,發表“作品”慎重。如乾隆隻出精品也一定不差。
批準退休的上諭還告誡他不要學張廷玉。因為張廷玉退休回家後被劾,被奪伯爵頭
銜。巧的是陳世館真的“聽話”,非但不做壞事,家也沒回成,未動身當年四月份就死
了,皇上又破費了一千兩銀子,(燒紙錢)。並諡號文勤。
諸位看官:到此應知小子開篇稱述三位前輩雖有政績不算斐然,言之不謬。但也應看
到,在皇權一統,君主又英明時,能從一介寒士熬成正一品的當朝大學士也決非偶
然。清代考察官員的標準以守(操守),才(能),政,年(令)為四格,分三等,
一等為稱職,二等為勤職,三等為供職,否則就要開缺或者受處分了!雖不能完全做
到公平,但要幾十年不露敗績,還要步步高升也決非僥幸。其中操守又為最先。所以
三人都無貪之考。而且鹽官(海寧80年代前縣治)民謠流傳 “陳府大學士,有腿沒褲
子,南瓜當正煮,三日吃兩次”。是譏?是讚?各見仁智。陳家曆代也以“清貴”為詡。
四朝三丞相之下句為“六部五尚書。清代陳家曆尚書巡撫一級的官凡十一人之多。六部
五尚書當非虛言,可能除了兵部吧!
2004清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