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作者大膽推測
次級債危機可能是騙局
去年有本書像火一般“燃”遍中國,高居暢銷書排行榜,並且企圖“顛覆”人們的傳統金融觀。它就是《貨幣戰爭》。
在書中,美國的“南北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政治交惡的產物,而是一些銀行家為牟取暴利的策動結果;美國曆屆總統的更替,本質上取決於他們是否迎合這些銀行家的口味與利益;國際金融集團才是控製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真正主宰者!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乃至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不過是那些銀行家“剪羊毛”的過程。而金融市場日漸開放的中國,即將成為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媒體和公眾被書中的描述驚呆了。一時間,恐慌與非議紛至遝來。很快有人跳了出來,說《貨幣戰爭》的唯一建樹就是“嚇了外行一跳”;有人則說,該書是可供消遣讀讀的“金融野史”;還有人宣稱,盡管書中觀點“聳人聽聞”,但確實為許多懵懂的中國人提了醒。
無論如何,2007年,《貨幣戰爭》讓他的作者,遠在大洋彼岸的宋鴻兵出盡了風頭。拋開是非爭議不說,有一點毋庸置疑:《貨幣戰爭》使普通大眾開始關注中國金融領域的大事,也促使大家開始認真思考兜裏揣的錢、銀行存的款。
2007年12月,39歲的宋鴻兵回國效力,就職於宏源證券,從事國際金融戰略分析和金融創新業務。
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麵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宏源證券寬敞的辦公室裏見到了宋鴻兵。
都說宋鴻兵是理工科出身,可如果僅從外表來判斷,他更像一名隱士。儒雅中略有幾分清高,態度卻又非常平和,以至於記者很難把他和《貨幣戰爭》中那個充滿危機意識的作者聯係起來。
“希望有人與我共鳴”
宋鴻兵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對別人已經蓋棺定論的說法重新思考,他對規律的興趣遠遠大於所有其它的事情。“我這個人有個特點,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明白的東西我就使勁想,書上說的我總是懷著質疑的態度來審視。這使我對任何理論都用實證的態度去評判。”
上初中時他就和哥哥討論人類的起源問題。人區別於一切其它動物、在自然界脫穎而出的分水嶺到底是什麽?
常人眼裏頗感“無聊”的問題卻令他廢寢忘食。除了大量閱讀各種資料,他把研究地質學的父親、研究古生物孢粉學的母親和研究地球物理的哥哥一起卷了進來。與大人一起爭論和研究,宋鴻兵覺得天底下沒有比這更有意思的了。
上了高中,喜歡挑戰的宋鴻兵對理論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度夢想成為理論物理學家。可是陰差陽錯,宋鴻兵大學學了自動控製,而赴美留學的專業卻是信息工程和教育學。
然而喜歡另辟蹊徑的個性卻把他推上了另一條道路。
在美國學習的課餘時間裏,宋鴻兵的愛好開始轉向美國曆史、經濟與金融等領域。但宋鴻兵很快發現金融專業與他非常鍾愛的物理學有很大差別,“怎麽就沒有一個類似經典物理學中的三大定律呢?金融教科書裏的數字和圖表倒是不少,但跟三大定律就不是一個智慧層次的東西。”在他看來,真正深刻的東西應該是簡明扼要、邏輯清晰的。比如貨幣究竟是什麽,貨幣的基準價值尺度如何衡量,宋鴻兵始終沒有找到令自己滿意的說法。
大學畢業後,宋鴻兵就職於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從事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資產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工作,有了最直接的金融經驗。宋鴻兵開始對這些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
“我對貨幣的本質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卻孤掌難鳴。”宋鴻兵說,“這也是我寫《貨幣戰爭》的一個基本動力,希望有人能跟我產生共鳴”。
“因為我發現很多人隻講供求關係決定價格,但是這個結論有個隱含前提,即隻有在貨幣自身供求穩定的前提下才成立。反之,在商品供求關係穩定前提下,如果貨幣供求關係不穩定,那麽物價也必然不穩定,但這點卻被很多人忽略了。比如,豬肉價格上漲一方麵可能是因為豬肉供不應求,另外一方麵也可能是貨幣供應量超過了需求量。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出現通貨膨脹問題,我覺得就不是因為個別商品供求失衡了,問題很可能出在世界範圍的貨幣供求失衡上。”
預言了次級債危機
去年夏天美國爆發的次級債危機已經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震蕩。早在2006年,宋鴻兵已經根據自己接觸到的次級貸款第一手數據,預測了次級貸款市場危機的可能性。
“次級債危機本身是件奇怪的事。我隻是個普通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我都能在2006年預測到這場危機,美林、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和美聯儲等金融監管部門,在能夠接觸到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真會看不出來嗎?”宋鴻兵開始質疑次級債危機發生的潛在原因了。
“既然次級債危機會發生,為什麽沒有人站出來提醒?也沒有人阻止危機的發生?難道這些老板不怕虧錢嗎?這是第一個疑問。第二個疑問,既然大家都在虧錢,錢虧到哪裏去了?涉及到上萬億美元的資產都不知所終,到底誰在賺錢?第三個疑問,目前我們對整個國際金融機製並不了解,盡管美國一再標榜其金融體係是透明的,可是如同微軟的操作係統一樣,會不會有係統的漏洞大家並不知道?這些都是疑問。”
於是,按照宋鴻兵的推測,次級債危機的真相可能是另一種情形:英、美各大銀行的利益關係人設立海外離岸對衝基金,利用次級債危機互相倒賬,把巨額利潤藏到海外不受任何監管的對衝基金賬戶上;在絕大多數民眾損失慘重的同時,而金融巨鱷卻在大發橫財。
用宋鴻兵的話來說,“也許很多年後,我們才發現美國的次級債危機其實是一場洗錢的騙局。如果說當今世界的金融‘操作係統’中藏有後門,不受任何政府監管的離岸基金可能就是一個金融黑洞。透明規則的陽光照不到的暗點有時會很要命。在沒有徹底搞明白其中奧秘之前,中國的海外投資應該謹慎。”
宋鴻兵說的離岸基金,是指不在注冊地進行投資運作的基金。離岸基金的注冊地通常為英屬維爾京群島(BVI)、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及百慕大(Bermuda)等離岸群島。基金選擇在這些地區成立,通常是因為這些地區對於基金的監管相對鬆散,當地政府豁免該基金來自非當地收入的稅收;有的地方還準許基金成立後可向全球公開發售。
也許有一個事實能夠間接說明宋鴻兵推測的可能性。前不久,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希望對海外的離岸基金加強監管。此言一出,立刻受到了包括很多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界的強烈反對,博弈的結果是默克爾最後被迫取消這一建議。此地無銀三百兩,國際銀行家們對於離岸基金的重視可想而知。
“海外並購可以暫緩”
近年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紛紛上市融資,形成了銀行上市風。前不久中國農業銀行也不甘落後,宣布2010年前要上市。宋鴻兵說,“銀行上市本身沒有問題,但是上市增加了金融風險,因此一定要重視透明度和公平度兩個原則。”
“我認為,金融開放一定要對等開放。如果我們的銀行紛紛上市,對於增加融資是有好處的,但是在外國銀行紛紛持有中國的銀行股份時,我們一定要堅持對等原則。”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薑建清去年底曾表示,由於次級債危機的影響,現在是中國銀行業到海外並購、加緊國際化布局的好時機;現在進行海外並購,相當於“半價買銀行”。
對於中國銀行業以海外並購實現國際化的方式,宋鴻兵表示讚同,但他同時提醒,現在未必是海外並購的最佳時機。
以美國銀行的投資為例。2005年6月,美國銀行投入30億美元成為中國建設銀行的戰略投資者。現在,美國銀行持的這些股權按市場價格計算已經上升到190億美元,從賬麵價值來看,增加了160億美元。按照當初的協議,美國銀行還可以選擇把在建行持有的8.5%股權上升為19.9%,這個選擇若兌現又可折合約160億美元。兩者相加,美國銀行在中國建設銀行的潛在獲利共約為320億美元,而其自身次級債造成的損失隻有40億美元。因此,美國銀行首席財務官普萊斯表示,目前該行的損失完全在“可控製範圍之內”。
宋鴻兵預測:“在次級債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最嚴重的危機有可能在今年3月到6月發生,因為那個時候,美國的家庭因利率重設而出現的違約率將達到曆史新高,美國金融市場勢必大亂,股市受其影響很可能會大幅下跌。同時由於香港股市同美國股市聯動,香港港股會受影響,進而間接影響國內A股市場。”
因此宋鴻兵認為,“關於中國銀行業海外並購的事情可以暫緩。如果真要投資,也應該是今年3月到6月股價跌到穀底之後再考慮。”
黃金才是硬通貨
在《貨幣戰爭》中,關於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家對貨幣的操控,宋鴻兵建議恢複金本位製的貨幣體係,從而對抗金融風險。一言以蔽之,黃金才是貨真價實的硬通貨,他還預言“隻要美元長期看跌,黃金則必然長期看漲。”
最近英美主流媒體也幾次三番提到黃金重新貨幣化,宋鴻兵認為這不是偶然的。
2005年宋鴻兵創作《貨幣戰爭》時,金價是每盎司450美元,該書付梓是2007年6月,當時的金價是每盎司650美元,到去年12月金價漲到每盎司750美元,現在已經漲到了每盎司900美元。
宋鴻兵分析說,美國目前的GDP是每年13萬億美元,GDP的增長率是3%;而債務大約是50萬億美元。以最低利息5%計算,GDP增量負擔不了債務的利息,美國隻能通過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以貶值的手段賴帳。而黃金是以美元標價的,美元貶值黃金必然漲價。從長遠來看,沒有長盛不衰的帝國,也沒有永遠堅挺的貨幣,美國和美元也不會例外。
“現在的人們看不透黃金的未來價值,這個現象將成為以後曆史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的課題。”宋鴻兵說。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白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