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師出自“經典”

(2008-01-01 04:10:16) 下一個


中國傳統書籍通常可分為“經”“史”“子”“集”四種,“經典”分別對應於其中的“經”和“史”。
 人將“經典”放在一起是因為我們看書時常需“引經據典”,否則書會看得不明白。如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解釋,“經”相當於理論,“典”相當於實踐,將理論和實踐聯係起來,就需要“引經據典”。

 

針對當前炙手可熱的“讀經熱”現象,雖然部分反映了國人期盼道德的回歸,但實際上更反映了“經典”在大眾中的缺位,人們已經找不到一種行之有效的理論來指導行動,開始以經典為燈塔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反省。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以“馬哲”為“經”,用他來解釋身邊的事和指導自己的行為,但是馬哲本身理論的不成熟性和片麵性使得國家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和提出唯經濟發 展的口號,從而造成社會矛盾激化有違共產主義初衷;而且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說一套做一套陽奉陰違。因為不成熟的理論很難有效地指導實踐。

 

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情況時,隻好將目光投向於強調“天地人和”的傳統文化。個人認為,“馬哲”隻能算是一門正在發展的學說,雖然有些方麵的確很優秀,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和涉及不到的地方,如生命意義、最終價值和信仰等精神方麵的問題。按照中國傳統書籍的分類,“馬哲”隻能歸入“子”類,而不能歸入“經”類,因為“經”是對人類全部行為的規範和指導,包括吃喝拉撒、出生死亡等,而不管其觀點是唯心還是唯物。

 

“經”的缺點可能是其不科學性,但其優點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短期內 具有不可證偽性,比較穩定和廣泛被接受,能歸入“經”類的比如有“易經”、“聖經”、“馬蘭經”等。“馬哲”隻能看作是現代科學的一個分支,他是用科學唯物的方法解釋人和社會、自然的關係,但科學畢竟發展太短,已探知的還太少。我們應該虛心接受這些不足,不能盲目的迷信憑借我們所知的少量科學知識就可以解 釋所有問題。

 

如果說科學解決的是“物”理問題,那麽“易經”“聖經”等解決的就是道理問題。西方的道德來在哪裏?科學技術嗎?不是,西方的道德來自於宗教,聖經教的是做 人的道理。這種道理有為善的勸說,也有行為的指導。當我們心中有“經”作為行為的準則時,就知道何時退,何時進,怎麽退,怎麽進,從而逢凶化吉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遇到問題時也不會氣餒,獨行時也不會空虛。

 

我們常常覺得已經知道了很多,像天文地理,數理化,主流矛盾、辯證法,但似乎又很難將其使用出來,這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做什麽,怎麽做才合乎“道理”。我們 了解了各種科學知識就相當於掌握了高級兵器或武技,但如果我們不知道“道理”,不能按照合乎“天道”的規律行動,就隻能成為殺手和士兵而成不了武林盟主和將軍。

  當今的“讀經熱”是中華民族複興的機遇,是出大師和武林盟主的時刻,我們應該正視大眾“經典”缺位的現象,讓中國傳統文化占領這塊核心之地,不要拱手讓與他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姐妹,我們都學了雷鋒,沒有學經典。現在惡補,慚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