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要召開了,代表裏麵有開餐館的嗎?我沒有見到過曆屆黨代會代表的具體的職業統計。過去曾有“階級統計”,例如農村代表,產業工人代表,士兵代表等,這裏的工農兵重在階級,而不是職業,還有“民族統計”,例如少數民族代表。但是沒有每個人的具體職業統計。我關心這個小事,就是想弄清楚代表裏麵有沒有開餐館的。
我提出這個問題不是在於研究十七大,而是在於做開餐館這個職業的人們。因為在中國,從過去到現在,從國內到國外,在不少人眼裏,似乎都覺得是一種令人可笑的令人輕視的職業。
上個世紀中國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在《中國文化要義》(1949年)一書裏指出:“假如西洋可以稱為階級對立的社會,那麽,中國便是職業分途的社會。”所謂職業分途,傳統上士農工商四大分類,商人比農民有錢,但是依舊卑賤。這就是典型的職業分途,也就是職業歧視。當然中國並不是沒有階級歧視,但是職業歧視比階級歧視更為嚴重。
中共毛澤東時代把階級歧視給顛倒過來,就是讓無產階級去壓迫資產階級,但是也沒有消滅職業歧視。當然也曾做過一些改善的努力,例如劉少奇跟掏糞工人石傳祥握手,毛澤東提拔一個賣菜的女售貨員李素文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但是也重在階級,而不是職業。在文革時代,如果你是一個鋼鐵廠工人,就挺胸抬頭,如果是一個小吃部買油餅的(也是無產階級),那就抬不起頭來。
改革開放之後,情況有了一些好轉,但是職業歧視,在中國人思想觀念中依舊是一個問題,人們把職業等同於人品,例如農民必憨,商人必奸,完全不理會事實上也有奸詐的農民和憨厚的商人。至於“開餐館的”更是沒有翻過身來。改革初期,有一部中國電影(名字忘記了),描寫一個美國女華僑回國探親,到哪裏吃飯,都為那些飯菜拍照片,後來接待她的人發現她是一個開菜館的,向觀眾暗示,你看,這些人在美國混得也不怎麽樣,不過是一個開餐館的。
昨天有匿名朋友懷疑化外可能是開餐館的,化外連忙出來聲明,說還不是,正在努力打工治病,等治好了病,爭取開餐館。老化回答得好,我也支持你一把,等我們治好了病,都去開餐館吧。[2007-10-7]
喜歡你的文章,這個長周末會一一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