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眼白 海心明

故事像飛魚般 從時間的靜深中閃過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媚俗

(2012-11-13 10:57:00) 下一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米蘭昆德拉頗負盛名的小說,帶有相當的哲思性。它揉合了愛情、歸宿、選擇、個人命運在特定曆史和政治語境下的呈現等等元素。小說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因為婚姻失敗而恐懼愛情。他在生活中不斷尋求偶然的性遊戲並以此為樂。有一天他愛上了淳樸的餐廳女招侍特麗莎,後來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依然遊移在眾多女人之間。特麗莎深受傷害,經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靨中醒來,充滿不安猜忌與恐怖想像。當時正值蘇聯入侵捷克,托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當局並且不願意聲明表示反悔,他被迫從醫生職位上離職。托馬斯和特麗莎最終離開了布拉格,在一個小農莊裏避難,後來他們死於一場車禍。

認為“小說的智慧在於對一切提出問題”的昆德拉,借托馬斯提出“輕與重”的問題,借特麗莎提出了“靈與肉”的問題。這些哲學問題的提出和探尋,是小說中人物的“存在密碼”。昆德拉運用圓熟的筆力,將哲思的抽象與小說人物情節進行流暢銜接,創造出了輕盈引人入勝的小說語言。

《輕》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托馬斯的情人薩賓娜。薩賓娜是一個畫家,她選擇不斷的反叛媚俗的世態,是“輕”的一個典型。她是一個自由不受約束之人,厭惡矯揉造作,崇尚及時行樂,在她的生活曆程中充滿了虛無感。托馬斯與薩賓娜之間有許多心意相通之處,比如“靈與肉”的分離,比如對“媚俗”的反抗。

媚俗一詞源於德語的 Kitsch,被米蘭昆德拉在多次演講中引用。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度取悅大眾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 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

媚俗在各個生活和政治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現,比如,為了適應大眾口味而改寫的樂曲,為了跟隨意識流潮流而作的作品,為反抗入侵者簽名,替政治中的一方製造聲勢。薩賓娜認為,隻要留心公眾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就免不了媚俗。如此以來,反媚俗就成為一種對於自我意識的強調和對於大眾行為與趣味的有意疏離。

這種對媚俗的反抗,源於米蘭·昆德拉存在主義的思想傾向,他認為人生是一種痛苦,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反媚俗這個視角建立在對生命存在的終極來源的否認和對人群的反感之上。這裏麵包裹著一種知識分子的優越和對意義的否定。不過,縱觀曆史古今,人類內心確實存在對意義和認同的深層渴望。

在後現代的西方,流行思潮已經走到了一種極端,認為隻要不觸犯法律,個人的意誌,享樂,權利和地位至高無上,否定絕對的至高之神的存在,以及人在神麵前所需要的謙卑。而聖經告訴我們:“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一個以實現不受影響的自我意誌為生命追尋的人,自然會認為耶穌古舊的福音對於追求“輕”和疏離的自我是一種羈絆,甚至有時在生活中略顯笨拙。但是福音的赦罪信息所帶來的沉重感,是生命本真的沉重,好像泥土對根的保護。絕對的神也給這個世界一個終極答案,讓我們看到除了自我的享樂,世界上還有罪,公義,愛,寬恕和審判。

《以賽亞書》說:“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哥林多前書》說:“世人憑自己的智慧 ,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

那真正恒久的、立定天地的大智慧,是永遠無法在個人主義的小小巢穴中得到的。當我們謙卑自己,來到主耶穌的麵前,他會為我們打開一扇大門,通向天地寬闊之處。媚俗和輕重,不再是待解的難題,而隻是躺在耶穌話語大海麵前,沙灘上兩塊小小的石頭。

發表於《加拿大商報》(原現代日報)2010年10月<人間道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