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眼白 海心明

故事像飛魚般 從時間的靜深中閃過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讀《城堡》、《追憶似水流年》及其他

(2008-07-08 09:42:11) 下一個

吳曉東在《從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中分章節講述了九部作品

卡夫卡《城堡》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流年》

喬伊斯《尤利西斯》

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

博爾赫斯《交叉小徑的花園》

羅伯格裏耶《嫉妒》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以下是我對其中幾部的閱讀印象:

A.城堡

在吳曉東對《城堡》的講述如我所期望的那樣,再次燃起我微弱的興趣之後——這興趣源於學習史上對工具書的過度相信,我強迫自己再讀《城堡》。第一次曾讀到三四十頁放棄了,而這次艱難略減,信心淺增的儀式大概結束於倒數三四十頁,我幾乎可以厚著臉皮宣告自己讀完了。讀則讀矣,了則未了:K的那兩個莫名其妙的隨從挾持他的景象,使我覺得這故事像是一個蒼白的木偶劇。我試圖理出一點頭緒,在K和情婦之間發現一點常規愛情的種子,這樣我粗笨的大腦可以因為受到些微熱烈的刺激,義無反顧地衝向最後一頁。當然我是失望的了。我也無法讀出任何一個人物的表情和可循的心理。唯一可以感受到的是,小說的象征性(城堡和進入城堡的努力)很徹底,無處不在,氤氳漂浮於書頁之上。不過文本像是一堆碎片,如果拚接起來可以被幻想是一副現代畫作;或者海灘石堆裏的枯木,也許曾是一條小船。其破碎而沉悶的色彩,留給人初醒後回憶過往夢境時的那種似是而非。我想這就是《城堡》的風格,但不是喜歡爽快痛飲文字流的我的口味。可幸的是在這個思想解放的年代,我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受教化。

相較長篇大論喋喋不休的《城堡》,我更喜歡《變形記》。這一篇的象征更明顯,而且描述推展很具有基本邏輯,我的智力頗能解讀,幾乎每一個細胞都能感受到那種壓抑,以及絕望中黏稠的涼意。而且,卡夫卡其他短篇小說都比《城堡》好看,比如《地洞》裏的建築師老鼠就頗有些趣味。

我看卡夫卡的迷人之處,在於他特異奔放、無孔不入的寓言式想像,以及被這想像如此舉重若輕地搭載著的,心靈深處回旋的二十世紀的人類嗚咽和幹渴。作為以這種寓言與世界交談的頭一人,他的心靈與自然和感官絲絲入扣,花草鳥獸曆史未來,無一不能從中照見自己。這個世界的通相,沒有出路的悲觀和無處可逃的焦慮,在卡夫卡憂鬱的火眼金睛之下,無處遁形。他是“最早感受到二十世紀時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傳達出這種特征的先知”。

B.追憶似水流年

同一時期我也讀了《追憶似水流年》的頭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其中著名的,對小瑪德琳娜餅幹的描述是這鴻篇巨著的一個縮影。極優美舒緩的語言和超細膩的情感結合,滋生出追憶時所有的那種隔河相望的遙遠,以及坐在馬車裏觀風景似的不緊不慢的節奏感,處處可見布魯斯特優柔、脆弱、纖細的特質。

細膩,更細膩,無比細膩。不僅在於對心態和情節不厭其煩地描摹,更時有靈犀展現的慧詞妙語,和心智洞明的豁然有生。如若不具備特別善感的心靈,和憂傷且淡然的情致,無法產生這樣的作品。雖冗長卻不拖遝,雖悠遊而不淺薄。寬廣如河流,清淺若水草。我的理智和情緒都很喜歡並享受這樣的閱讀,興味悠長。這也得益於這個版本的翻譯,看得出來老先生下了很大功夫,怪不得他一年辛勤才翻譯一部,共分七年出版。

相比之下,《城堡》就缺乏這種優雅的美感,我相當佩服卡夫卡以怎樣的毅力寫下了這幾百頁,我懷疑他的寫作也是痛苦的儀式。

C.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開篇並不孤獨,反倒是鬧哄哄的。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我覺得很有意思地體現在怪異的魔術和各種奇物之中。文字感略顯粗糙,情節跳躍紛雜。對於我的吸引力不大,暫時無力完成這樣的閱讀。

D.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輕》可能是這中間最可輕鬆閱讀的一部了,幾乎不需要任何工具書的幫忙。雖然昆德拉創新性地開始了一種哲思小說的新格局,然而輕靈從容的回旋主題、人物的浮雕感、情節的層次還是頗為吸引人。

我最喜歡關於 特麗莎是順水飄來的草筐裏的嬰兒的那個意象,這意味著即使哲思小說也可以擁有豐富的夢幻似的情感觸角。從另一方麵來講,說故事的小說其實也自然在說著哲理,就看作者的推拿手段和讀者的領悟力怎樣了。昆德拉采取的方法是,讓主題脫離在情節和聲以外,成為突出的女高音領唱,使得對答案的追尋不斷地提示和敲擊著讀者的神經,有一種畫外音飄來的清醒。而哲思式的問題在整個故事敘述的框架內,也是收拾得張弛有度,與故事並行不悖。

不知為什麽總覺得這部小說和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有些相似,可能是那種像晨霧一樣清新的質感吧,雖然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基本上沒有什麽交集。

另外,博爾赫斯《交叉小徑的花園》多年前曾讀過,實在沒有激起什麽今天的回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