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喝,出去旅和回國一般也都會去看一些人文和嚴肅的東西,收集一些素材,但是都會等到特別的日子才會去落筆,感覺文學城好像還是看吃喝玩樂的多一些。:)
獲普利茲獎的朋友我們回國的時候也正好在中國,朋友的父親還得了諾貝爾獎,一家牛人,原來寫過他們,還在家裏回請過朋友,發現這些人真的是和我們普通人有點不一樣,他們除了本身有天賦外,還特別的努力,比如說這個朋友,除了會好幾個國家的語言外,還特意去學了中文,和我們見麵就是講中文,毫不在乎彼此要講得很慢,有很強大的心理。想想自己剛來美國的時候,總是怕說錯,別人能聽懂中文的話,自己絕對不會化力氣去講英文。
我今天要寫的是另一個獲普利茲和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說起來她也是一個非常有爭議又了不起的女人。
這個美國女人的墓碑上隻有中文沒有英文,上麵隻有三個字:賽珍珠
(賽珍珠南京故居門口的雕塑)
今天是賽珍珠的生日,原來去鎮江看過她小時侯的故居,這次去了南京她成年後寫作《大地》的地方。
《大地》《The Good Earth》是一部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我初來美國時在Book Club讀的其中一本,說實話自己起初並沒有很喜歡,剛剛從大都市來到美國的鄉下本來就有一點點抵觸情緒,這本書又寫的完全是農民的故事,內容有些瑣碎,離自己的生活也很遙遠。我們當時就討論了為什麽這本書可以得諾貝爾文學獎?

仔細讀了之後,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整本書講的是中國安徽省的貧窮農民王龍娶了黃姓大地主家的奴婢阿蘭為妻,兩人生育了三個兒子,他們身處在洪水、饑荒、戰亂的年代中的生活和奮鬥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部王龍的家族史。他從開始老實巴交的農民到後來花花腸子開始討妾想要別的女人,但骨子裏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無法忍受他的兒子輩開始賣田想出別的花樣,翻開我讀的這本書,上麵還有我highlight的這段話:
“It is the end of a family- when they begin to sell their land. Out of the land we came and into we must go - and if you will hold your land you can live- no one can rob you of land.”
“沒有土地一家子就完了,”“我們來自大地,我們也必須回歸大地——如果你們守住田地,你們就能活下去——沒有人能搶走你們的地”。
中國曾經一直是個農業大國,以農業為根,為本,而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和現在中國的農村汙染越來越嚴重,以環境換取GDP很不一樣,而我現在也比當時讀書的時候更能理解王龍的心情了。
賽珍珠是一個思想性的女性,她觀察能力很強,筆下的人物也很生動,最主要的是她將她所看到,所接觸到的中國農民的生活用細膩的文字展示在世人的眼中,而不是西方人眼中怪誕的華人,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中國農民。
她說:“我不喜歡那些把中國人寫得奇異而荒誕的著作,而我的最大願望就是要使這個民族在我的書中如同他們自己原來一樣真實地出現。”她要借助筆墨文字把中國普通百姓的勤勞善良、喜怒哀樂真實地呈現在西方讀者麵前,從而更好地實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小說《大地》1931年出版,1937年又被拍成了電影,或許是因為黑白的電影讓人看了有點索然,又可能是兩個男女主人公又都是西方人演的,有些不倫不類。Paul Muni在片中飾演男主角王龍,Luise Rainer飾演王龍之妻——玉蘭,她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因本片榮獲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本片同時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剪輯獎的提名。我覺得要是《大地》有中國人做演員可能效果更好。

不過這一切並不影響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1932年她憑借其小說成為獲得普利策小說獎的第一位女作家,並在1938年以此獲得美國曆史上第二個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
當時的評論說: “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豐富的。使人類的同情心越過遙遠的種族距離,並對人類的理想典型做了偉大而高貴的藝術上的表現。”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賽珍珠女士,你通過那些具有高超藝術品質的文學著作,使西方世界對於人類偉大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認同。……你賦予了我們西方人某種中國精神,使我們認識和感受到那些彌足珍貴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這樣的思想情感,才把我們大家作為人類在這地球上連接在一起。”
1933年,非常有語言天賦的賽珍珠出版了《水滸傳》的第一個英譯本《All Men Are Brothers》,翻譯這樣的作品不容易啊。

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賽珍珠 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 --- 1973年3月6日 ),出生4個月後即被身為傳教士的美國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一直到青年時代。
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 上次在鎮江風車山上我看了她的故居。
她說: “我還是孩子的時候,便移居到一個沿揚子江的城市,叫做鎮江。我的童年便在那兒靜穆地消逝,住在一間建築在山頂上的小茅屋裏,從這個山巔上可以俯看長江和人煙稠密的魚鱗也似的瓦屋頂。在我們家的那一邊,有許多矮小的山,可愛的園景一般的山穀和竹林。“


1910年,賽珍珠離開中國,到美國弗吉尼亞州的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學習,1914年獲得了學位之後,她又回到中國,並且在1917年嫁紿了農業經濟學(AE)學家John Lossing Buck,隨後他們舉家移居到安徽北部的宿縣,在此期間的生活經曆成為後來聞名世界的The good earth《大地》的素材。


學習了賽珍珠。先菲兒致敬
好漂亮好饞人啊,讚巧手能幹的菲兒:)
我在訪問賽珍珠故居的同一天也去看了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的故居,在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期間他的住宅和小花園共收留、保護了600多名中國難民,我一邊看一邊流淚,既難過又感動,回頭和大家一起分享,到時候也希望能夠和大家有更多的討論。。。。
也聽說了一些她和林語堂以及徐誌摩之間的事情,也許是文人相輕,又可能是因為政治觀點甚至涉及到金錢。。。
她一生中創作了100多部文學作品,不知有沒有一些是印度題材的。她30年代獲的諾貝爾文學獎,楊振寧是50年代獲得物理諾貝爾獎。 她的處女作"東風,西風"講的是一位中國女子與一位留洋回國男子的婚姻以及她留美的哥哥與美國女人結婚的故事,是關於探討了中美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的主題的。
謝謝Rolfemom,好啊,剛開始有點boring, 不過後來看故事也蠻有意思的,隻是我當時看得也很窄,關注於他個人的家族多於中國農民的命運。:)
曉青 2018-06-25 14:12:08
新帖沙發沒了!
菲兒天地 2018-06-25 13:38:34
回複 'Blue-Crab' 的評論 : 你才思敏捷啊,不過你漏了一個她對美國政府的看法。:)
菲兒天地 2018-06-25 13:31:19
回複 '多倫多橄欖樹' 的評論 : 留好沙發:)
多倫多橄欖樹 2018-06-25 13:26:41
塞珍珠貼沙發:)
賽珍珠篇沙發!菲兒介紹的非常好!有時間借書來看。莫言也是寫農民題材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哈哈,菲兒讀農民題材的作品就跟我讀張愛玲的作品一樣,現實生活反差太大,不好理解。問好菲兒!
文人一般都以激進反政府為時髦,她是一個例子,魯迅也是一個例子,唯一不同的是魯迅沒能領教共黨的獨裁,而她有機會見識了國共兩黨執政。
你要是不說我都忘了,謝謝分享!
//賽珍珠應該與林語堂關係最近,可惜後者讓她失望了,我估計她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國人、還是所謂高級文人的“小”了。。
賽珍珠從小受的是家庭私塾的教育,教她的先生是一位舉人,姓孔,是一位孔子的後代。賽珍珠是西方中比中國人更理解和精通中國文化的人。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熱愛是在骨子與血液裏的。她一生中20幾部作品中大多數是中國題材,有一些是印度題材。尼克鬆訪華之前 曾谘詢過她。
中國在文革期間對她是不公正甚至有些不人道。晚年她及其思念她的故鄉鎮江,她在自傳中寫到,她常常坐在她的屋裏,看著窗外後院的草坪,那草坪就漸漸地變成了她小時候鎮江家裏屋前山坡上的草坪了。當時中國在美國沒有大使館,她幾次給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寫信要求能到中國去看看。加拿大大使館給她的回信直接說中國不歡迎她,並且說她的小說汙蔑中國農民形象等。為了有一天能回中國,她婉拒了台灣的多次邀請,以免大陸不高興,堵死回中國的路。
她在中國完成私塾教育之後,回到美國讀大學。開始她的同學們看著這位地道中式打扮的女孩,視她為異類,並常常譏笑她。但很快她就得到同學的尊重,一年後成為學生會主席。之後她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東風,西風",寫的是胡適一代的留學生的事,當時在美國很是轟動。
文革後,賽珍珠也得到了"平反",之後鎮江市還派過代表團參加她誕辰100(?)周年紀念會等。
如果沒記錯,她獲諾貝爾獎的同年,楊振寧獲得物理諾貝爾獎。
賽珍珠值得我們景仰與紀念。我們不應該忘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