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迄至二十世紀末之新喀裏多尼亞華商概況

(2025-04-10 06:44:48) 下一個

迄至二十世紀末之新喀裏多尼亞華商概況

新喀裏多尼亞(New Caledonia,法文:Nouvelle-Calédonie)位於南太平洋群島中央,靠近南回歸線,位於澳大利亞東北及新西蘭西北偏北方向。它由主島格蘭德特雷(Grande Terre)、洛亞蒂群島(Loyalty Islands)、切斯特菲爾德群島(Chesterfield Islands)和其他數個小島組成。總麵積約為18575平方公裏,其中主島占16372平方公裏,洛亞蒂群島占1981平方公裏。首府及主要城市為努美亞(Noumea)。根據2024年2月的評估,人口約為295000人,其中超過42%為美拉尼西亞人,35%以上為歐裔及混血,11%以上為波利尼西亞人,亞裔包括越南人、菲律賓人和華人占約2.5%。

新喀裏多尼亞於1853年成為法國殖民地,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領地。1976年12月成立政府委員會,享有部分處理內部事務的自治權。法國委派的總督改為高級專員,新喀裏多尼亞在法國國民議會選派兩名代表,在參議院選派一名代表。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新喀裏多尼亞列入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從而確定了新喀裏多尼亞居民享有自治權。盡管曆經幾次公投,大部分居民仍不讚成獨立,新喀裏多尼亞仍然保留作為法國屬地的地位。作為法國海外特別領地,新喀裏多尼亞享有相當高的自治,法國政府也將相當多的權利讓渡給新喀裏多尼亞以及其省議會,但國防、安全、外交和貨幣事務除外。

相對於其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早在十九世紀後半期華人就陸續進入,人數也較多,且以經商為主,新喀裏多尼亞的華人則較為稀少,華商罕見,顯得比較特殊。下麵是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該島嶼華人亦即華商情況的簡要概述。

早在1851年,一位名叫吉米·宋(Jimmy Song)的廣東人就進入新喀裏多尼亞經商,做海參和珍珠母貝生意。1863年,有四名華商從悉尼前來,加入到吉米的生意中。鑒於當時在悉尼的華商都是廣東人,他們應該是同鄉。到1866年,新喀裏多尼亞有89位華商,皆從事海參、珍珠母貝和玳瑁生意。很顯然,這些商人是短期性地到此經商,並不持久,未曾常駐該地。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跟西薩摩亞和大溪地一樣,新喀裏多尼亞也從亞洲引進很多勞工,主要是在甘蔗種植園和各個礦場工作;但這些勞工並不是像在薩摩亞和大溪地那樣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法屬印度支那,主要是越南[1],此外還有荷屬東印度的爪哇人[2],以及大批的日本人。[3]其間也曾引進過中國人,但因1884年引進165位中國契約勞工到新喀裏多尼亞失敗後,中國勞工便沒有再進入這裏,原因是法國殖民當局不喜歡這些中國勞工。[4]

1920年代前後,有來自澳大利亞的華商黃中理進入此地,試圖在此開拓生意,建立起與澳大利亞華商社會的商業聯係。[5]可能因該地華人人數太少,發展並不理想。在此後一段時間裏,間或有一些華人試圖進入該島群,結局也不好。如1931年來自廣東中山的華商黃樹祥(Wong Chong)和沈國成(Sam Sang)偷渡進入新喀裏多尼亞發展,但處境艱難,最終通過澳大利亞悉尼華商黃汝欣協助,從新喀裏多尼亞退出,再轉往他處。[6]澳大利亞檔案館保存的一些零星記載表明,1930-1940年代新喀裏多尼亞還有少量的幾個華商存在[7],他們需通過悉尼或澳大利亞其它口岸中轉,來往於中國和新喀裏多尼亞[8],或者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從其它群島撤退避難進入新喀裏多尼亞。[9]盡管華商極力想在這個島群裏立足和發展,但限於當地環境,他們基本上不為人所知。雲達忠(Bill Willmott)在1980年代開始關注太平洋島國華人情況時,發現新喀裏多尼亞的華商大多是1957年才進入這裏。[10]這也意味著,此前在這裏發展的少量華商可能已經融入到當地少數族群當中,或者在戰後因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移民政策的鬆動而移居到了這些國家。

到1999年,新喀裏多尼亞有華人270人,以經商為主[11];二十年後,該地的華人人口也仍然在200人左右。[12]原因在於,這裏的華人基本上是客家人,也基本上是從大溪地再轉徙過來。[13]1953年,劉錦芳(Leon Lausun)和鍾月英夫婦從帕皮提前來新喀裏多尼亞的首府努美阿(Noumea)開設亞洲餐館;1957年,蕭嘉仕(Siou Cam San)攜太太羅惠英在此開設商店;1960年,劉繼有(Jean Liou)和太太陳彩雲抵埠開設波利尼西亞商店,逐步將其生意擴展為進出口商行、地產、餐館、一間超市和一個稱為“唐人街”的購物中心,他的弟弟劉繼安(Liou Ki On)也在1962年從帕皮提過來,在此開設與電器相關的商行。張誌(Cheung Si)夫婦則在1959年來此開辦時裝商店,1961年劉齊杏(Aise Liou)林健英夫婦開設Sono Star商店,以及李秀誠(Roger Ly)蕭淑芬夫婦開辦Magasin Eline and Usine d’Impressions Tissus-Ducas。同時到來的還有陳漢任(Tchin Hon Niemen)和賴漢華(Edouard Laille)張玉珍夫婦,在此開設超市。[14]他們這些人具有法屬波利尼西亞公民身份,與大溪地的聯係仍然十分密切,有一定的流動性,亦即有些人後來又返回大溪地。新喀裏多尼亞華商經營的範圍,主要有珠寶店、土布服裝店、餐館、小吃店、體育用品店、超市、商場等等。[15]因數量不多,規模不大,這裏的華商經營在新喀裏多尼亞的經濟中所占份額並不大,但由於與大溪地華人的親緣關係以及新喀裏多尼亞與法屬波利尼西亞同屬法國海外領地的地緣聯係,這裏的華商經濟可視之為大溪地華商經濟的分支或衍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新喀裏多尼亞未來的獨立,或許會給華商在當地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條件。


[1] Louis Lagarde,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in Oceania.” Understanding New Caledonia (2021).

[2] Jean-Luc Maurer, “The thin red line between indentured and bonded labour: Javanese workers in New Caledoni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38.6 (2010): 866-879.

[3] Benjamin Hiramatsu Ireland, “The Japanese in New Caledonia: The Japanese in New Caledonia.”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43.4 (2020); Stephen Henningham, “Anxious Neighbour: Australian Opposition to Japanese Labour in New Caledonia, 1945 to 1960.: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 History 62.1 (2016): 30-43..

[4]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54.

[5] 《鳥咩采風》,《東華報》,1914年6月20日,第8版。

[6] Sum Sang and Wong Chong [Chinese stowaways reported on board the SS LAPEROUSE on arrival from Noumea, 4 November 1931; includes left finger and left and right thumb prints of each subject] [box 271], NAA: SP42/1, C1931/9817.

[7] Chinese Immigration into New Caledonia, NAA: A6445, 2/1940.

[8] 例如,Three Chinese ex "Changte" January 1927 for transhipment to Noumea, NAA: B13, 1930/12413; Chan Lin Shin [also known as Chen Lun Sen] and Shan A Khan [includes left hand and finger prints and left and right thumb prints for both subjects] [arrived ex NANKIN in Brisbane on 19 October 1938] [Chinese passengers for transhipment and enroute to Noumea] [box 380], NAA: SP42/1, C1938/7669; Lan Sin Yan, Jean Louis, Ah Hi, Akin Snony Yan and Yan Chen Yin Tsing [includes left and right thumb prints for each subject] and Sidney Peter Akin Snony Yan [arrived ex NANKIN in Sydney on 19 October 1939] [Chinese passengers for transhipment and enroute to Noumea] [box 409], NAA: SP42/1, C1939/7487.

[9] Tu, Wong - number 123 [born 26 October 1900 - arrived at Sydney on 25 September 1943 per Morinda from Noumea - Department of External Territories correspondence file on Chinese evacuee from New Guinea], NAA: SP350/1, TU, WONG.

[10] William Willmott, “Chinese contract labour in the Pacific Island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Pacific Studies, Vol. 27, No. 2 (2004), p.170.

[11] Frederi Angleviel, “’Take one, take all!’: Media coverage of the first Chinese boat people's case in New Caledonia.” Asia Pacific Media Educator 1.6 (1999): 40.

[12] 張維安:《大洋洲新喀裏多尼亞客家觀察報告》,《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150(2020),第195頁。

[13] William Willmott, “Chinese contract labour in the Pacific Island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170.

[14]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56.

[15] 張維安:《大洋洲新喀裏多尼亞客家觀察報告》,《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150(2020),第196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