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遊船地中海(5) -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

(2010-04-05 15:02:42) 下一個

伊斯坦布爾原來隻是一個通往黑海的小商業區。 希臘人Byzas看出這條連接歐亞的最窄通道具有無量的商機。 由於南俄羅斯和整個地中海在此交匯,他選擇在Marmara半島建立Byzantium(拜占庭)市。 這裏有5英裏長的防禦係統,名為Golden Horn (金角區)。 曆史證明他確實有眼光,Byzantium市很快變得非常富有。

大約過了1千年,康斯坦丁大帝覺察到羅馬帝國前景渺茫。 危脅來自四麵八方,內部的衰落也擴散開來。 意識到羅馬-地中海世界的複興需要注入新鮮活力,他於公元313年頒旨允許宗教共存,從而全麵停止對基督教的迫害。

羅馬需要新首都。康斯坦丁選擇Byzantium,因為這裏接近希臘,波斯,和印度等文明古國。 帝國的防禦設施開始向東遷移,預防可能的軍事入侵。 他的新首都包括皇宮,浴室,公共建築,和教堂,其中皇宮,聖索菲亞大教堂,和Hippodrome(競技場)三大建築,分別代表政府,宗教,和人民。

豪華的皇宮是皇室居住和政府辦公所在地。 皇帝的登基大廳懸掛著絲織窗簾,上麵鑲有金子和奇珍異石。皇家接生室鋪滿紫色大理石;在此出生的皇子和公主被稱為“生於紫色之家”。 精美的廊坊,庭院,噴泉,和花園把這裏點綴得美不勝收。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帝國的教堂之冠。 康斯坦丁的原作在Nike暴亂中被焚毀,Justinian皇帝的劃時代傑作沿續到了今天。設計師Isidore of Miletus在廣場上設置一個希臘式十字架圖案,中央聳立著氣魄的大圓頂。 他對光線和陰影的巧妙利用非常引人入勝。

Hippodrome是賽馬場,能容納10萬人; 它是古代最大的集會場所之一。 康斯坦丁從世界各地收羅古董來裝飾他的運動場。 跑道拐角設立了從Delphi阿波羅神廟運來的石柱,和從埃及Karnak神廟運來的尖碑(Obelisk)。 原立於入口處的四頭銅俊馬,1204年被搬到梵蒂岡,今天還豎立在聖馬克廣場。 由於規模巨大,Hippodrome也被用作政治集會場所。

“新羅馬”城建於公元330年,一尊阿波羅神像,換上康斯坦丁大帝的頭像,高高豎立在廣場上。 大部分人叫新城康斯坦丁堡。 就像康斯坦丁大帝預計的那樣,舊羅馬帝國的東Byzantium部分獲得新生,比西羅馬帝國多堅持了1千年。 這裏的防禦係統在漫長的曆史中隻被攻破過1次,既是公元1453年最後被占領。

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康斯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國是阻擋穆斯林進入歐洲的主戰場。 盡管這時大部分羅馬帝國已經滅亡,城市的戰略性地位和貿易網絡對苟延殘喘的羅馬人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後來穆斯林世界的領導權轉移到奧斯曼突厥部落手裏。 奧斯曼人高度軍事化,宗教信仰非常虔誠,將官驍勇善戰。 他們的精銳部隊,Janissaries(禁衛軍),從孩童時代開始接受軍事訓練,個個是戰場上的勇士。 這支類似西方軍隊的建製 ,是忠誠於蘇丹的職業親兵。

奧斯曼蘇丹Mehmet II在攻城戰中采用當時最大口徑的炮彈,摧毀了堅固的康斯坦丁堡外牆。 他在連接歐亞大陸最狹窄的Bosphorus海峽建立起Rumeli Hisari堡壘,使Golden Horn裏的守衛者望洋興歎。 他命令幾千名士兵乘船進入港口後再分散登陸,從而避免大隊人馬被全殲。 戰爭摧毀了部分城市,但是大部分皇宮和教堂被新主人繼續使用。 公元1453年後,康斯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繼續其對外擴張的政策。

蘇丹為自己建立了繁華的Topkapi(公共門)皇宮。 它的內部裝飾奢華,收藏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藝術品和奇珍異寶。 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造成清真寺,角落裏安裝了穆斯林的叫拜柱。 盡管伊斯蘭教禁止圖像出現,裏麵的古羅馬鑲圖瓷磚(Mosaic)並沒有被破壞;蘇丹Suleyman the Magnificent隻是命令把它們覆蓋起來。 1936年,總統Ataturk把整座清真寺變成博物館,這些瓷磚得以重見天日。

蘇丹Mehmet II占領康斯坦丁堡後,馬上著手擴充人口。 原居民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繼續留在舊城區,其它人則來自帝國內的每一角落。Fener區和Golden Horn區成為希臘新移民的家園。 今天,希臘東正教大主教仍然住在聖喬治大教堂附近。 他是全世界希臘人的精神教父。

沿海岸向北走是Balat區,也是舊皇宮遺址。 這裏是突厥人攻破舊城堡的地方。蘇丹Mehmet II把大量希臘Salonika的猶太人安頓在此。 後來又來了西班牙Sephardic的猶太人。 有些猶太教堂可以追溯到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時期。

 

第五天(9月18日)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

 

第一次了解伊斯坦布爾,是從早期好萊塢007係列驚探片From Russia with Love。 冷戰期間英國超級間諜James Bond來伊斯坦布爾會俄國女特工Tatiana Romanova,上演驚心動魄的東西方間諜與反間諜的較量。 影片穿插了濃鬱的異族風情:伊斯坦布爾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熱情豪放的吉普賽人,神秘的東方快車,和浪漫水鄉威尼斯。 最後結局是愛情至上,正義戰勝邪惡。

土耳其自稱是被唐朝老祖宗打敗的突厥人後裔。 網上瘋傳土族人對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不感冒,因為裏麵把突厥人描述成十惡不赦的無賴。 資料顯示大多數伊斯坦布爾的居民是希臘人和歐洲猶太人的後裔,跟他們攀親帶故是自作多情了。

土耳其是世界上唯一允許宗教信仰自由的伊斯蘭共和國。 從古希臘,古羅馬,突厥入侵,到東西方冷戰,每次動亂都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從多神崇拜,基督教,到伊斯蘭教,每次變革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土耳其位處亞歐大陸交界,曆經刀光劍影,驚心動魄,卻能夠泰然處之,包容大量,回歸自然,是一個奇跡。

盡管土耳其屬於發展中國家,人民卻是非常友善,公共廁所也特別幹淨。 走在路上,常有人主動訊問是否迷路,並且指出正確方向。 土耳其地毯曆史悠久,真材實料,色澤和質地突出,免洗,可保存幾百年,價格當然也是超貴。 試過特色蘋果茶,可惜未嚐著名的土耳其烤肉。

遊輪進港,Topkapi Palace(皇宮)非常壯觀,護城牆有點像中國的長城。

伊斯坦布爾清真寺之多,令人讚歎。

Sultan Ahmed Mosque

Sultan Ahmed Mosque,也叫Blue Mosque(藍色清真寺),因為內部裝飾用了2萬塊藍色瓷磚,216塊彩色玻璃,和大量幾何圖案。

清真寺建於公元1609年到公元1616年,蘇丹Ahmed I統治時期。 它包括蘇丹本人的墳墓,學校,和醫院。 今天這裏仍然是清真寺,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由於連續敗給奧匈帝國和波斯,蘇丹Ahmed I決定在伊斯坦布爾建立一座清真寺來祭祀真主阿拉。 這是40年來建的第一座清真寺。 前幾任蘇丹用掠奪的戰利品建清真寺,蘇丹Ahmed I隻能問財政部要錢, 這使得穆斯林學士們非常生氣。

清真寺建在舊拜占庭皇宮的遺址上,麵對聖索菲亞大教堂,和Hippodrome(賽馬場),位處黃金地段。 公元1609年8月動工,蘇丹本人親自主持破土儀式。 立誌建出數一數二的清真寺,他委任Sedefhar Mehmet Aga為皇家全權建築師; Sedefhar Mehmet Aga是著名建築師Mimar Sinan的學生和高級助理。 整座建築融合了拜占庭和傳統伊斯蘭風格,其詳細設計資料共達8部之多,現存於Topkapi Palace皇宮博物館。 工程直到繼任的蘇丹Mustafa I時期才完成。 公元1617年舉行了落成儀式。 清真寺裏有供蘇丹和家人祈禱的專用包廂。

清真寺的Minaret(叫拜柱)。 在沒有擴音器的時代,僧侶們爬上Minaret,呼喚信徒們來禮拜。


以前在基督教堂見過Stained Glass(彩色玻璃),清真寺也用這種東西。 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有相同的起源,不知後來為何變得水火不容。


Hippodrome(賽馬場)

公元前16世紀,法老Thutmosis三世在埃及Teb市的Luxor神廟前為太陽神Amon Ra豎立Egyptian Obelisk(埃及尖碑)。 公元390年,皇帝Theodosius一世把它搬來裝飾Hippodrome。 碑高19米,四周刻滿象形文字,大理石地基上雕刻著皇帝和家族成員的畫像。 後人解讀象形文字,發現碑身短了5到6米,可能是在運輸途中損壞了。

尖碑底座雕刻著皇帝和家族成員的畫像。

公元前479年,Serpentine Column(蛇頭柱)豎立在希臘Delphi的阿波羅神廟前;它是波斯戰爭後,希臘人為感謝阿波羅指引他們打贏海戰而製作的紀念品。 銅柱由3條扭在一起的蛇組成,上麵刻有31個參戰的希臘城市名字。 據說蛇頂上原有一個大金盆。 公元4世紀, 康斯坦丁大帝把它搬來裝飾Hippodrome。 原物高8米,今天隻剩5.3米。 因為蛇代表邪惡,人人都動手搗毀它。 考古發現的部分蛇頭殘片現存於博物館。

German Fountain(德國噴泉)位於Hippodrome入口,是德國皇帝Wilhelm II送給蘇丹Abdulhamid II和伊斯坦布爾的禮物。 亭身在德國製造,1898年豎立於伊斯坦布爾。 這個八角亭屬於拜占庭風格,內部有金磚鑲圖。

公元944年,康斯坦丁七世豎立Stone Obelisk(石頭尖碑),用來裝飾Hippodrome。 它采用石塊結構,表麵用銅覆蓋,刻有歌頌其祖父Basileus一世的碑文。 公元4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表麵的銅塊被剝去塑造銅幣和武器。 尖碑高32米,豎立在大理石地基上。

土耳其地毯

土耳其地毯分打結和平織兩種,都是經久不衰的藝術品。 從中亞到土耳其,地毯編織技術的廣泛傳播有其自然,社會,經濟,和宗教原因。

土耳其人居住的地理環境溫差特別大。 不論住帳篷或者大房子,人們都會拿地毯蓋住地板,牆壁,或者門縫,用來擋住刺骨的寒風和冷空氣。 地毯采用手工編織,用羊毛,棉花,甚至絲綢當原料。 帶花紋或者刺繡的平麵地毯可用作毯子,窗簾,或者鋪蓋沙發。

土耳其人進門要脫鞋,這樣家裏的地毯可以保持幹淨。傳統家庭的女人編織地毯既是愛好也為了賺錢。無論現代科技如何發達,機器編出的地毯無法跟手工地毯相比。

土耳其地毯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其色澤和圖案從公元13世紀以來保持高水平。 13世紀末,馬克波羅來到西亞,曾經盛讚土耳其地毯的美感和藝術性。 Konya和伊斯坦布爾的博物館收藏有這一時期的地毯。

公元15和16世紀,歐洲油畫中經常出現土耳其地毯,比如在聖母瑪利亞和聖嬰的腳下,或者搭在旁邊的桌上。 公元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富庶的荷蘭人經常購買土耳其地毯。 荷蘭畫家常常用土耳其地毯來代表畫中人的社會地位。

清真寺裏麵沒有椅子和板凳,隻有地毯。 土耳其清真寺的牆上往往懸掛著多層掛毯。

土耳其地毯的顏色,式樣,和圖案都不一樣。 傳統女性在家手工編織地毯,每塊地毯的作者也沒有留下姓名。


這塊地毯是絲織的,價錢非常昂貴。


Grand Bazaar(大巴紮)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古老的室內集市。 它跨越58條街,內容1200家店鋪,日流量25-40萬人。 1461年開張,販賣珠寶,陶瓷,香料,和地毯。 集市內按商品種類劃分區域。 大巴紮包括兩個大型圓頂建築,第一個建於1455-1461年,蘇丹Mehmed統治期間。 16世紀,蘇丹Suleiman大量擴建。 1894年地震後,又經過重新翻修。

Hagia Sophia(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來自希臘語“神聖智慧”。 從公元360年到1453年,除了1204年到1261年短期成為拉丁帝國大教堂,一直是東正教康斯坦丁堡大教堂。 從1453年5月29日到1934年,成為清真寺。 從1935年2月1日起,成為博物館。

Hagia Sophia以大圓頂著稱,是拜占庭建築風格的代表,號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 它在將近一千年內占據世界上最大教堂的地位,直到1520年西班牙Seville教堂的出現。 公元532到537年,拜占庭皇帝Justinian下令在被摧毀的舊教堂遺址建立新教堂。 它的設計者是物理學家Isidore of Miletus和數學家Anthemius of Tralles。 教堂內收集有大量珍貴文物。 將近一千年間,它是康斯坦丁堡大主教的教堂和世界東正教的中心。

1453年,奧斯曼突厥人占領康斯坦丁堡。 蘇丹Mehmed II命令把Hagia Sophia變成清真寺,拆除帶有基督教色彩的裝飾,安裝穆斯林式的建築,覆蓋明顯的基督標誌。 在接下來的5百年中,Hagia Sophia成為很多伊斯坦布爾清真寺的樣板。

Hagia Sophia裏麵的地毯非常豪華。 每位祈禱者的位子都標得清清楚楚。

入口指示穆斯林通天之路,左上方屋頂卻保留著耶穌和聖母像,很奇怪的現象。

 

皇室成員的禦用包廂,金碧輝煌。

 

難道穆斯林也收集山水石?

看見後麵的人嗎? 電影From Russia with Love裏James Bond和俄國女特工就是在柱子底下傳遞情報。

公元1至3世紀,基督教遭到殘酷鎮壓。 在希臘語裏“魚”的拚法剛好是“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拯救者”的縮寫,於是人們用魚代表基督教。 這些魚圖案應該是以前基督教聖索菲亞大教堂時期的作品。

用穆斯林圖案簡單地蓋住基督教的十字架。

殘留在牆壁上的基督教聖母聖嬰圖。

Topkapi Palace(皇宮)

從1465到1856年,Topkapi Palace是奧斯曼蘇丹和家族在首都伊斯坦布爾的官方住宅,也是舉辦官方儀式和皇室娛樂活動的場所。 這裏收藏了穆斯林世界最神聖的物件-- 先知穆哈默德的披肩和寶劍。1985年,皇宮所在的舊城區被評為聯合國文化遺產。

1459年,蘇丹Mehmed II以占領者的姿態下令修建Topkapi Palace。皇宮由四個庭院和很多小建築組成。全盛時期有4千居民,所占麵積也大很多。 曆史上曾經多次修改和擴充,擁有清真寺,醫院,麵包房,和造錢廠。

17世紀末,蘇丹搬去位於Bosporus的新皇宮,Topkapi Palace變得越來越冷清。 1856年,蘇丹Abdul Mecid I決定把行政機構也搬去新建的歐式Dolmabahge Palace。 這裏隻留下財政部,圖書館,清真寺,和造錢廠。

1921年,奧斯曼帝國解體。 1924年4月3日,土耳其政府下令把Topkapi Palace變成帝國時期博物館,歸文化旅遊部管理。 這裏有政府官員和軍隊把守,隻有少數重要的建築對外開放。 博物館有很多奧斯曼風格的建築,收藏有大量陶瓷,服飾,武器,盔甲,奧斯曼彩圖,穆斯林文件,壁畫,和奇珍異寶。

第一庭院

Church of Hagia Eirene原來是拜占庭教堂,奧斯曼人把它當作倉庫和軍火庫。

第二庭院

Tower of Justice(正義塔)是皇宮內最高建築,底下就是Imperial Council。 蘇丹Mehmed II初建;1527到1529年,蘇丹Suleiman I修複; 1825年,蘇丹Mahmud II重修。

這座塔象征著蘇丹堅持正義的勇氣和決心。 不論遠近都看得見,也感覺得到蘇丹的存在。 蘇丹有時也會登塔遠眺。

Imperial Council(議政廳)在Tower of Justice(正義塔)旁邊,它是政府各部門首腦開會的地方。

Imperial Council有多個入口通往庭院和內宮。 外麵的走廊用大理石柱支撐,綠色和白色的木頭屋頂,金邊裝飾。 裏麵是大理石地板。 麵向庭院的法式門窗能透自然光線。 雖然內部石柱是奧斯曼式的,壁畫和裝飾卻是法式的。 裏麵有3個大廳,2個通往走廊和庭院。 第一廳是會議室,第二廳是秘書工作室,第三廳是資料室。

從庭院進入Imperial Council,法式門窗非常豪華。

內部也是金碧輝煌,極盡奢華。

Gate of Felicity(快樂門)。 從這裏進入第三庭院,也就是內宮,皇室的住所。

Gate of Felicity是圓頂,用大理石細柱支撐。 它象征蘇丹無所不在。 隻有獲得特別批準的人才能入內。

這裏也舉行特別儀式。 在宗教,節日,登基,或者葬禮儀式上,蘇丹坐在門前,他的子民和官員們站在周圍。

公元15世紀,蘇丹Mehmed II初建Gate of Felicity。 1774年,蘇丹Mustafa III和蘇丹Mahmud II將其改裝成法國Rococo風格。 部分屋頂上色,貼金箔。 中央懸吊金球。

第三庭院

Conqueror’s Pavillon建於1460年,蘇丹Mehmed II統治時期。 它是皇宮內最古老的建築,裏麵有財政部以及藝術品和珠寶收藏室。

Conqueror’s Pavillon原來有3個房間,陽台對著Marmara海和Bosporus海峽,地基,和土耳其浴室。 它有2層樓,建在山崖上。 一樓是服務室,二樓有4房套間,尖塔和2個拱門。 頭2間房在同一圓頂下。 所有房間通過走廊連接第三庭院。 在蘇丹Selim I統治期間,這裏儲存埃及的稅收。 考古發現地基裏有一個拜占庭時期的浸洗盆。

財政部現在是博物館,分4個展廳,展示奧斯曼帝國的藝術品,珠寶,錢財,和紀念品

Audience Chamber(禮賓廳)在Gate of Felicity後麵,用來分隔和遮擋內宮。 這個奧斯曼式建築,用22根石柱支撐寬大的屋頂。 裏麵是皇權室和兩間小屋。 這裏也叫內政廳,第二庭院的Imperial Councei叫外政廳。

這座樓建於15世紀,蘇丹Suleiman I 進行了翻修。 蘇丹在裏麵接見宗教領袖,政府官員,以及外國使節。 有人這樣描述:“蘇丹坐在鋪滿金子和珠寶的皇椅上,四周都是價值連城的軟墊;牆上鑲滿彩色瓷磚;純銀火爐的外表滿是黃金;大廳的一邊,噴泉從牆裏湧出來。”

蘇丹Suleiman I在Audience Chamber門口裝了水龍頭,潺潺水聲淹沒裏麵的談話。 這是原始的保密措施。

噴泉上刻著波斯文“慷慨,正義,慈善的源泉”,以此來勉勵蘇丹。

Enderun Library(Library of Sultan Ahmed III,圖書館),建於1719年。

圖書館是標準18世紀奧斯曼風格。 表麵貼滿大理石。 形狀呈希臘十字,中間突出圓頂,三麵向外伸展。 第四麵是走廊,從兩邊可以上樓梯。 正下方是豪華噴泉,兩邊向裏凹進。 圖書館的地基很低,用來防止書籍被打濕。

圖書館前的噴泉很有氣魄。

第四庭院

Basketmaker’s Kiosk以前是遊樂宮,位於Golden Horn(金角區)的南岸。

1592年,蘇丹Murad III初建。 1739年,蘇丹Mahmud I翻修。 麵臨Marmara Sea,它是Topkapi Palace皇宮外圍唯一幸存的建築。

中午在Basketmaker’s Kiosk著名的Hammam飯館用餐。 左邊是皇宮,右邊是大海,飯館在後麵。

從飯廳的窗口看Marmara Sea和Bosporus海峽風景,賞心悅目。

這是停車場上的小亭子。

吃完飯,導遊看見土耳其總統的轎車停在路邊。 在快樂門(Gate of Felicity),軍樂隊正在表演雄壯的樂曲,相當有水平。 打鼓的胖子很可愛。

從Imperial Council旁邊進入內宮。 牆上蘇丹的象征(Code of Arms)以兵器為主,好像很複雜。


Courtyard of the Concubines(皇後和妃嬪的住所)。

太後住在蘇丹和後妃住所的中間,掌管著後宮的生殺大權。 無論皇帝寵幸哪位妃子,太後都心裏有數。


浴室。




彩色玻璃。

秀女住所(Courtyard of the Favourites)。

進貢的外國美女住在秀女宮,外麵有一個大遊泳池。 隻有吸引蘇丹的注意,懷孕後才能升級成為嬪妃。

這裏的男傭人都是黑人,宮外才有白男人。 如果不小心懷了黑寶寶,就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遊船地中海係列:

第一站
威尼斯
(意大利)
第二站
在海上航行
第三站
雅典
(希臘)
第四站
Kusadasi
(土耳其)
第五站
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
第六站
Mykonos
(希臘)
第七站
那不勒斯
(意大利)
第八站
羅馬
(意大利)
第九站
佛羅倫斯
(意大利)
第十站
蒙地卡羅
(摩納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