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滕伯格(Sternberg)“愛情三元素”理論
(2010-02-08 10:12:13)
下一個
斯滕伯格(Sternberg)“愛情三元素”理論
- [采菊東籬--快樂的潛水]
http://wwhq.yourblog.org/logs/564123.html
Casper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了“愛情三元素”理論: *親情intimacy:兩人之間同甘共苦、相互溝通和相互支持的情感。 *戀情passion:激發人的生理喚起的情感,可能是性的喚起,也可能出自其他需要。 *承諾commitment:所作出的與另外一個人相愛或相伴的決定,以及信守這一承諾的程度。 以上三種元素組成一個三角形,不同結構的三角形反映著不同的愛情組合關係: 1、無愛型組合nonlove:三元素皆不具備,不是愛情組合。 2、浪漫型組合romantic love:親情+戀情。彼此親近和分享一切,同時有著生理上的相互吸引,在開始時並不需要很多承諾,可能好合好散。 3、親情型組合liking:隻有親情。相互之間很親近,能很好的溝通,但沒有戀愛的感覺。 4、虛幻型組合fatuous love:戀情+承諾。基於性的吸引力和不現實的想象,典型如一見鍾情,海誓山盟,閃電結婚。 5、熱戀型組合infatuation:隻有戀情。愛似一團火,但相互之間既無親情又無承諾。 6、伴侶型組合companionate love:親情+承諾。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興趣和牢固友誼基礎上的感情,有深厚的依戀關係,相互之間可能戀情可能不很強烈,但感情較為穩定和長久,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伴侶感情。 7、承諾型組合empty love:隻有承諾。夫妻之間已不再有什麽戀情和親情,但他們由於信守自己的承諾或習慣仍舊生活在一起。 8、完滿型組合consummate love:親情+戀情+承諾。 斯滕伯格較為強調戀情,隻是熱戀得如膠似漆的階段保持的時間是有限的,長不過30個月,短則不到6個月,李敖則認為隻有3個月 另一則: Sternberg大師曾經為愛情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愛情三角形理論”。為了有一個更感性和清晰的認識,先闡述一下這個理論的基本概念。 在愛情模型中,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代表:親密感、激情、決定和義務。 親密感是愛的感情成分,內容包括分享自己、關注對方、親密交流以及尊重對方的價值觀等,也就是精神上的交流,靈魂的相依。根據Erikson對親密感的定義:“形成具體的友好關係和夥伴關係的能力,並且發展道德的力量去遵循彼此間義務的能力”,說明親密感不一定需要身體或性方麵的接觸。這是和激情的本質區別。 激情代表的是動機和激發的成分,內容包括對浪漫的渴望、身體的吸引以及性要求的滿足,也就是本體的向往。 決定和義務則是對愛的認知成分,即一個人愛另一個人的最初決定以及維持這種愛情的長期義務,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愛情產生的前提與愛情中的責任和義務。 根據三角形的幾個基本形態,我們可以大致得出愛情學三角理論的幾個表現形式。具體為: 平衡的三角形:即三個角都成60度的等邊三角形,也就是親密感、激情、決定和義務的分配在愛情中大致相匹配,呈平衡關係。 不平衡的三角形:即三者分配有側重,其中一個占主導地位,呈現不平衡的形態,除等邊三角形外的其他幾種三角圖形都屬於這一種,隻有所占比重不同的區別而已,其基本形式也分三種,具體如下: 一、親密感占重要角色的三角形---即愛人關係可能更象好朋友,肉體吸引和對未來的約束則比較次要,例如兄妹式的愛情關係; 二、激情占大部分的三角形---即更多的表現出對身體的接觸和性的吸引,例如:一夜情、二奶顯然屬於比較典型的案例; 三、決定和義務為核心的三角形---即表現為對未來高度的約束關係,而激情和親密感則相對虛弱無力,例如我國古代的媒妁婚姻,更多的就表現了夫妻間的權利義務關係。 三角形在幾何學中被認為是最牢固的圖形,那麽它在愛情學中又是如何呢?愛情三角形是不是意味著愛情是堅固的呢?事實上,現實已經很早就證明了愛情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牢靠的東西?原因基本可以歸納如下: 首先,愛情關係並不是由一個三角形構成,而是有兩個三角形構成。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三角形,對愛情的關注點不同,有人喜歡親密感的愛情,有人更注重激情,有人看中愛情中的責任。隻有兩個三角形能夠相合或者相補,愛情的產生才有其可能性。這也就是為什麽有些人在一起怎麽都不能來電的根本原因。 其次,根據心理學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論,每個人心中還有一個理想化的愛情三角形,這個理想化的概念可能與現實中的概念不同,比方說有人現實中把物質條件作為愛情產生的前提,理想中更渴望有親密感的愛情。這種隱性的差異也是愛情不一定能夠產生,或者愛情產生後變質的可能原因。戴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的愛情悲劇足以證明。 再次,就是愛情三角形的“活動性”,即這三種成分的重要性和力量在不同的愛情關係,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性別中間會有不同的變化。愛情初期,對激情的要求可能是核心,但隨著激情漸退後,親密感以及義務的比例則可能會上升。也就是說,即使是一開始兩個人的愛情三角形是相合的,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引起變化,一旦雙方各自的三角形變化差異過大,甚至出現嚴重的衝突,愛情的消亡則就變得不可遏止。愛情中的“三年之期”,婚姻中的“七年之癢”就是典型表現。 總結:每個人都有個性化的愛情模型,這種愛情模型的“動態
頭到老而有些痛苦不堪? 在情感探索的道路上,我受美國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的影響最深。這位耶魯大學心理係、教育係教授,以其“智慧三元論”享譽國際,被美國大眾讀者追捧為戀愛心理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早在1980年初,斯坦伯格就開始用心理計量學的觀點去探討愛的本質了。80年代末,裏德商業出版公司出版了斯坦伯格的《愛情三元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愛情理論,改變了人們以前的觀念:愛是說也說不清楚的。按照該理論,愛由三種成分構成:親密、熱情及承諾。這三種成分的排列組合,能構成不同種類的愛。例如,浪漫的愛是由親密加熱情構成,由承諾構成的癡情隻有熱情可以燃燒,而完整的愛是由——親密、熱情及承諾——共同構成。 緊接著斯坦伯格的第二本愛情專著《丘比特之箭》又熱銷全美。在這本書裏,斯坦伯格依然以愛情三元論為基點,生猛之處卻在於他極具理性地從結構上去解構愛。按照該理論,愛能在許多不同的情感、思想及動機的層麵——如喜歡另一人、心意相通、彼此關懷等事上被理解。每一個章節都細致詳實的展現了各式各樣的愛戀究竟是怎麽開始,又如何走向破裂。從曆史到認知科學再到民間風俗,其間不乏文學和文化式的分析,再加上聊天式的敘述風格,使《丘比特之箭》由心理學專著成功向大眾讀物轉型。 該書指出,激情是指男女之間本能的異性吸引,與生俱來,而親密則是指兩個人通過相互溝通,能夠經常彼此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得到對方的接納。正是因為不斷深化的相互了解,兩個人變得越來越親密。終於有一天,雙方願意為對方承擔責任,並與對方保持恒久的關係,這就是承諾。隻有激情而沒有親密和承諾的“愛”是不能永恒的。當激情消退的時候,留下的隻是傷害。在他看來,親密和承諾都是後天培養的能力,與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息息相關。一個人越自信,就越能向別人敞開心扉,越能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也就越有能力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係。同時,他也有能力對自己負責,對所愛的人負責 一時紐約紙貴,人們都沒想到,當年研究創造力的權威轉而用心理計量學研究愛的結構,竟可以獲得如此成果。但進取的斯坦伯格教授仍不滿足,他覺得這套“結構成分說”似乎能描述愛的要素,卻不能把愛的要素係統化,也不能顯示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為什麽會愛某些人而不愛其他人。於是斯坦伯格決定對自己搜集的愛情故事加深理解,將其進行綜合分析,並使之係統化。其間,其研究組的工作一度擴展到以色列、坦桑尼亞、法國、挪威和西班牙。這些故事差異很大,不隻婚姻與婚姻間的差異,而且有時在同一個婚姻內若兩人對他們的關係有截然不同的說法,故事就會不同,兩人也都不會快樂。 根據這個基本觀點,經過十年磨一劍的艱辛努力,斯先生再次寫出了《愛,請對號入座》,2002年由牛津大學授權引進中文版。斯坦伯格在本書裏著力提出,每個人都有理想的愛情故事模型,通常在我們早年無意識間形成雛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人的人生理念和對愛情的期待值。往後我們所形成的一切愛情關係都視我們攜帶的愛情故事模型而定。如果我們恰好和某個故事模型不一致的人墮入愛河,我們的婚姻及婚姻之下的愛都將岌岌可危。 斯坦伯格博士以深入的研究和實際的調查,總結出26種愛情故事——包括師生故事,收集故事,恐怖故事,花園故事,幻想故事等等。從戰爭到家庭再到科幻,經豐富案例和精辟分析,可以發現每類故事都有其獨特的思想與行為模式,也可以洞悉它的優點和缺點。他所理解的男女臉譜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論證。對照26種愛情故事,你可以發現你的故事是什麽,你在關係裏尋找什麽,什麽樣的故事會帶來和諧,而什麽樣的故事可能造成災難。 該書的出版受到高校心理輔導員和治療學家的熱烈歡迎,甚至有心理醫生坦承用該書幫助客戶確定自己在愛情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斯坦伯格和他的學生就本書的內容對康涅狄格州的1000名居民作了問卷調查,調查表明:旅行故事,花園故事,幽默故事最為流行;相對而言,恐怖故事,收集故事,政府故事則比較少見。心理學博士Mahzad在調查後總結:通常,男人比較偏好藝術故事,收集故事,情色故事,甚至還有犧牲故事;女人較之於男人比較青睞旅行故事。 綜觀這3本著作,不時穿插其中的小測試無疑於一道道可口的開胃菜。比如在《愛,請對號入座》裏,斯坦伯格就為每一種愛情故事精確地設計了量化的測試,也許你專屬於某一種故事,也許你同時被好幾個故事吸引。請不必對測試的準確性驚歎不已,在美國心理學界,流傳著一段小插曲:童年的斯坦伯格作為異常聰明的孩子,智力測驗永遠是持續的低分,為此他常常一個人對著測試題獨自發愁,憂慮萬分。終於當斯同學一直熬到六年級的時候再做五年級學生的題,卻被證實大腦異常活躍,稟賦超人。困惑的斯坦伯格苦苦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