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達巍: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終結了

(2020-05-20 22:31:32) 下一個


人大重陽直播截圖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 李娜)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教授、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達巍日前在人大重陽主辦的“重新認識美國”係列直播中分享他對“曆史關口再思中美關係”的深度思考。直播中,達巍梳理分析了美國各個階段對華接觸戰略,他表示,當前中國國內對美國的看法趨於複雜化,有朝著負麵變化的趨勢。中美關係經過40年,現在我們可以得到的一個結論是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終結了。

  關於美國對華接觸戰略,達巍指出,第一個階段是1949-1972年,美國對中國實行的是遏製戰略。“遏製”是個專有名詞,英語叫Containment,並不是隨隨便便表達負麵的看法就叫遏製。什麽是“遏製戰略”呢?舉例,我這個手上有瓶礦泉水,這個瓶子是個容器“Container”,對瓶子裏的水就構成一種遏製的關係。“遏製”是二戰結束,冷戰剛開始時,美國對蘇聯、東歐,後來對新中國實行的戰略。

  美國1949-1972年對中國實行的就是“遏製戰略”,“遏製戰略”最基本的表現是,比如瓶子和水之間是沒有來往的,是兩個完全不接觸的物體,這是遏製。建國之初,中美之間沒有來往,我們打了一場半戰爭,朝鮮戰爭是一場,越南是半場。我們和美國幾乎沒有來往,也沒有貿易,也沒有人員來往。政治上,美國不承認新中國,這都是遏製。

  第二階段,1972年尼克鬆訪華到1979年,美國對華大致實行的是軍事戰略。中美蘇大三角,這是冷戰的需要。

  第三階段,1979年以後,美國對中國的戰略變成了所謂“接觸”戰略。從1979年開始,美國至少對中國實行了大概40年的以接觸為主軸的對華戰略。接觸戰略,英語叫Engagement。Engagement並不是接觸,而是拉住這樣的感覺。比如兩個人Engage,Engagement是訂婚,青年男女第一次見麵,看個電影,吃個飯,這是頭一次見麵。等到Engagement兩個人已經深度交融,訂婚了,這是一種深度結合的關係。他個人會傾向翻譯Engagement為“咬合”,像兩個齒輪互相地咬住,一個齒輪帶著另外一個齒輪,大齒輪帶著小齒輪,這就叫接觸戰略。

  第四個階段,1978年以後中美形成的“接觸-融入”戰略默契。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戰略是什麽意思呢?1978年以後,美國希望通過和中國的交往拉住中國,目標是把中國拉到美國主導的國際體係裏。美國想通過這個行為,來獲取它的利益,兼有經濟和戰略利益。同時美國希望把中國拉進來以後,來塑造你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或終極目標。所以,美國一是想通過交往來拉住中國;二是這個方向是要把中國拉到他主導的國際體係裏去;三是實現美國自己的戰略利益,同時要塑造中國的發展方向,這就是所謂的1978年以後美國對華的接觸戰略。

  這個接觸戰略既有積極成分也有消極成分。積極成分是拉住中國,不是對抗的姿態,把中國拉入國際體係裏,通過深度參與國際體係,中國能實現我們的發展,這就是積極的一麵;消極的一麵是什麽呢?美國把中國拉進來不是學雷鋒做好事,美國並不是來幫助你的,美國有他自己的目的,是要實現他的利益,同時要塑造中國的發展方向,從中國自己的角度來說,美國老想影響我們,改變中國。所以,接觸戰略不是簡單的純正麵的東西,當然,它也不是純負麵的東西,是複雜的概念。

  1978年以後,中國形成了比較穩定地對美國的戰略,就是我們想“融入”,簡單來說,我們也希望通過和美國交往來融入國際體係。中國大概也是“三段論”:拉住美國,融入到體係裏;要實現經濟社會現代化;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1978年以後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我把它叫做“戰略默契”,這隻是個默契,並沒有成文的說法。

  中國和美國在戰略方向上有相當大的一致性,美國把中國拉進來,中國也想融進去,這是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中國會不會變,美國認為隻要把中國拉進來,中國就會變。中國覺得我(被)拉進去了,可以實現現代化,但我不會變,要保持自己的特色。當然,後來發生過很多的事情,中美在過去經曆了曆次波折以後,又比較快地回複到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戰略默契在發揮作用,就是這個戰略默契沒被打破,這種情況下,中美就能夠克服危機。今天中美關係出現這麽多的困難,和這個戰略默契已經沒有了有重大的關係,這就是接觸戰略的終結之後出現的問題。

  第五個階段,美國的對華戰略辯論。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出現了多次有關對華戰略的辯論。比較明顯的有兩次:一次是在金融危機之後2009-2010年,那是一個比較小規模的辯論,大概它的核心就是,當時一開始說中國是不是變得傲慢了的“中國傲慢論”;後來就說中國變得強硬了的“中國強硬論”。更大的一場辯論是發生在2015年,希拉裏和特朗普競選總統前麵一年,那一場大辯論也是為了適應未來的總統大選預熱。

  2015年,美國對華戰略這場辯論至少是自尼克鬆訪華以來最大的辯論,所有的中國通都卷入到這場辯論裏,這場辯論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這就是美國過去對華接觸戰略失敗了。美國人逐漸地感覺,中國好像把“糖衣”留下來,“炮彈”還回去了;美國人以為,把中國拉入體係中國就會變,美國發現,中國是進來了,中國是發展了,中國也變了,中國有很多東西變了,並不是中國在過去40年沒有變化,中國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社會、外交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美國國內的看法是,你的變化好像不夠大,而且他發現最近這些年,你們的變化在朝著另外一個方向走。這時候美國就會覺得,對華接觸戰略完全失敗了。至於要拿什麽戰略取代接觸戰略呢?到今天為止,美國依然沒有達成共識。這是美國接觸戰略終結的一個很大的背景。

  第六,中國國內對美國看法的逐漸演變。一是美國的重要性在改變。從中國國內來看,美國仍然很重要,但今天美國對中國的重要性相比過去而言,實際上是有所下降的。二是我們對美國的看法在複雜化,美國過去在中國有一點點被神話,這個神話破滅了。過去很多人覺得美國國內治理不錯。但最近十年,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美國國內好像也有問題,特別是疫情以來,美國的表現更是讓人大跌眼鏡。中國國內對美國的看法在趨於複雜化,有朝著負麵變化的趨勢。這過去40年裏,我們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得到的一個結論是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終結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