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宋學文:台灣在中美日強權是棋子或杠杆?

(2017-03-09 01:39:57) 下一個


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宋學文接受中評社訪表示,美國已朝向“係統性”的區域總體戰略思維來處理南海問題。(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嘉義3月9日電(記者 趙家麟)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後,東亞局勢出現高度不確定性,台灣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宋學文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美關係攸關亞太安全及是否觸發區域軍備競賽。台灣在美中台日複雜的關係中出現了“棋子說”、“杠杆說”兩派,台灣麵對中、美、日等強權,一定要理性、智慧做好充分溝通。

      宋學文為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碩士、博士,現任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主持該校“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並於今年2月起接任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宋學文目前也是海基會顧問,學術專長有國際關係理論、“國家安全”政策、亞太區域安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決策過程、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等。

      宋學文對於近期美中台日關係的變化,從美中兩個強權關係、東海 與南海的區域安全問題、美國退出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向中評社提出分析如下:

      第一,從美中關係演變與大陸市場發展看:

      中美關係在1992至2000之間的重心是經貿合作,這8年間,中國經濟開始崛起,從而帶動中國整體國力崛起,到了2001年,美國小布什“總統”在國防外交上開始對中國的態度有所改變。最近10年來,隨著中美貿易逆差的急遽增加,中國的外匯儲備一度創造了4兆美元的高峰,當然,美國也享受到中國製造、物美價廉的東西,但中美之間關係緊繃(tension)開始升高,兩國間的利逐步的產生了質變。

      美國過去在對中的交往中,曾抱持希望資本主義能讓中國逐漸和平演變,但中國大陸之實際情況發展並非如美國預期。中國大陸不是俄羅斯,在市場逐步開放後,中共領導人靠著自己的智慧與曆史背景,采取了開放的經貿政策,但,另一方麵,依然采取中央集權領導,甚至在2013年習近平擔任國家領導人之後,更展開一連串的政治改革,擴大黨中央權力,並於2016年18大之後建立了習核心的領導模式。

      宋學文指出,先前已看到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卸任前,就曾兩次在公開場合疾聲呼籲“貪腐不改,將亡黨亡國”;習近平上任後,全麵反貪,依其觀察,到目前看來,確已得到大陸人民的喝采、支持。

他認為,台灣一直關注大陸,各有關方麵從經濟、政治等層麵提出不同的觀察與評論,但終究是難窺堂奧,“不論是遠距離的觀察或近距離的觀察,都是猜測而已。”

      但可以確定的,中國已從世界工廠走向消費型的世界市場,服務業跟著興起,這牽涉到大量的管理人才需求,自由市場、國際化議題也隨之而來。這是台灣看大陸經濟發展必須了解的。

      第二,從東海與南海的區域安全問題看:

      中、日對於東海(釣魚台)問題,牽涉到曆史恩怨情仇,已屬民族主義層次,習近平更有來自大陸廣大基層的壓力,中方在主權議題上是堅定而不妥協的立場。北京雖然也希望東海爭議最好是能透過外交協商取得各方共識,但若真萬不得已要與日本正麵衝突時,北京可能要先處理中國民族主義的問題。

      至於南海,還涉及了石油資源蘊藏、自由航行權(Freedom of navigation)、維持海事開放係統(Maintain the maritime open system,包括海水以下、海水上空)等。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提出“維持海事開放係統”說法,其定義、含蓋範圍是什麽?到目前為止都還不具體,這也代表了美國已朝向一個結合全球化、國際法、國際建製、區域安全等“係統性”的區域總體戰略思維來處理南海問題。但中國大陸還是傳統的國家主權思維,從而強調曆史上的9段線、11段線,強調南海為其固有水域、疆土等立場。

      宋學文告訴中評社,他預料南海未來還會有許多碰撞。中、美、日之間,在東海、南海都沒有共識,台灣夾在其中,也沒有其他的牌可以打,隻能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雖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理想性高,也確實難以做到 ,但至少表達了台灣也是相關權利申索一方的立場。

      第三,從美國退出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看:

      美國“亞太再平衡”策略最重要的雙軸,一是在亞太的軍事、安全強化,另一個就是TPP。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偏向以美國利益為優先,並已簽署退出TPP,新的經貿策略,想擺脫過去多邊架構,改采對美國有利的雙邊談判、分別談判的做法,並祭出各種法案及行政措施來落實“美國優先”,直到“美國再度強大”,才來談多邊機製。

      他觀察,特朗普的作風,看似並非對中國友好,甚至未來還有可能祭出加稅或經貿製裁手段;現在,貿易成了中美之間非常嚴重的議題,也確時讓中國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力。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推建製學派,強調民主、自由、多邊,國際關係要法製化、要有遊戲規則;但特朗普不想一開始就被多邊框住,要美國自己先壯大起來,先搞好內政,等美國強大再說。但他認為,當特朗普對外關係、雙邊談判取得安全感後,再回頭處理多邊架構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他說,11月9美國大選投票前,大部分的理性學者、務實的政治參與者,都認為美國應該繼續主導TPP。但看特朗普雖退出TPP,卻沒有反對TPP的發展,況且日本也還是努力中,相關各國也還沒有放棄。

      宋學文表示,許多人看特朗普是商人、講究利益交換、保護主義,但他認為特朗普處理對外關係,係以先聲奪人來先取得談判優勢,但並非不能妥協的鐵板一塊;美國的移民問題、美墨邊境築牆問題,在未來真正的執行層麵,還是有出現發夾彎的可能,他也相信特朗普的幕僚單位在這方麵會發揮一定作用。

      綜合前述三個麵向,宋學文向中評社分析指出,現在關注的焦點在特朗普真的可以把經濟議題與區域安全當成交換籌碼呢?如果可以,又將對周邊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台灣造成如何的影響?這是台灣要關心的重點。他形容“當兩隻大象打起架,草皮上的動物必然受到波及。”至少東海、南海、東北亞、東南亞,甚至俄羅斯等,都將會被影響。

      但兩隻大象真的會談交易嗎?目前有一派認為“會”,另一派則認為不容易。如果是可以交易的,有些人擔心將會有一股力量迫使台灣變成人家的棋子;但另外也有人認為美中衝突對台灣是契機,蔡政府要把握契機,並且讓台灣發揮作為“杠杆”的功效。美中台關係出現了“棋子說”、“杠杆說”。

      他表示,台灣是多元社會,各種聲音都有,台灣的未來有機會,也可能有災難,傾藍媒體普遍擔憂台灣會變成棋子,傾綠媒體對“杆杆說”的著墨也不多,原因並不是保留態度,而是這兩隻大象正要交手,台灣如果說得太多,是否得宜?

      宋學文認為,台灣不可能看到了機會卻完全沒反應。台美、台日之間要走得多近?美、日、台三方的合作需要多高調?彼此的合作是否要製度化?現階段討論美國對台軍售或購買新進武器及美國駐軍台灣等,都是高度敏感的,不利兩岸關係發展,且會有更多的猜忌。

      宋學文也認為,針對美、日與其他國家政府是否采取政治意涵的動作,例如政府駐外名稱更改名稱等,這是有可能的。近日就傳出美國將派陸海軍陸戰隊員駐守美國在台協會(AIT),一般認為,駐守人數在7至30人之間。此舉係政治意涵大於軍事,美國並不希望此事有太大的張力,但台灣也不能說“不樂見”。

      此外,美國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現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曾高調批評中國)曾著書呼籲提防中國貿易對美國帶來的害處,特朗普顯然受到這種論述的影響,現在許多議題都等著要向中國談判。

      宋學文向中評社表示,日前,中國大陸前外交部長、現任國務委員楊潔篪訪問美國,2月27日、28日與特朗普、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見麵,且由於楊潔篪赴美洽談順利,特朗普與習近平可能在今年8月見麵(甚至可能提早在4月會麵),並因為中、美對一些比較有共識的部分達成協議,將有利於兩岸關係朝正麵溝通方向發展,例如,恢複兩岸官方溝通管道,才有可能性。

      但特朗普是否從反中變成保護主義?或是要看不同的議題而定?如果特朗普在每個議題上都要與北京對作,在美、中關係高度不確定性的狀況下,勢必對亞太區域安全造成影響,進而觸發日本、韓國、朝鮮、越南、菲律賓等國擔憂中國會對美采取報複,將會開始加速亞太各國的軍備競賽,屆時,兩岸關係恐怕又將麵對新的挑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