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追蹤菜市“蹺蹺板”:緣何賣菜難、買菜貴

(2011-05-08 02:45:02) 下一個

雖然菜價暴跌,為了減少損失,張宗英還是每天一早來到菜地收割卷心菜。


  中評社北京5月8日電/近期,各地頻繁爆出菜價暴跌,多種蔬菜滯銷,很多菜農心急如焚。而居民“菜籃子”並未明顯減輕。

  人民日報報道,菜價就像蹺蹺板,一頭連著菜農,一頭連著消費者。如何在穩定“菜籃子”價格、支持“菜園子”建設上找到平衡點?記者深入蔬菜生產、流通一線,進行了追蹤采訪。

  賣菜難,為哪般?

  追高價盲目擴大種植麵積,造成供需失衡。農民經營組織化程度低,應對市場波動能力不強

  4月28日,山東濟南市曆城區唐王鎮,公路兩旁隨處可見一片片早已成熟但尚未收獲的卷心菜。“今年算是白忙活了”,提起眼下的菜價,東王村農民張宗英一肚子苦水,“去年最高賣到1塊多,都想著今年多種多掙錢,可誰成想突然成了這個樣子。”

  張大娘家共有3畝地,由於去年行情好,今年全部種上了卷心菜。可最近唐王鎮的卷心菜節節走低,這讓她憂心忡忡。“今天一斤才賣8分錢,比昨天又落了5分多,每斤賣到4毛錢才能保本,今年不但掙不到錢,還得倒貼不少。”

  往常這個時候,為保持卷心菜的新鮮度,張大娘每隔四五天就要給地澆上一遍水,由於行情不好,今年菜地裏絲毫看不到澆灌的痕跡,“澆一畝地至少要用10多度電,每度電要8毛錢,現在每天賣的菜還不夠電費錢,澆不起了!”

  菜價的下降,反而造成滯銷。“25000多斤菜,現在賣了還不到一半,往年這個時候早已經大部分賣光了。”張大娘告訴記者,即便菜價已低至每斤幾分錢,剩下的1.5萬多斤卷心菜仍然很少有人問津。

  據了解,今年到唐王鎮收菜的販子較往年少了很多,賣菜“競爭更激烈了”。

  為了趕早多賣一些菜,張大娘和已經60多歲、腿腳不大靈便的老伴,每天淩晨3點多就起床砍菜,用竹筐抬著送到幾公裏外的韓西蔬菜批發市場。“去晚了,菜販子收滿了,就賣不出去了。”張大娘說,由於行情不好,菜販子要比往年更挑剔,有一點瑕疵都不要,為了多賣一些減少點損失,價格基本上菜販喊多少就是多少。“菜都砍下來了,總不能再拉回家爛掉吧,賣一分就少賠一分。”

  張大娘說,明年自己不準備再種卷心菜了,準備改種玉米,“雖然收入沒有菜價好時高,但是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

  其實,張大娘的遭遇並非個案。去年菜價居高不下,眼下部分蔬菜跌破成本仍無人問津,怎麽會這樣?

  與蔬菜打了10多年交道的韓西蔬菜批發市場辦公室負責人韓惠江認為,追高價盲目生產是導致今年蔬菜滯銷、價格下跌的根本原因。“單戶農民大都不具備分析市場反饋信息的能力,又得不到科學的信息指導,基本上是前一年哪種菜賣的價高就種哪種。去年冬季菜價高漲,國家又出台政策鼓勵蔬菜生產,許多菜農今年盲目擴大種植麵積,加大了蔬菜市場供應,造成了部分蔬菜眼下供過於求。”

  與此同時,韓惠江認為,農民經營組織化程度低造成“小生產、大流通”局麵 ,從而導致菜農在蔬菜批發商麵前缺乏議價能力,應對市場波動能力不強,也是造成蔬菜價格走低、銷售困難的重要原因。

  麵對當前菜價不斷走低的現實,有專家指出,蔬菜價格跳水確實對穩定CPI貢獻較大,不過菜賤傷農之後菜農減少甚至放棄生產,接下來很可能迎來又一輪的供不應求,又將影響物價穩定。

  據韓惠江了解,唐王鎮70%以上的菜農表示,明年將放棄或者大量減少種植卷心菜改種其他作物,“這很有可能導致未來菜價出現報複性上漲,政府應高度關注。”

  “買菜貴”,因為啥?

  中間環節成本大幅增加,0.1元的蔬菜到了消費者手中已接近1元。

  麵對產區“來勢凶猛”的降價,消費者是否感到菜價便宜了呢?

  在北京朝陽區華嚴北裏小區附近的一處菜攤邊,經常買菜的王女士對於記者提出的“菜價暴跌”,一頭霧水。“充其量也就是‘微有鬆動’。”

  為了驗證王女士的說法,記者在同一天走訪了農貿市場、街邊攤販、大型超市等多個蔬菜零售渠道。以卷心菜為例,價格大多集中在每斤7毛到1元之間,最高售價達到每斤2元。

  一端是不到1毛錢的產地供應價,另一端卻是1元左右的零售價,巨大的差價去了哪裏?

  4月30日,在北京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很多批發商表示,作為“頭道販子”,自己主要靠“走量”賺錢,並沒有因為菜價下跌而獲得更多利潤。來自河南周口的張大哥夫妻倆,經營蔬菜生意多年。記者見到他們時,一車17000斤的卷心菜兩天才賣出了半車。

  “我們掙的就是個辛苦錢,別看過手後,一斤卷心菜從收購時的1毛變成了3毛,但是每斤充其量隻賺個三五分錢”張大哥說,他們賣的菜來自河北邯鄲,由於油費、雇工及進場費等都比往年漲了不少,運到北京每斤光成本價就是2毛5到2毛8,眼下市場競爭激烈,他們也不敢隨意定價,收益比往年差了許多。“最近卷心菜不好賣,新發地減免了20天進場費,每車可以省上200多元,要不每斤成本還要再增加1到2分錢。”

  既然作為頭道販子,批發商並未加價太多,菜價是怎麽被推高的呢?

  調查發現,在北京,為了降低成本,很多蔬菜零售商都是直接從新發地批菜,作為蔬菜銷售的“最後一公裏”,經他們一過手,菜價驟然拉高。

  在海澱區牡丹園附近的一處標準化農貿市場,記者看到同樣產自邯鄲的卷心菜,每斤賣0.9元。為何進價降低但銷售價格仍然沒有大的鬆動?對此,在該市場經營菜攤多年的王老板解釋說,這個區域的蔬菜購買量基本是固定的,但攤位費、運費、水電費等經營成本卻不斷上漲,菜價很難大幅下降。“我們夫妻兩個人拴在這個攤上,在北京生活成本這麽高,菜賣便宜了,難以維持生計。”

  據了解,目前在北京一般規模的農貿市場內,蔬菜攤位有限,即便成本沒有上漲,菜販也不會輕易把價格降下來。

  菜場難以買到低價菜,供銷模式相對穩定的超市呢?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由於蔬菜種植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低,與超市采購多樣化需求存在矛盾,蔬菜大多隻能通過中間菜販子集中收購,幾經倒手送進超市,這使得菜價基本和農貿市場的價格持平。此外,在很多超市,由於“農超對接”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接的更多是高檔貨,平價農產品的數量及種類都十分有限,普通消費者目前很難真正從中受益。

  相比規範的菜市場和超市,街邊小商小販賣的菜價格則要低很多,同樣的卷心菜價格大約在5毛左右。但是,由於他們一直沒有合法的銷售資格,加上供應並不穩定,目前也還無法對整個市場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蹺蹺板”,咋平衡?

  引導分散農戶聯合起來,增加菜市場網點,降低蔬菜流通成本。

  有關專家表示,“種菜賠、買菜貴”循環往複出現,充分說明目前很多地方采取的菜價過高時抑製價格、過低時臨時援助的權宜之計隻能治標,無法治本,要想從根本上平衡好菜價這塊“蹺蹺板”,必須下大力氣推動生產和市場流通領域的變革。

  “破解農民賣菜難,關鍵是要大力發展合作社,將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盡快轉為有組織、有規模的經營。”從事蔬菜管理、研究20多年的山東德州市齊河縣蔬菜局副局長史民認為,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實現“大生產、大流通”,是提高農民話語權、確保農民利益的關鍵一步。

  在齊河,記者看到,一大批農民已經體會到了聯合闖市場的優勢。同樣麵對菜價下跌,齊河縣祝阿鎮盛楊番茄專業合作社由於采取了規模經營,生產有的放矢,不僅有效避免了滯銷,而且價格還要比一般散戶高上1—2毛,有力保證了菜農的利益。

  史民建議,政府應為農民搭建更為完備的信息平台,及時收集、處理、發布全國蔬菜產銷信息,指導農民科學種植。針對流通環節的諸多瓶頸,河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曉玉教授認為,菜市場零售攤位租金受高房價影響連年高漲,是菜價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在“最後一公裏”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菜市場零售攤位租金不斷高漲。”

  陳曉玉建議,政府應多劃撥土地和資金,建設產權屬於地方政府的標準化菜市場,並進一步增加菜市場網點。嚴格控製公益性菜市場攤位租金,取消不合理收費,從源頭上減少菜販的負擔。同時,在標準化菜市場設立蔬菜生產基地和菜農供應專區,限時供應,兼顧市場其他菜販的利益。在居民社區建立蔬菜直銷點,減少流通環節,保證充分供應。

  “我們還應充分肯定蔬菜攤販存在的合理性。”陳曉玉表示,要看到流動菜販在減緩就業壓力和平抑菜價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應在特定時段為流動菜攤開辟專門銷售區域,方便居民購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