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不太危急的海峽,美學者稱台灣正在“芬蘭化”

(2010-01-01 20:23:11) 下一個

台灣會“芬蘭化”嗎?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記者 黃曉南編譯報道)美國學者在《外交》撰文,聲稱台灣正在“芬蘭化”,呼籲華府“棄守台灣”,一石激起千重浪。

  該文題為《不太危急的海峽:台灣“芬蘭化”如何有益於美國國家安全》(Not So Dire Straits:How the Finlandization of Taiwan Benefits U.S. Security),刊於2010年一/二月號的《外交事務》期刊,全文長16頁,作者是波特蘭大學政治科學係助理教授季禮(Bruce Gilley)。

  季禮現年43歲,專研比較政治學和亞洲政治,著述甚勤,近年常在歐美主流媒體發表政治學及評論文章,是新銳的年青政治學者之一。他持牛津經濟學碩士和普林斯頓政治學博士學位,上世紀90年代曾任已停刊的《遠東經濟評論》記者,派駐香港多年。學術著作包括《亞洲比較政治學》、《中國民主的未來》等。

  季禮在引言開宗明義指出:“2005年以來,大陸和台灣邁向更緊密的經濟及政治聯係,‘擁護和解’(pro-detente)的政治家馬英九在2008年當選台灣‘總統’,更加速了此一趨勢。這也為美國帶來了自1979年後,在台海事務上的最大挑戰。”

  “在很多方麵看來,兩岸關係緩和都符合台灣的利益,但同時也給予北京在台灣擴張影響力的機會。當兩岸愈趨緊密已成為共識,美國一直實施的高度模糊的台海政策就難免受到質疑。美國現在麵臨一個關鍵抉擇:要麽采取軍事現實主義態度,以台灣作為遏製中國崛起的工具;要麽遵從開明自由的邏輯,尋求推動兩岸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達致更緊密聯係,藉以實現長久的和平。”

  該文共分七節,第一節題為《兩段和解期的迷思》,講的是北京1979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開始,至1995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為止的第一段和解期,以及2005年至今仍在發展的第二段和解期。作者認為,很多跡象都顯示第二段和解期可以持續很久。他說,與30年前相比,兩岸政府對於處理台海事務的取態完全不同,從前的著眼點是軍事衝突,現在則以安全、互信和減低威脅為主,此外,在經濟事務方麵,在全球化下合作加強競爭力也取代了國族保護主義成為主導原則,這在在顯示了兩岸關係的結構性轉變。

  第二節題為《由赫爾辛基到台北》,主要是介紹“芬蘭化”(Finlandization)在政治學上的涵義。這個概念源於1948年芬蘭和蘇聯政府達成的協議,即赫爾辛基答應不會參加針對莫斯科的國際聯盟,或作為任何反蘇聯行動的基地,換取蘇聯承認芬蘭的自治及尊重其民主製度。在芬蘭而言,此一協議取得巨大成功,讓該國得以在夾隙中保持和平及實現發展,當時的總統凱古林也贏得了國內的廣泛擁護及西方政壇的讚譽。作者稱,現在的台灣和當時的芬蘭有不少共通之處,包括同樣是小的政治體,而接鄰於一個強大政權,並與後者有著曆史的聯係,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台灣人民和主政者,和當時的芬蘭人及凱古林總統一樣,都是重視以融合實現和平多於采取衝突手段。

  第三節題為《手段抑或目標?》,講的是外界對於大陸的台海政策立場,存在著兩種解讀。主流版本指大陸務求與台灣統一,係由民族主義和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因此,統一就是終極的政治目標。西方近年流行一種另類版本,稱大陸的立場是建基於地緣政治原則,因為台灣在地理上很有成為外國反華軍事基地的“潛質”,因此對台主權立場絕不容動搖。

  在第四節《調解者》中,作者指馬英九尋求兩岸關係“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立場,在島內取得廣泛及愈來愈多的支持,這顯示了對於過往數十年來的軍事對抗立場不再符合台灣現今利益,人民已經有所覺悟。作者進一步認為,台灣的“正常化”立場不僅適用於兩岸關係,更可擴及至全球大勢,為“調和”中美關係發揮作用,正如芬蘭當年在冷戰局麵中發揮著調和美蘇的作用。

  第五節題為《推銷“芬蘭化”》,作者認為,台灣能否繼續朝“芬蘭化”邁進,視乎馬英九能否將這條道路的好處向民眾推銷,包括可享有更大的國際空間、繼續保持島內的政治自由、避免在經濟上被大陸和東南亞其他國家邊緣化等。

  作者在第六節《偏離軌道》中提出他的主要立論:台灣“芬蘭化”有益於美國國家安全。他直言,台灣“芬蘭化”會為美國帶來重大挑戰,因為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台灣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就有著重要戰略作用,首先是對於共產朝鮮在亞洲擴張的緩充,然後是對共產中國崛起的牽製。因此,保持台灣在美國的“軌道”(orgin)之內,有利於後者繼續積極插手亞洲政治事務,但同時也會激起北京的反抗並加速發展軍事實力,形成中美之間的軍事競賽。作者稱,若台灣實現“芬蘭化”,美國逐漸撒手台海事務,就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同時大大改善中美關係,有利於美國以至全球的安全。

  在最後一節《冷落森姆大叔》中,作者總結指出,自1949年以來,在穩定兩岸局勢方麵,美國扮演過重要角色,今天,這個曆史任務差不多走到盡頭,美國應該在戰略和外交上作出調整,以配合台灣走向“芬蘭化”。例如:美國今後在擴大對台官式接觸前,須先谘詢北京政府;要重新製訂與盟國之間的軍事計劃,剔除台灣的參與;在外交上公開支持兩岸和平發展;減少向台灣轉移敏感技術以免泄漏予大陸;最重要的是--重拾1982年對北京作出的承諾,大幅減少對台軍售。作者最後說,美國撒手台海事務,也意味著對中國領土完整的尊重,有助和緩中美關係,並減速大陸的軍事發展,從而增加中國達致“和平崛起”(peacefully rising)的機會。現在,正是華府作出曆史性轉向的時機。

  不管季禮提出的主張是實際可行抑或天馬行空,終究都隻是一個年青學者的一家之言,不宜過度詮譯。但此文在台灣引起激烈討論,或許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於前路的迷惘和不安全感,在這方麵,輿論、學界和政界都需擔起責任,盡早為社會指出康莊之路,平息焦慮,台灣才可安穩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