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潛艇內參觀。 中評社北京11月19日電/新華社報道,2009年金秋,人民海軍潛艇部隊傳出喜訊:我國自主研製的某新型潛艇圓滿完成極限深潛、水下高速、深海發射戰雷等係列試驗和訓練考核,所有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和作戰要求,標誌我國新型潛艇全麵形成作戰能力。
新型潛艇的誕生,凝聚著海軍駐某廠軍代表的心血和汗水。他們,用忠誠和熱血托起共和國鋼鐵“藍鯨”,從船台駛向大洋。
使命:為了新型潛艇的誕生,衝刺在新的起跑線上
2006年12月的一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為某新型潛艇首艇入列授旗。
授旗儀式結束後,胡錦濤先後登上兩艘新型潛艇視察,深入到每一個戰位,仔細詢問裝備的質量和性能,他反覆叮囑艇上官兵,要學好管好用好新裝備,讓新裝備盡快形成戰鬥力。
世紀之交,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準,中國新型潛艇正式開工建造。
發展新型潛艇,是人民海軍轉型發展的重要步驟。
曆史選擇了他們——海軍駐某廠軍代表室承擔起監造新型潛艇的神聖使命。
新型潛艇必定是高新技術時代的產兒。生產線需要重新建立,工藝、設備、材料等需要重新研製,人員需要重新培訓……一切都站在嶄新的起跑線上。
同樣,駐某廠軍代表室也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從10多所軍隊和地方院校分配到代表室的40名博士、碩士和本科生,走上了新型潛艇監造崗位。
麵對新型潛艇涉及的1000多個專業和技術門類,年輕的軍代表們向一個個技術堡壘發起了衝刺:“惡補”專業知識,10天拿下一個專業;熟悉圖紙資料,他們時常通宵達旦,雙眼布滿血絲;向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求教,工廠三班倒,他們連軸轉……就這樣,新一代軍代表僅用3個月就進入角色,半年就獨立擔負起監造任務。
春節剛過,新型潛艇動力組件安裝正在進行。
指揮席上坐滿了有關領導、專家,通過視頻係統,他們注視著組件安裝的每一個細節。
第10組件開始裝填。
設計人員、現場施工人員和總裝廠專業檢驗員相繼確認:燃料組件編號、坐標與圖紙上的標識完全一致。
作為3人檢驗小組的成員,25歲的軍代表劉海鵬卻獨自留了下來。他反覆告誡自己:細心,細心,再細心!
動力組件多達數十組,內部結構、成分各不相同,但從外表很難進行區別。劉海鵬根據工作原理推算:“10號組件不應該在這個位置!”
現場指揮員當即下令:作業暫停!劉海鵬再三比對後提出:“圖紙標識錯誤!”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對圖紙、組件、裝載位置重新審查確認,得出結論:“劉代表是對的!”
新型潛艇總設計師在第一時間得知此事,當即打電話到現場:“一名年輕軍代表能發現如此重大問題,了不起!”劉海鵬為此榮立二等功。
潛艇建造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係統工程。軍代表要承擔從設計到建造、試驗全過程的檢驗驗收。
副總代表孟凡明向記者介紹了這樣一串數字:一艘新型潛艇從開工建造到交付部隊,軍代表需要查驗的項目超過10萬個,驗收的技術文件、圖紙資料、計算數據能裝滿一卡車。
總體組7名軍代表要檢查驗收項目達1.5萬個,涉及總體布置、船舶性能、船體結構、舾裝防腐、減振降噪5大專業50門學科;輪機組9名同誌要分管66個大係統、732台套設備;電子武備組僅設備就要對應幾十個廠家……
軍代表吳汪洋23歲就獨立承擔潛艇驗收任務。2008年9月,他在施工現場督查“彈筒外支環”機械加工,經過測量發現,工人劃線時將加工位置劃高了。萬一加工錯了,將影響導彈發射筒的基準,整個彈筒就要報廢,還將帶來一係列嚴重後果。由於發現及時,吳汪洋受到嘉獎。
跨越:為了新型潛艇高性能,麵對風險不言放棄
新型潛艇代表了現代中國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實現了“從有到優”的曆史性跨越: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係統更完備、性能更先進、作戰反應更快、靜音性能更好、攻擊能力更強。
軍代表是引領這一跨越的主導者。
新型潛艇噸位大、直徑大、潛深大,需要采用能承受深海高強度壓力的新型鋼。
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我國最新研製成功的特殊鋼材上。拉伸、彎曲、抗裂性試驗;硬度、精度、密度檢驗;斷口檢查、化學分析……
然而,令人頭疼的是:正是由於這種高強度鋼“寧折不彎”的“鋼性”,焊接十分困難。
第一次焊接試驗,檢驗合格率竟然不足10%!
第二次、第三次……相繼多次試驗,合格率始終在低水平徘徊。而新型潛艇焊接合格率要求必須是100%!
難題屢攻不下,讓大家感到了采用這種高強度鋼的巨大風險,貿然采用,如果焊接存在瑕疵,後果無法想象。“到底要不要用這種鋼?”
軍代表和建造者們眾誌成城:“采用高強度鋼決不放棄!關鍵技術不突破,潛艇就談不上‘換型’,後續艇也將受影響!”
軍代表室與工廠一起專門立項研究,開始了一步步艱難的工藝探索。
全廠挑選80名焊工集中培訓,在苛刻條件下進行模型試驗。數九嚴冬,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軍代表李銅橋、陳愛誌、孫謙、李寧、張海寬、範名琦,和工人師傅一起,迎著強烈的電焊弧光做焊接試驗,眼睛灼傷了,臉頰凍腫了,腳趾凍爛了,可他們的決心比高強度鋼還硬。
焊絲、氣體、工藝全麵創新。從焊絲軟硬、氣體配比、焊接速度到焊接部位的“預熱”“後熱”,從手工焊接到自動焊接,連續奮戰37天,曆經上百次失敗,他們終於摸透了高強度鋼的“脾性”,突破焊接關鍵技術,並實現了工藝穩定性。經多種先進手段對焊縫進行表麵探傷和內部探傷,合格率均達到100%!
在新型潛艇的研製建造過程中,軍代表參與了100多項重大技術難題攻關,在10多項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使之得到應用。
這年8月,新型潛艇首艇陸上聯調試驗。艇上沿用的“旋轉式主變流機組”,是保證潛艇安全的核心設備。聯調中發現,設備特性不穩定,且不能在應急狀態下手動使用。擔任檢驗組長的軍代表裴峰堅持認為:新艇電力係統第一次采用自動化控製,必須同時保證能夠應急啟動。著眼新型潛艇的需要,他力主采用更先進的“靜止式主變流裝置”。
這,在當時還是個“世界性難題”。在軍代表室領導的支持下,裴峰參加了攻關小組,經過上百個日夜攻關,終於研製成功“靜止式主變流裝置”,這一全新設備使新型潛艇應急動力係統的先進性、可靠性大幅提升。
新型潛艇是名符其實的信息化潛艇。電子設備密密匝匝,性能紛繁複雜。軍代表室牽頭成立“專家組”,對各類上艇的電子設備進行模擬磁場試驗,建立電磁波輻射“超差評估”新模式,並逐一分析周圍設備的抗幹擾能力。經過計算和試驗,設計出信息設備互相兼容的理想方案,實行設備、係統、總體三級控製,成功化解了高技術帶來的新風險,確保了新型潛艇信息化優勢和綜合作戰效能的發揮。
責任:代表國家簽字驗收,視潛艇的質量如生命
總代表柴小文,在潛艇監造崗位工作20年,參與了我國第一代潛艇的研製監造,如今是監造新型潛艇的領軍人物。他深知軍代表在檢驗報告書上落筆簽字的分量:“我們是代表國家檢驗驗收”。
質量,是潛艇的生命,也是軍代表的生命。每一艘潛艇的誕生,從一塊鋼板,一條焊縫,一個閥門,一個螺栓,軍代表們都要親手過三關,不放過一絲一毫的隱患。
“爬艙”,是軍代表的“基本功”。潛艇大小艙室上百個,每個艙底角落都灑著他們辛勤的汗水。
“越難鑽的地方,越是‘工藝可達性’檢驗的重點。”總體組組長李寧刻意解釋:不是“鑽”而是“爬”,必須“四肢著地”。雙層耐壓殼體夾縫,跟抽屜差不多,隻能平趴著進去,倒趴著出來,被卡在裏麵出不來是常有的事。一次,軍代表張能上午9點爬進去,下午3點才出來,因虛脫差點窒息,被拖出來時,胳膊、膝蓋都磨破了皮……
李寧粗略算了一下:一條艇幹下來,軍代表“爬艙”總長度超過400公裏,相當於10個馬拉鬆匍匐前進!
“潛艇無小事”。再小的細節也要較真。有一次,船廠“告狀”:設備安裝完了,軍代表張巍卻不同意驗收。事情“僵”在一個插頭上。張巍發現,由於電纜鋪設時走向不好,插頭費力才能插入插座。他說:“這樣容易折斷,必須重新安裝!”
質量問題一定要找到原因。軍代表徐金良發現穩壓器緊固件力矩不達標,讓設備廠3次返工。達標後,徐金良仍不罷休,堅持要找出原因。他和工廠技術人員一起,對螺栓螺母螺紋尺寸逐一測量,逐一做化學成分分析,逐一做力學性能檢驗,終於查明“超差”原因,使後續產品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新型潛艇工程浩大,全國22個省市、7大行業集團、20個設計單位、500多家製造廠參與建造。麵對企業改製、市場經濟的新環境,軍代表室旗幟鮮明地堅持“國家安全至高無上、裝備建設質量第一”,發揮軍方主導作用,不畏艱難搞好協調,推動軍、廠、所大協作,確保建造質量。
動力裝置控製設備多,接口有上千個,參加設計單位眾多,各自給出的接口不統一、不匹配。擔任主任審圖師的軍代表柳誌忠,與各設計部門反覆溝通,堅持標準,統一電壓、電流接口;他審圖中還發現,有的單位為了容易設計和製作,都放大了設備尺寸,使潛艇控製室十分擁擠。他又與設計人員一起,對控製係統每台設備逐一進行研究,統一規定尺寸,並對控製室布置進行優化。控製係統聯調,提前1個月完成。
忠誠:青春承載光榮與夢想,熱血鑄就潛艇“龍骨”
在潛艇所有試驗中,要數極限深潛最為凶險莫測。
總代表柴小文、副總代表孟凡明、陳愛誌等14人義無反顧,參加了新型潛艇兩型首艇的極限深潛試驗。
軍代表王海聲在深潛前1周體檢,發現肝部長了個5厘米大小的腫塊,初步診斷為血管瘤。他毅然做出抉擇:“先深潛,後手術!”
潛艇深潛複查,每一個艙室,每一台設備,每一根電纜,每一條焊縫,他們檢查、試驗都超過6遍!
深潛中艇體會受壓變形。通海管路主循環水係統的“波紋管”一旦爆裂,每秒鍾就會有大量海水湧入艙內,瞬間造成艇毀人亡慘劇。經預潛試驗和計算,發現“波紋管”壓縮變形呈線性變化,當下潛到極限深度時,可能逼近甚至突破它的承受極限。“一定要確保萬無一失!”總代表柴小文帶領馬俊等人反覆計算、驗證,采取重壓“轉移”措施,成功化解安全隱患。
我國新型潛艇深潛試驗圓滿成功!
汗水灑船台,熱血鑄“藍鯨”。
副總代表孟凡明在試驗現場一呆就是13個月;軍代表王海聲持續22個月在外地參加航行試驗,海上130多天出滿勤,一個航次不落……
“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證”,這是軍代表長年累月加班的寫照。
從新型潛艇開工的那天起,軍代表們平均加班時間相當於3年的正常工作量。
2004年春節前,首艇主泵電機出現故障。軍代表室公告板上隨即出現了5個大字“此事無春節”!農曆除夕下午和初一一早,唐耀陽、徐曉明先後登上火車趕往生產廠家,現場拆解主泵電機,分析原因,從初一幹到初六,直到故障排除。
10年來的每一個春節,軍代表隻放假2天。
張海寬的妻子在懷孕6個月時檢查出患有妊娠高血壓症。在海上執行任務的張海寬,直到妻子臨產前一天才趕回來。新生兒隻有1800克,醫生告知:孩子有7天重度危險期。然而第5天,張海寬又跟艇出海了。如今孩子落下了腦部殘疾,3歲多了還不會說話。
即便如此,軍代表們依然無怨無悔地摯愛著他們的事業。軍代表路海晉對他當初放棄某公司高薪錄用的選擇倍感自豪:“新型潛艇世人矚目,而親手參與建造潛艇的又能有幾人?”
新型潛艇遨遊大洋,負載著軍代表的光榮與夢想:用熱血青春築起共和國堅固的水下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