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印度“四招”控製中國藏南地區

(2009-08-10 05:42:50) 下一個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喜馬拉雅山脈脊線原本隻是一條西起不丹、東至伊索拉希山口的普通地理坐標,卻被英印外交大臣麥克馬洪賦予了強權政治的色彩。1913年10月13日,在西姆拉會議上,英國擅自將該線作為中印兩國的邊界線。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這條近一個世紀之前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引發的爭端,至今仍在攪動著中印關係。8月7日至8日,始於2003年的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在印度首都新德裏進行了第13次談判。

  中印相約恪守邊境安寧

  與之前一段時間印度在中印邊界爭議地區“大炫軍事肌肉”造成的緊張局勢相比,新德裏的談判氣氛表麵上還算緩和友好。8月6日淩晨,中印邊界問題第13次會晤中方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戴秉國一到新德裏的機場,就受到了印度官員的熱情歡迎。

  此輪會晤結束後,中國代表團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中印將根據雙方達成的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努力推進框架談判進程,尋求公平合理和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問題解決方案。在邊界問題解決之前,雙方要共同努力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表示,“此輪邊界談判最重要的成果有兩個:一是中印就避免邊界地區出現軍事對峙局麵達成諒解,這在邊境局勢緊張的時候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會晤還重申了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原則,雙方表示將努力推進談判進程。”

  此前,曾有專家預測,“中印雙方外交代表很可能在談判期間交換各自主張的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地圖”,但這一樂觀預測未能如願。

  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中心主任趙幹城認為:“在各國邊界的外交談判中,交換地圖是一個很關鍵的技術環節。但目前解決中印邊境問題的時機尚不成熟,雙方首先提出要維護邊境地區安寧,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做法。”

  印度部分人慫恿增兵

  不過顯然,印度國內並非“鐵板一塊”。

  近來,印度軍方在中印邊境地區軍事動作頻頻,表現得異常強硬。路透社6月8日披露,印度向中印邊境地區單方麵增兵6萬多人,其中包括兩個特訓山地師,印軍還向提斯普爾空軍基地調集了一批蘇-30戰機,俄製T72主力坦克以及新型裝甲運兵車也配備到了邊境地區一線部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問題專家藍建學介紹道,印度軍隊等強力部門一直期望在中印邊境衝突中獲利,慫恿政府在邊界地區大規模軍事調動。

  8 月7日談判開鑼後,印度主流媒體相對客觀地報道了中印邊界談判的進程,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印度時報》8月8日突然炒作“穀歌地圖羞辱印度”:原來穀歌地圖用虛線標示“阿魯納恰爾邦”屬於“未定國界”。《印度時報》聲稱,穀歌地圖使用的是中文,而非印度文,“這一做法簡直是變相認同‘阿魯納恰爾邦’劃歸中國管轄”。

  趙幹城認為,印度國內“動輒發動戰爭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言論甚至比增兵行動更具有傷害性,印度放任民族主義的泛濫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還需更多外交官“白了頭”

  “中印邊界問題久拖不決的根本症結在於印度頑固地堅持‘麥克馬洪線’,這是中國絕不會接受的。”趙幹城指出,印度於1987年設立“阿魯納恰爾邦”,企圖在國內造成“木已成舟”的輿論形象,也限製了印度政府的政策選擇。如今,隻要印度國內一有人提出“阿魯納恰爾邦”不合法,一有人主張談判,便會引來印度媒體和輿論的一片鼓噪和指責。

  當然,印度國內並不缺乏主張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的聲音。印度防務審計局官員庫馬·辛格8月7日撰文指出,“與中國的談判很艱難,而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支援我們的談判人員,保持耐心”。不過他坦言,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印度目前“還無法破譯中國的大戰略,印度的中國問題專家和軍事學者對談判失敗並沒有備用方案”。

  趙幹城也指出,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並非毫無進展,30年來已實現了三次大的跳躍。1981年,時任中國外長黃華訪印,開啟了和平談判之路;1988年,印度總理拉·甘地訪華,成立了“邊界問題談判聯合工作小組”,可視為又一大跳躍,“說明雙方高層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雙方成立級別更高的特別代表會晤機製,該機製的設立目的就是為解決邊界問題提供政治視角。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邊界談判都很困難,需要長期的努力。很多外交官都談白了頭。”趙幹城說,1962年印度挑起的邊境軍事衝突證明,武力解決邊界糾紛不應是雙方的政策選項。雙方應該耐心地進行和平談判,而中印兩國對此已達成了共識。

  中印邊界談判卡在哪

  中印邊界爭端屬於曆史遺留問題。191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炮製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曆屆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後,不僅繼承了英國對中國部分領土的侵占,而且進一步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裏,分為東、中、西三段。中印雙方爭議地區麵積共約12.5萬平方公裏,其中東段約9萬平方公裏,即中國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現全部被印度實際控製;中段約2000平方公裏,分為4處,現主要控製在印度手中;西段約3.3萬平方公裏,主要是指阿克賽欽地區,除巴裏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製在中國手中。在整個中印邊界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衝突也主要發生在東西兩段。

  印度“四招”控製中國藏南地區

  “鸚鵡知曉千情,千萬不要泄密。杜鵑來自門隅,帶來故鄉氣息。”1706年5月的一天,厭倦了流亡生活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途經青藏高原上的措那湖畔時,不禁想起魂牽夢繞的故鄉藏南門隅。如今,三百多年過去了,倉央嘉措卻依舊難以魂歸故裏——中國藏南地區正被印度以各種手段非法控製著。

  盡管中國取得了1962年中印戰爭的勝利,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軍事上的勝利並未被轉化為中國對藏南地區的實際控製力。曆史和政治的恩怨糾葛造成了中印之間懸而未決的邊界爭議問題。

  設“邦”強化行政管轄

  “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30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軍旅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一書中如是誇張地說道。

  而印度曆屆政府反而利用中國的這份寬容,加強了對中國藏南地區的行政管轄。1954年,印度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管轄中國藏南地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注明的“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又過了14年,印度議會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

  目前,“阿魯納恰爾邦”不僅設有地方議會、警察、法庭等機構,還開設了近百所中小學校,教育內容也以印度傳統教育為主。

  向邊境地區大批移民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問題學者藍建學認為,印度最新的2001年人口普查數據表明:“阿魯納恰爾邦”人口已達110萬左右,在短短的10年間增長了26.2%,遠遠高於印度本國的人口增長率。據估算,這其中至少包括30萬至45萬印度移民。

  “印度政府在有意識地向藏南地區移民,打破了藏南地區的人口平衡。”他說。這些移民來源非常複雜,大多來自印度本土,還有少數孟加拉人、尼泊爾人,甚至一批追隨達賴喇嘛的“流亡分子”也被默許定居該地區。如今,這些印度移民已經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子女,總人口接近60萬。而中國在藏南地區的傳統居民珞巴族、門巴族等,總人口隻有35萬人左右。

  強化軍事占領

  而印度加強對中國藏南地區控製的最直接手段,則是強化軍事占領,不斷蠶食這一地區。

  40餘年來,印度陸軍第4軍一直是侵占我藏南地區的主力部隊。該軍下轄全部經過特殊訓練的山地作戰,其中擁有1.65萬人的第5山地師部署在“那加蘭邦”,直接威脅中國邊防重鎮察隅。除第4軍外,第33軍作為“第二梯隊”部署在錫金,第15軍部署在中印邊界靠近克什米爾地區,這兩支部隊以“鉗”形陣勢挾持著中印邊界爭議地區。

  為增加中印邊界談判籌碼,印度近來又“大炫軍事肌肉”。《印度時報》此前透露,印度先後向藏南地區增派了總數約6萬人的山地師,並調集了蘇-30戰機、俄製 T72主力坦克以及新型裝甲運兵車等先進裝備,目前印度在該區的總兵力已有10萬人之眾。對此,《簡氏防務周刊》分析稱,“中印邊界爭端吸引了印度三分之一的軍力”。

  大肆公關謀求國際支援

  印度暗度陳倉實施一係列侵占我藏南地區的舉動之餘,也不忘圖謀獲取國際承認。

  拉攏國際組織介入中印邊界糾紛是印度政府最常用的方法。聯合國統計資料表明,印度政府幾乎每年都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申請教育、扶貧或文化多樣性保護等項目,但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今年6月15日,亞洲開發銀行也被印度瞄上。亞行在印度遊說下,通過了涉及中印領土爭議地區的《印度國別夥伴計劃(2009-2012年)》文件,該貸款項目總額高達29億美元,其中包括6000萬美元的“阿魯納恰爾邦”水務治理和衛生改造項目。對此,《印度快報》等媒體喜形於色,聲稱“印度贏得了重大的外交勝利”。

  此外,印度還借助“旅遊業”為侵占我藏南地區打“國際廣告”。記者發現,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政府網”正對歐美、日韓等國的旅行社聲稱,“阿魯納恰爾保留著豐富的印度文化遺產”,歡迎外國遊客前來觀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