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新形勢下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2008-09-02 23:33:01) 下一個

郭震遠∶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既是兩岸關係中的具體問題,更是直接觸及兩岸關係核心的重大敏感問題。



??中評社北京9月3日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郭震遠在剛剛出版的《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上發表題為“新形勢下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的文章。文章認爲,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兩岸間最敏感、最複雜的問題,從維護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著眼,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必須慎之又慎,不應急於求成。如果從一開始就希望尋求所謂的“一攬子”的處理方案,將不會有好的效果。對於具體問題,應以務實態度采取個案處理的方式,不可能也不應該形成慣例。

??全文如下∶

??“五二○”台灣島內政權更替以來,兩岸關係全麵改善和新發展,受到兩岸民眾的熱烈歡迎,也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對於兩岸關係終將實現和平發展,人們充滿著期待。

??在兩岸關係的新形勢下,一些台灣朋友十分關注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而且急於要求大陸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善意”,朋友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導致這種心情的深層次認識卻需要三思。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既是兩岸關係中曆史積累、遺留的問題,也是在未來勢必將一再麵對的問題,是兩岸關係中最敏感、最複雜的問題之一。但是,在不斷增強的政治互信基礎上,通過平等協商,兩岸是可以找到處理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和妥善方式的。

??????
??新形勢下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變化和影響
??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過去近六十年中兩岸在國際上對抗的表現和結果。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這一問題也經曆了由出現到十分突出的過程。盡管從一九七二年大陸取代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開始,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就已出現,但對台灣而言,實際上直到上一世紀九十年代,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一問題才變得十分嚴重。台灣僅剩二十三個“又小又窮”的“邦交國”、台灣不能進入各種國際組織等,是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嚴重化的具體表現,而台灣在蓬勃發展的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日益明顯地被邊緣化,則是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嚴重化的深層次內涵。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突出地嚴重化,一是因為三十年來,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大陸的綜合實力持續較快增長,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加強,已經達到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必然選擇大陸方麵的程度;二是因為李登輝、陳水扁不僅在島內,而且在國際上堅持推進“台獨”路線,直接激化了兩岸在國際上的對抗,並旦引起國際社會強烈不安,迫使國際社會在兩岸間做出選擇。兩個原因中,前一個是基礎性的、不可改變的;後一個則是直接的,但在今年“五二○”以後有所改變。

??兩岸關係新形勢出現以來,在兩岸關係各個方麵都明顯改善的同時,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盡管這一問題的變化不像整個兩岸關係的改善那麽引人注目,但這些變化卻十分值得關注,因為它們展現了未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可能前景。過去幾個月中,先後發生了幾個直接或間接與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相關的事件。例如,馬英九出訪中美洲和“過境”美國,台灣繼續爭取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國際合作,包括爭取加入WHO和WHA、爭取參與聯合國、爭取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等,但表明將采取“ 當”名義。這些事件蘊含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馬英九執政後,仍然高度重視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但重點不是顯示台灣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而是爭取台灣的實際利益;其二,馬英九正在降低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可能引發的與大陸的對抗。其實,這兩個信息在馬英九競選過程中、在他當選後的一係列言論和他的“就職演講”中,都已經有很明確的表述。現在,上述事件以事實確認了這兩個信息的真實性,這些事件值得關注正在於此。現在已經可以確定,在未來幾年中,既堅持爭取台灣的“國際空間”,又減少和避免在“國際空間”問題上與大陸的對抗,將是馬英九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基本方針。這一方針明顯不同於李登輝、陳水扁的相關方針。馬英九提出並執行這一方針,是兩岸關係新形勢下,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重要變化。

??可以預料,馬英九執行其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基本方針,將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在兩岸關係正在全麵改善的新形勢下,台灣堅持爭取 “國際空間”已經成為兩岸關係中突出的,甚至是唯一的衝突點。盡管馬英九相關的基本方針與李登輝、陳水扁的不同,爭取台灣“國際空間”的直接目標不是顯示台灣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也力圖減少和避免與大陸的對抗,但“國際空間”問題的特殊敏感性決定了,這一問題將難以像兩岸關係中其它問題那樣容易緩解、消除,而且如有不慎,還可能加劇衝突,甚至對整個兩岸關係帶來不利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島內“台獨”勢力將一再利用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對馬英九施加壓力、製造困難。不久前發生的,台灣參加北京奧運會的名義問題,雖隻是很間接地與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相關,但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也以一個側麵表現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可能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利影響。總之,盡管對抗性已有所降低,但由於台灣堅持爭取“國際空間”,這一問題對兩岸關係改善、發展的不利影響決不可忽視;但如能妥善處理、解決這一問題,肯定將對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著特殊的積極意義。所以,從維護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著眼,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必須慎之又慎。

??對新形勢下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幾點認識
???
??全麵、客觀地認識新形勢下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是減少和避免這一問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利影響,以及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方式的前提和基礎。我們的認識與一些台灣朋友不同,甚至很不相同,但我們十分願意與台灣朋友進行交流、溝通,而且相信台灣朋友也有相同的願望。通過溝通、交流,一定可以得出更加深刻的全麵、客觀認識,甚至還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既是兩岸關係中的具體問題,更是直接觸及兩岸關係核心的重大敏感問題。從出現之日起,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就表現為兩岸關係的一係列具體問題∶台灣的“邦交國”問題、台灣參與聯合國及其它國際組織問題、台灣與“邦交國”的“實質關係”問題,等等。但所有這些具體問題都直接觸及兩岸關係的核心,與一個中國原則密不可分。這是台灣的“國際空間”,與兩岸關係中其它具體問題最重要的不同。李登輝、陳水扁很清楚這一點,擴展台灣的“國際空間”一直是他們在國際上推行“台獨”路線、激化兩岸對抗的主要動作。李登輝、陳水扁的動作,顯然大為增加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所以多年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首先是被做為事關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看待。現在,在台灣新的政黨輪替之後,由於馬英九執行不同於李登輝、陳水扁的基本方針,多年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導致的兩岸對抗有所減少,但這一問題與一個中國原則的密切聯係並沒有因此而減少。這是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基本內涵決定的。因為台灣無論是維持“邦交國”、加入國際組織,還是參與國際合作,都不可避免地觸及一個中國原則。這是不會因為兩岸對抗的減少而改變的。但是,在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兩岸對抗有所減少,畢竟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這將帶來新的可能。李登輝、陳水扁執行在國際上激化兩岸對抗的方針,導致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被動局麵,台灣在國際上的所有活動都遭到封殺;馬英九執行在國際上不與大陸對抗的方針,卻在實際上給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開創了“活路”。可以預料,在馬英九不在國際上公然衝擊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除了一些直接涉及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外,對於那些主要隻涉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問題,台灣得到比以前更多“國際空間”是完全可能的。顯然,兩岸在國際上對抗有所減少,是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嚴重局麵可能有所緩解的前提和基礎。所以,保持並爭取不斷強化兩岸在國際上不對抗的狀態,不僅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也是緩解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嚴重局麵的需要。

??在當前兩岸關係全麵、較快改善和發展的新形勢下,緩解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嚴重局麵,並不是當務之急。刻意突出這一問題,既無助於這一問題的真正緩解,還將帶來其它負麵效應。如前所述,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過去近六十年中,兩岸在國際上對抗的表現和結果,特別是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二十年積累的惡果。六十年或二十年形成的嚴重局麵,當然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甚至一二年就有大的改觀。坦率地說,馬英九執政,接過的是一個無法讓人羨慕的爛攤子,可以說,真是百廢待興。所以,馬英九必須分清輕重緩急,首先著重於處理、解決對於台灣民眾的利益影響最重大、最直接也是台灣民眾真正關注的民生問題、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相對於這一首要問題,包括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在內的其它問題,顯然都不應具有優先地位。實際上,馬英九把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置於突出地位,正是因為這對於解決台灣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雖然被一些台灣朋友所注重,但隻是在被人為炒熱時才會短暫地受到民眾關注。更重要的是,這一問題的處理,對於解決台灣的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並沒有直接、重要的影響。更深入地說,急於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對於鞏固馬英九執政地位,對於穩定島內政局,都不會有明顯幫助。可以設想,即便如一些台灣朋友所希望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嚴重局麵一時得到重大改觀,馬英九的支持率隻會短暫的提升;真正有決定性影響的,將仍然是解決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成效。對緩解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嚴重局麵不要急於求成,當然不是對此置之不理。事實上,在兩岸共同努力下,近三個月來兩岸在國際上的對抗已有所緩解,這正是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一個好的開端。

??總之,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兩岸關係中最敏感、最複雜的問題之一,但卻並不是需要和可以最優先處理的問題。兩岸關係的新形勢,特別是兩岸在國際上的對抗有所減少,為緩解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嚴重程度,提供了比較有利的條件,這是近六十年來的第一次。這是來之不易的機遇,應十分珍惜。充分認識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敏感性、複雜性,堅持不急於求成,將是珍惜和有效把握這一機遇的正確選擇。

??尋求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途徑和方式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兩岸關係曆史的產物,也隻能在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中尋求處理的途徑和方式。現在,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已經啟動,這一進程就是不斷處理、解決兩岸關係中曆史遺留的,以及可能繼續發生的各種問題的過程,其中當然包括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在這一進程中,肯定會有很多困難、曲折,但隻要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不動搖,憑借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和兩岸關係的其它問題,都是可以妥善處理,得到解決的,這些問題可能產生的負麵影響是可以防止的。

??兩岸關係的所有問題,都必須經由兩岸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得到處理、解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尤其是這樣。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兩岸長期對抗的結果之一,現在對抗已有所減少,但長期對抗導致的各種問題必須經由兩岸共同努力才可能得到處理、解決,而決不隻是“大陸給予台灣國際空間”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兩岸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對方最為關切的是甚麽,以及共同爭取對之求解。毫無疑問,大陸最關切的是,必須堅決維護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允許在國際上製造“兩 個中國”、“一中一台”,堅決反對與遏製在國際上推行“台獨”的圖謀,這是大陸不可觸及的底線。台灣方麵如果以爭取台灣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為目標,那隻能引發兩岸在國際上的激烈對抗,正如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一樣。如果台灣方麵以爭取台灣經貿、文化、衛生活動的空間為目標,而不衝擊大陸的上述底線,顯然兩岸就可以尋求到共同的協調空間。事實上,從一九九五年的“江八點”開始,大陸就一貫堅持對台灣的經濟、文化的國際交往“不持異議”的立場。可以預料,在台灣不衝擊大陸上述底線的前提下,經過兩岸的平等協商、台灣可以獲得經濟、文化、衛生等領域的國際空間。

??做為兩岸關係中最複雜的問題之一,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內涵十分廣泛,包括了不同方麵、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各種具體問題。不同的具體問題隻能按照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規則和不同的方式予以處理。隻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效。如果從一開始就希望尋求所謂的“一攬子”的處理方案,將不會有好的效果,實際上就連這一方案本身也是不可能建立的。對於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包含的大量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應該以十分務實的態度,區別不同情況,逐一加以處理。對於一些條件成熟的具體問題,即兩岸對於處理這些問題的必要性、時機,特別是對於處理的具體方式,都已經形成較明確共識的問題,就可以優先予以處理,對於條件不成熟的問題,即兩岸還不能形成共識的那些問題,就擱置起來,並且通過協商、爭取逐漸形成共識。鑒於不同具體問題的複雜性,已經得到處理的問題實際上隻具有個案意義,對其它具體問題的處理僅有借鑒作用,而不可能也不應該形成慣例,否則隻能增加處理的困難,甚至導致無法處理的結局。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不可避免地涉及兩岸各自與第三方的關係。做為第三方的其它國家、國際組織,都是根?自己的理念和利益,獨立地分別處理自己與大陸和台灣的關係。他們當中的一些曾利用兩岸的對抗為自己謀利。在兩岸對抗有所減少的形勢下,他們將繼續獨立地在大陸和台灣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且在現實中,這種選擇隻能是明顯地向大陸傾斜。顯然,表現為減少兩岸在國際上的對抗的 “外交休兵” ,是現實的、可以實現的;而表現為維持台灣 “外交” 現狀的 “外交休兵” ,則是不現實的、難以實現的。因為前者僅取決於兩岸自身,而後者必然與第三方密切相關。可以預料,未來仍然可能出現台灣“邦交國”?進一步減少等現象,但這不會是大陸“封殺” 的結果,而是現實的外交規則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不以兩岸意誌為轉移的,甚至是正常的。需要客觀、冷靜地認識這一現象出現的可能性,一旦發生也不應對兩岸在國際上減少對抗失去信心。

??做為兩岸關係中最敏感、最複雜問題之一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其妥善處理對於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不僅是消除曆史遺留的對抗,而且是防止產生新的衝突。“五二○”以來的事實表明,兩岸在國際上對抗的減少,對於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已提供一個好的開端。但是,六十年來形成的嚴重局麵決非在短時期可以輕易解決,還需要兩岸共同做出艱巨努力,表現出更多的政治智慧和更大的耐心。可以肯定,隻要堅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方針,與兩岸關係中其它問題一樣,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可以在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妥善處理和解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