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常規檢測(BR)

(2008-05-04 23:27:31) 下一個

血常規檢測(BR)

血液不斷地流動於循環係統之中,與機體的所有組織均發生聯係,且參與機體的每一個功能活動。血液發生病理變化時,常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器官或組織的病變又常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故血常規檢測是臨床醫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化驗項目之一,甚至成為某些疾病確診的關鍵。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萬~550萬/mm3)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萬~500萬/mm3)
新生兒 (6.0~7.0)1012/L(600萬~700萬/mm3) 2周歲後逐漸下降。
臨床意義
減少:
各種類型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以及感染、肝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胃切除術後等所致的貧血。有的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產生中度貧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髒病、某些紫紺型先天性心髒病、肺氣腫、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1).紅細胞增多

 (1)紅細胞相對增多:見於嚴重嘔吐,腹瀉,大量出汗,大麵積燒傷所至的脫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腫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漿中水分丟失過多而使紅細胞呈現相對增高。
 (2)紅細胞絕對增多:為多種因素引起紅細胞數量的增加。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生活者,新生兒生理性紅細胞數量相對增加;嚴重的慢性心肺疾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等可使紅細胞數量病理性增加。

2).紅細胞減少可分為
: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大量失血三種。
 (1)紅細胞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纖維化等各種慢性疾病導致肌體長期消耗,如惡性腫瘤,尿毒症,肝病,風濕病,內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i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2)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的紅細胞數量減少,多見於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機械性溶血性貧血等。
 (3)各種急慢性失血,如外傷大出血,手術大出血,產後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潰瘍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

2.血紅蛋白(Hb或Hgb)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兒 170~200g/L(17~20g/d1)
 臨床意義
減少
① Hb減少的程度比RBC嚴重,見於缺鐵性貧血,即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主要由於慢性反複性出血所致,如潰瘍病、鉤蟲病、痔瘡出血及婦女月經過多等。
② Hb減少的程度與RBC相同,見於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貧血。
③ RBC減少的程度比Hb嚴重,見於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紫紺型先天性心髒病、大量失水、嚴重燒傷、休克、高原病等。

[項目名稱]血紅蛋白
 這是一項非常普及的化驗項目,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判斷你是否貧血,它常包含在血常規檢查項目裏同時測定。
 [別名]血色素
 [英文縮寫]HGB,Hb
 [臨床意義]分為生理性或病理性增高和減低。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區的居民其紅細胞和血紅蛋 白往往高於平原地區的居民。飲水過少或出汗過多,排除水分過多可導致暫時性的血液濃縮,造成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輕度升高。新生兒則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減低:嬰兒從出生3個月起到15歲以前的兒童,因身體發育較快,造成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相對生成不足,因而出現相對的減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約10%~20%。孕婦在妊娠的中後期因血漿容量增加,導致血液被稀釋;老年人因為骨髓造血機能減低,可能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減少,也稱為生理性貧血,此時需要進行適當的營養與治療,並不意味著患有貧血性疾病或疾病導致的貧血。
 3.病理性升高
 (1)嚴重嘔吐,腹瀉,大量出汗,大麵積燒傷病人,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於血漿中水分丟失過多,導致血液濃縮,會出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的明顯增加。
 (2)慢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子紺型先天性心髒病等因為組織缺氧,血液中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呈代償性增加。
 (3)某些腫瘤,如腎癌,肝細胞癌,子宮肌瘤,卵巢癌,腎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紅細胞生成素呈非代償性增加,導致上述的結果。
 (4)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血液疾病。
 4.病理性減低
 (1)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纖維化引起的貧血。
 (2)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惡性腫瘤、尿毒症、肝病、風濕性疾病、內分泌係統疾病等造成或伴發的貧血。
 (3)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造成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4)紅細胞破壞過多造成的貧血:如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機械性溶血等。
 (5)急性失血,大手術後,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的因素。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  (15~20)109/L(15000~20000/mm3)
6個月至2歲  (11~12)109/L(11000~12000/mm3)
 兒童: 5.0-12.OXl0上標9/L(5000~12000/μL)
臨床意義
減少
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以及傷寒、結核病、極嚴重敗血症等。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等。
使用抗癌藥物、放療和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者,以及藥物反應,如使用氯黴素、甲磺丁脲、磺胺藥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等。
營養不良、惡病質等。
增多
急性細菌性感染如扁桃體炎、中耳炎、大葉性肺炎、化膿性腦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闌尾炎、腎盂腎炎、輸卵管炎、肝膿腫、癤腫、膿胸、急性風濕熱、白喉、百日咳、敗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等。
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某些螺旋體病,如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等。
急、慢性白血病等。
[臨床意義]
1.生理性白細胞增多
 (1) 胎兒及初生兒白細胞常在10.0--20.Oxl0上標9/L。
 (2) 孕婦妊娠5個月以上時,白細胞總數常可達10.5x
10上標9/L或更高,後期可達20.0x10上標9/L,分娩是因陣痛和產傷
可進一步增高,但如無並發症,產後2周左右漸趨正常。
 (3) 劇烈的運動和勞動可使白細胞高達12.0x10上標9/L,甚
至20.0x10    9/L以上。
 (4) 暴熱和嚴寒,白細胞總數常有一過性增高,複溫後迅速恢複至正常水平。
2.病理性白細胞增高
 (1) 某些細菌性感染所引發的疾病,特別是化膿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肺炎、闌尾炎、中耳炎、扁桃體炎、膿胸、腎盂炎、輸卵管炎、膽囊炎及敗血症等。
 (2)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導致的疾病:乙型腦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麻疹等。
 (3) 嚴重的組織損傷或壞死:如大手術後,燒傷,急性出血嚴重創傷,血管栓塞等。
 (4) 過敏反應:如輸血反應,藥物過敏,急性變態反應性疾病等。
 (5) 中毒反應:如各種藥物中毒,農藥中毒,重金屬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
 (6) 腫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7) 應用某些升白細胞的化學藥物促使白細胞增高,多見於化療和放療治療期間因白細胞數量急劇減少時,需要盡快提升白細胞而進行下一步療程治療的患者。
3.病理性白細胞減少
 (1)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風疹等。某些細菌性感染,如傷寒和副傷寒。
 (2)血液係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粒細胞缺乏症。
 (3)脾功能亢進。
 (4)理化因素:如放射線,放射性治療,化學治療藥物,解熱鎮痛藥物等,抗腫瘤類細胞毒性藥物等均可導致白細胞數量減少。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N):
中性杆狀核粒細胞(st)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sg) 50%~70%
    嗜酸性粒細胞(E或Eos) 0.5%~5%
    嗜堿性粒細胞(B或Bas) 0%~1%
    淋巴細胞(L或LY) 20%~40%
    單核細胞(Mon) 3%~8%
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
增多:
    一般化膿性感染、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等。
減少:
    某些病毒性、革蘭氏陰性杆菌感染,以及藥物中毒、放射線損傷等。提示機體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細胞:
增多:
    寄生蟲病如鉤蟲病、蛔蟲病、肺吸蟲病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膚病如濕疹、銀屑病、天皰瘡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
減少:
    較嚴重的疾病進行期,待到恢複期時可轉為正常。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亦可減少。
  嗜堿性粒細胞:
增多: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手術後等。
減少:
    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
增多:
    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結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等,以及傳染病或中毒後的恢複期、淋巴肉瘤等。
減少:
    傳染病的初期、淋巴係統有廣泛破壞後和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單核細胞:
增多:
    單核細胞白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急性傳染病的恢複期、活動性結核病、瘧疾、黑熱病等。
減少:
    一般無臨床意義。
1.血細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歲兒童約為8000~11000。
2.紅細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萬;成人女性350~450萬;新生兒600~700萬;兩歲後逐漸下降。
3.血紅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4.5克%。
4.血沉:A、長管法,每小時兒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時兒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項目名稱]血沉
  血沉的全稱為紅細胞沉降率。血沉能指示某些疾病發展和預後的判斷。一般來說,凡體內有感染或組織壞死,或疾病向不良性進展,血沉一般會加快。血沉測定不是某一種疾病的特異性診斷指標。
    [英文縮寫]ESR
    [參考值]
    魏氏法(Westergren)男:0--15mm/60分鍾
    女:0--20mm/60分鍾
    [臨床意義]
    1.生理性加快:月經期、妊娠期婦女、小兒及50歲以上老人,膽固醇的增加均使血沉加速,而卵磷脂可使血沉減慢。
    2.病理性加快:
    (1)風濕熱和急性傳染病:麻疹,猩紅熱,腦膜炎或敗血症等。
    (2)活動性結核病。
    (3)炎症:肺炎,乳突炎,化膿性膽囊炎和輸卵管炎,動脈炎等。
    (4)血液和心血管疾病:各類貧血,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組織變性或壞死性疾病如心肌梗阻,膠原病等。
    (5)其他:如嚴重酒精中毒,惡性腫瘤,黑熱病,瘧疾,注射異性蛋白和手術等。
    另外血沉加快的程度與病情的輕重有關,如風濕熱和結核病時,可作為疾病的預後及治療觀察的指標。
    3.血沉減慢: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酸中毒,蕁麻疹,支氣管哮喘等。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萬。
[項目名稱]血小板計數
    一般情況下如需判斷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和有無止血能力,需要做血小板檢查,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做血小板計數。
    [英文縮寫]PLT、PBC
    [參考值]
    100--300X109/L(10--30萬/mm3)
    [臨床意義]
    1.血小板增多:當>400x109/L時為血小板增多,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常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見於急慢性炎症,缺鐵性貧血及癌症患者,此類增多一般不超過500109/L,經治療後情況改善,血小板數目會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術後血小板會有明顯升高,常高於600x109/L,,隨後會緩慢下降到正常範圍。
    2.血小板減少:當<100x109/L即為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壞增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消耗過度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等。
[項目名稱]平均血小板體積
    用於判斷出血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變化,以及某些疾病
的診斷治療。
  [別名] MPV
  [參考值] 6一11.5fl
  [臨床意義]通過對血小板和平均血小板體積參數進
行綜合分析,可以對下列疾病進行輔助判別:
 
血小板正常
MPV正常 正常人,骨髓增殖狀態,原發性高血壓,代償性血小板減少症   
PLT降低
MPV正常 狼瘡,骨髓一直恢複期,特異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PLT降低
MPV升高 子癇前兆,急性心肌炎,心源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免疫性血小
板減少紫癜,糖尿病   
PLT升高
MPV正常 骨髓增生性疾病,反應性血小板增生與大麵積的炎症,感染,
及營養性疾病   
PLT降低
MPV降低 AIDS,發育不良性貧血,脾亢,骨髓纖維化或腫瘤細胞浸潤危
及造血時,單純巨核細胞發育不全,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化療
後,敗血症,巨幼貧血,遺傳性Wiskott-Aldrich綜合症   
PLT升高
MPV升高 慢粒,脾切除術後,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缺鐵的病人   
PLT正常
MPV升高 慢性骨髓白血病,骨髓纖維化,脾切除,半數的α型和β型地
中海貧血   
PLT降低
MPV正常 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貧血和藥物引起的骨髓抑製 
[項目名稱]紅細胞形態檢查
    血塗片中可見到多種成熟紅細胞的異常形態,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紅細胞異常主要表現在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性,血紅蛋白量及分布狀況以及包涵體等幾個方麵。
    [臨床意義]各種異常形態的紅細胞的發現,對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意義。可參考表3。
    表3  各種紅細胞形態異常的臨床意義
 
紅細胞異常 臨床意義   
球形紅細胞 遺傳性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Hbs及Hbc病   
橢圓形紅細胞 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症,大細胞性貧血   
靶形紅細胞 地中海貧血,嚴重缺鐵性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肝病,脾切除   
鐮形紅細胞      遺傳性鐮形紅細胞增多症   
口形紅細胞 口形紅細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   
棘形紅細胞 棘形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肝病   
皺縮紅細胞  急性金屬鉛中毒,尿毒症   
鋸齒紅細胞 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丙酮酸激酶缺乏,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裂片紅細胞 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破碎綜合征,彌慢性血管內凝血(DIC),化學中毒,腎功能不全   
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擴大           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   
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消失 大細胞貧血,先天性溶血性貧血   
嗜多色性紅細胞 增多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紅細胞緡錢狀形成 高球蛋白血症,高纖維蛋白原血症   
紅細胞卡玻氏環 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嚴重的巨幼細胞性貧血,鉛中毒   
紅細胞豪-周小體 增生性貧血,脾切除術後,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 
  [項目名稱]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這是一項由血液分析儀測量獲得的反映周圍血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參數。簡言之,是反映紅細胞大小不等的客觀指標。一般通過RDW和MCV這兩個參數進行貧血的形態學分類。
    [英文縮寫]RDW
    [參考值]<14.5%
    [臨床意義]表2是對貧血進行RDW/MCV法分類的多考依據。
    表2  用RDW/MCV法對貧血進行分類的參考依據
 
MCV降低,RDW正常          小細胞均一性貧血。常見於輕型地中海貧血、慢性疾病 、兒童。   
MCV降低,RDW升高 小細胞非均一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β一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H病、血紅蛋白S病。   
MCV正常,RDW正常 正常細胞均一性貧血。正常人屬此情況。其他異常表現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細胞白細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後等情況。   
MCV正常,RDW升高 正常細胞非均一性貧血。如早期或混合性營養缺乏,血紅蛋白異常的貧血症,骨髓纖維化,骨髓發育不良,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   
MCV升高,RDW正常 大細胞均一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前期,冷凝集素升高等 。   
MCV升高,RDW升高 大細胞非均一性貧血。如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部分鐮刀狀細胞性貧血。 
[項目名稱]平均紅細胞體積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除了使用血紅蛋白這個指標判斷貧血外,還要參考紅細胞數量,如二者比例失調,則需進一步參考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可使紅細胞產生形態的變化,檢查紅細胞形態特點可協助臨床尋找病因。在同一病曆中,三個指數的變化,可將貧血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常細胞性貧血、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分類方法見表1。
   表1  貧血的MCV,MCH,MCHC  分類法
 
項目 MCH MCV MCHC   
參考值 27--31pg 80--98fl 320--360g/L   
大細胞性貧血 >正常,>32 >正常,100--160 正常,>360   
正常細胞性貧血 正常,27--31 正常,80--98 正常,320-360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正常,21--25 <正常70--80 正常,320-360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正常,12--25 <正常,50--80 <正常,240--300 

    [英文縮寫]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參考值]
   MCV    27~31    fl
   MCH    80--98  pg
   MCHC    320——360  g/L

    [臨床意義]
    1.大細胞性貧血:常見於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妊娠期或嬰兒期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等。
    2.正常細胞性貧血:
    (1)急性失血性貧血,見於創傷或手術大出血時。
    (2)急性溶血性貧血,血型不合的輸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某些溶血性細菌感染,化學物質或藥物中毒。
    (3)造血組織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3.單純小細胞性貧血: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疾病導致的貧血。
    4.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1)慢性失血性貧血,如消化性潰瘍,鉤蟲病,月經過多等因素造成的失血。
    (2)缺鐵性貧血。
6.出血時間:1~5分鍾。
7.凝血時間:A、試管法4~12分鍾;B、毛細血管2~4分鍾;玻片法2~8分鍾。
8.蛋白質:總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兒童80~100毫克%。
10.總膽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歲以上兒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當量/升或40~150毫克%。
12.穀丙轉氨酶:定量法2~40卡門氏單位。
13.肝功能:黃疸指數2~6單位;總膽紅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濁度0~6單位;硫酸鋅濁度2~12單位。
血液流變學檢測
1.全血黏度測定
    正常參考值:
    毛細管法
    男性 3.43~5.07
    女性 3.01~4.29
    臨床意義: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中風、心力衰竭。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
    ③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
    ④休克、脫水、嚴重燒傷。
    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性貧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風等。
    2.血漿黏度測定
    正常參考值:1.46~1.82。
    臨床意義:
    增高:
    ①原發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
    ②繼發性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活動性肝炎、係統性紅斑狼瘡、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
    ③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3.紅細胞比積測定(Ht)
    正常參考值:
    男 性 0.40~0.50(40%~50%),平均0.45
    女 性 0.37~0.48(37%~48%),平均0.40
    臨床意義: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聯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脫水、嚴重燒傷等。
    降低:
    各種貧血等。
    4.紅細胞沉降率測定(ESR,簡稱血沉)
    正常參考值:(1h後)
    成人男性 0~15mm
    女 性 0~20mm
    兒 童 12mm以下
    臨床意義:
    增快:
    ①風濕熱、結核病活動期、急性細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膿性膽囊炎、乳突炎、輸卵管炎等。
    ②組織損傷及壞死,如手術創傷、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③各種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
    ④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腎病綜合征等。
    ⑤貧血時,血沉可輕度增快。
    減慢:
    一般臨床意義不大。
血脂檢測
1.總膽固醇(TC)
    正常參考值:2.8~6.2mmol/L(110~240mg/dl)。
    臨床意義:
    增高:
    動脈粥樣硬化、腎病綜合征、膽管阻塞、糖尿病、黏液性水腫、高脂血症等。
    降低:
    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營養不良等。
    2.甘油三酯(TG)
    正常參考值:0.23~1.24mmol/L(20~1l0mg/d1)。
    臨床意義:
    增高:
    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症、嚴重糖尿病、腎病綜合征、胰腺炎、遷延性肝炎、脂肪肝、糖原累積病、高脂血症等。
    降低:
    甲狀腺功能亢進、肝功能嚴重低下、惡病質等。
    3.低密度脂蛋白(LDL)
    正常參考值:1.9~3.5mmol/L(73~135mg/d1)。
    臨床意義:
    增高:
    心腦血管疾病(缺血性)
    的危險性增加,亦見於甲狀腺功能減低、腎病綜合征、肝髒疾病、糖尿病等。
    過低:
    則要警惕腦卒中的發病危險。
    4.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參考值:>1.0mmol/L(>40mg/d1)。
臨床意義:
    有的臨床工作者認為,HDL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冠心病的保護因子,其含量與動脈狹窄程度呈顯著負相關,在估計心血管的危險因素中其臨床意義比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重要。
    增高: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度降低。
    降低:
    動脈硬化的危險度增高,常見於腦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煙、糖尿病等。
    5.血脂異常分析
    血脂異常是指總膽固醇(TC)升高、甘油三酯 (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下。
    血脂異常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
    血脂異常分析參考值見下表。
    表1 血脂異常分析參考值
 
測定項目 mmol/L mg/dl 臨床意義   
總膽固醇  <5.2 <200 合適   
  5.2~6.2 200~240 臨界升高   
  ≥62 ≥240 升高   
甘油三酯  <1.7 <150 合適   
  1.7~2.3 150~200 臨界升高   
  2.3~5.5 200~500 升高   
  ≥5.5 ≥500 非常高   
低密度脂蛋白  <2.6 <100 最合適   
  2.6~3.4 100~130 合適   
  3.4~4.1 130~160 臨界升高   
  4.1~5.0 160~190 升高   
  ≥5.0 ≥190 非常高   
高密度脂蛋白  <1.0 <40 低   
  >1.6 >60 高 

怎樣看肝功能化驗單
1.膽紅素定量試驗:用這種試驗了解病人有無黃疸及黃疸的深淺情況。膽紅素的正
常值是100毫升的血清含量不超過1毫克。含量超過1毫克的為異常,表明有黃疸;膽紅素
含量越高,表明黃疸程度越深。
    還有一種試驗方法是“黃疸指數”,正常值為8單位以下,如果超出正常值也表示有
黃疸。
    2.麝香草酚濁度試驗(也稱TTT):用這種試驗了解肝細胞損害的程度正常數值
為0-6單位;如果超出6單位為不正常。
    還有一種類似的試驗方法是硫酸鋅濁度試驗,正常值為12單位以下。
    3.穀一丙轉氨酶活性試驗(也稱GPT);肝細胞裏含有很多穀一丙轉氨酶,當肝
細胞 受到損害時,這種酶就會從肝細胞裏釋放出來,進入血液裏,使血液裏的GPT濃
度增高。目前,由於各地各醫 院測定的方法不同,所以各 醫院穀一丙轉氨酶正常值的規
定也不同。
怎樣看尿常規化驗單
尿常規化驗包括尿的顏色、透明度、酸堿度、比重、有無蛋白和糖,以及 尿中段沉
渣試驗等。
    一些疾病 可以使尿色改變。例如出現尿深黃如濃茶樣,多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尿
混濁、尿少淋漓,多見 於急性尿路感染、蜜月性膀胱炎;尿色紅呈血樣,提示可能罹患
急性 腎小球腎炎、腎結石、腎結核、尿路或腎腫瘤和泌尿係外傷等 在一張尿化驗單上,
如果一些項目後麵寫了“+”號(或“++”、“+++”,表明程度 不同),這在醫
學上叫做陽性結果;相反,“-”號就叫陰性結果。陽性結果 通常是泌尿係統疾病的標
誌。
    報告單上報告驗出大量白血球(WBC++---+++)和上皮細胞,多提示泌尿係統
感染。尿中大量紅血球(RBC+---+++),說明患有 腎髒結石、腫瘤、急性腎炎、膀
胱炎和泌尿外傷。如果尿中化驗出有管型陽性,那就 表示腎髒有一定損傷,常見於急慢
性腎炎、腎盂腎炎和腎病綜合症等。如果尿糖試驗 是陽性,那就很可能是糖尿病,因為
正常人尿中隻有微量的糖,一般化驗不出來。大量吃糖或 推注葡萄糖時,會有短暫的尿
糖出現。糖尿病患者不但尿糖陽性,而且血糖明顯增高。
怎樣看前列腺液化驗單
男性的膀胱頸部 有一個腺體,醫學上稱為 前列腺。它 由30-50個 腺泡組成,與直腸,會陰與直腸,會陰“一衣帶水”,中間有 尿道穿過,並且借助15-30條前列腺泄管與尿道相通。細菌不但可以從體內某一感染病灶經流而至前列腺,而且可以通過相鄰器官使細菌蔓延至該處,可謂“事故多發地段”。
    當前列腺罹患疾病後,由腺泡分泌的前列腺液的顏色、細胞計數以及酸堿度(PH)、生化成分等都會發生變化,因此,當前列腺患者到醫院就診時,醫生常會讓其檢查前列腺液。
   怎樣看前列腺液化驗單呢?正常的結果應當是:
   外觀:乳白色稀薄液體。
   卵磷脂小體:極多、幾乎滿視野。
   上皮細胞;少見。
   紅細胞:少於6個,顯微鏡高倍視野下(HP)。
    白細胞:少於10個(HP)。
   精子:少見。
   PH值:6.3-6.5
    當前列腺發炎時,前列腺卵磷脂小體減少,紅細胞數大於6/HP,白細胞增多,大於10/HP,並可找到大量細菌,以葡萄球菌最多見,其次為鏈球蓖、淋球菌等。抗酸性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另外,炎症時前列腺液呈淺黃膿樣或淺紅色有粘絲。
   有滴蟲感染時,可檢出滴蟲;有結石時,可見到磷酸鈣組成的結晶;前列腺癌可有血性液體,鏡檢見多量紅細胞、癌細胞;前列腺結核可見結核杆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鏡栓中發現大量精子,則表示標本不符合化驗要求,必需重新按規定取樣送檢。
如何看檢測腎功能的化驗結果
腎髒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泄器官,當腎髒 發生功能障礙時,由於體內代謝產物不能正常排出,患者可出現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值等方麵不同程度的紊亂。
    腎功能檢測項目很多,如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尿酸、尿酶和 微量白蛋白等。根據檢測結果,臨床上一般把腎功能分為四期;(1)政黨期檢測結果 均正常;(2)腎功能不全代償期 肝酐清除率降至 正常值的50%,肌酐和 尿素氮正常;(3)失代償期 肌酐清除率常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肌酐大於132.6微摩爾/升(1.5毫克/分升),尿素氮增高;(4)尿下期 尿毒氮大於28.6微摩爾/升(80毫克/分升)
    檢查腎功能的各項指標,可診斷有無腎髒疾病、疾病的程度以及評估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後,並要 以此決定下一步治療時使用藥物的劑量以及選擇透析、手術等治療方案。下麵簡單介紹臨床最常用的幾項腎功能檢查項目。
    血清尿素氮 尿素乎全部由蛋白質分解代謝而形成,主要經腎髒排泄。腎髒病變如急慢性腎炎、腎動脈硬化、腎結核、腎腫瘤、嚴重腎盂腎炎等均可引起血清尿素氮增高。
    正常人尿素氮一般在5.36微摩爾/升(15毫克/分升)以下,不超過7.14微摩爾/升(20毫克/分升)。如果尿素氮超過8.9微摩爾/升(25毫克/分升),臨床上稱為氮質血症,提示腎小球功能受損;如果超過28.6微摩爾/升(80毫克/分升),患者可出現各種尿毒症症狀。
    血清尿素氮的濃度受食物蛋白質的影響,因此必須空腹抽血。引起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強的疾病,如急性傳染病、大麵積燒傷、高熱、甲狀腺機能門進等也可使尿素氮增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蛋白質吸收增多,也常見尿素氮增高。因此,僅以尿素氮評估腎功能損害程度還不準確,還要做血清肌酐檢查。腎病時尿素氮改變比血清肌酐早而且顯著。
    血清肌酐 肌酐主要由肌肉代謝產生,極小部分來自食物。血清肌酐濃度實際上取決於腎的的排泄功能的好壞。
    健康男性血清肌酐值為70-106微摩爾/升(0.8-1.2毫克/分升),女性53-80微摩爾/升(0.6.0.9毫克/分升)。根據血汪豳酐濃度可將腎功能損害分為:(1)輕度損害132.6-221微摩爾/升(1.5-2.5毫克/分升);(2)中度損害229.8-397.8微摩爾/升(2.6-4.5毫克/分升);(3)重度損害大於397.8微摩爾/升。
    由於腎的代償能力很大,在腎疾病的初期,血肌酐濃度一般不升高,隻有當腎小球濾過能力下降一半或更多時,血肌酐濃度才見增高,所以其靈敏性較差。一旦出現肌酐增高,常提示預後嚴重。
    需要指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正常值並不隨年齡改變。由於老年人體內的脂肪增國,肌肉養活,蛋白質分解減少,尿素氮、肌酐亦隨之減少。所以當老年人的尿素氮或肌酐增高時,說明腎髒損害已比較明顯,應進一步檢查發病原因。
當心維生素C影響血糖和尿糖的化驗結果
糖尿病患者老李,最近病情一直不見減輕。但尿糖化驗結果卻大有好轉,原來的3個加號變成了1個加號,明顯與他的病情不符,這使化驗員和老李都感到奇怪。他們隨機又複查了一次,但結果還是1個加號。這是為什麽?
    經詳細詢問,老李不但患有糖尿病,而且還患有腦血管硬化等疾病,醫生不但讓他服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還要他常規加服維生素C。原來正是這維生素C影響了化驗結果。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化驗血糖、尿糖是常事,隻有準確化驗出血糖、尿糖含量,才能知道自己的病情變化,才能製訂出正確的治療方案。但化驗前一定要停用維生素C,否則化驗出的結果可能是錯誤的。
    維生素C是一種很強的還原劑,可以與化驗血糖、尿糖的試劑發生化學反應,使化驗出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假如一個糖尿病患者尿糖是2個加號,頭天吃9片(0.9g)維生素C,第二天再查尿糖,就可能是一個加號,也可能出現假陰性。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靜脈點滴維生素C,這時化驗血糖、尿糖結果會更不準確。因為靜脈給藥的劑量比較大(一般是2~3g),藥物又是直接進入血管,經腎髒排泄進入尿液。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所以維生素C又是糖尿病病人的常用藥物。為了不影響糖尿病病人的正常治療,在化驗血糖、尿糖前2~3天停用常規治療劑量的維生素C就可以消除其對化驗結果的影響。同樣道理,在化驗前1~2天,最好也不要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柿子椒等深色蔬菜和花菜,以及柑橘、紅果、柚子等。野生的莧菜、苜蓿、刺梨、沙棘、獼猴桃、酸棗等含維生素C尤其豐富,也應注意停止食用。待化驗做過以後,維生素C和上述蔬菜、水果都可以恢複正常食用。
檢測血脂指標有四項 幫你看懂血脂化驗單
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健康體檢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可檢查後各種化驗單卻很難看明白,雖然體檢報告上會給出某項檢查是否正常的結論,許多人還是很想弄明白各種數據代表什麽意思。下麵就人們常做的血脂化驗來教你看懂化驗結果。
    在我國,不管哪家醫院,正式檢測的血脂指標隻有4項。你的血脂高不高,需不需要治療,用什麽樣的降脂藥最合適,都是由這4項血脂指標決定的。這4項指標就是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一般情況下醫院隻測TC、TG和HDL-C三項。LDL-C則是通過公式計算出來的。計算公式是LDL–C=TC–HDL-C-TG/2.2。隻有當TG>4.5mmol/L時,醫院才會直接測定,因為這時的計算結果會有較大偏差。
    甘油三酯的正常值是<1.7mmol/L,甘油三酯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危險就會增加。當甘油三酯>10mmol/L時,還有誘發急性胰腺炎的危險,應該及時治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的正常值是>1.0mmol/L,<0.9mmol/L就算過低。過低的人容易得冠心病和腦中風。現在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增加0.4mmol/L,得冠心病的危險就可降低2%~3%,所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還是高一點好。
    判斷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正常不正常就不那麽容易了,需要結合許多臨床情況綜合判斷。現在判斷總膽固醇正常不正常有三種標準,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請見附表。
    名詞解釋
    1.無易患因素者:
    是指年齡45歲以下,不吸煙,沒有患高血壓,直係親屬中也沒有患冠心病的人,這種人不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對他們的血脂要求就鬆一些。化驗單上標明的正常值就是針對無易患因素者的,其他人員不能套用。
    2.有易患因素者:
    是指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吸煙,有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0.9mmol/L)或直係親屬中有早發冠心病家庭史(男55歲以前,女65歲以前就得了心肌梗死)。具備以上兩條就屬有易患因素者。這種人比較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對血脂的要求要嚴一些。
    3.有心血管病者:
    是指病人已經患了冠心病、腦中風或者有明顯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或者患有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這種人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或者很容易再次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對他們的血脂要求更嚴。
    判斷血脂正常不正常,其實也不難,就這些內容,現在你能看懂血脂化驗單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