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醫讓人明白地死 中醫讓人糊塗地活

(2008-05-04 23:19:23) 下一個
西醫讓人明白地死 中醫讓人糊塗地活

何裕民:中醫在“存廢之爭”中當軒昂應對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主任委員
世界癌症心身康複組織中國總幹事
科技部“十一五”國家重點科技支撐項目“亞健康”課題組第一負責人
國家醫學指導類核心刊物《醫學與哲學》副主編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醫學辯證法專業副主任委員
曾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傑出青年中醫”、“科技創新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
認識何裕民是在十幾年前,當年他的一本《走出巫術叢林的中醫》曾在中醫界一石激浪,這個在當時業績斐然、已經是學科帶頭人的新中醫,居然嚴肅而且嚴密地明確指出了巫術和傳統中醫間的關係。
雖然他在書中同時列舉了諸多證據:不獨中醫,任何一門傳統醫學都是從巫術叢林中走出的……但被他率先直麵的中醫曆史似乎成了影響中醫躋身於科學的證據之一,而何裕民本人也足以被認為是傳統中醫的“叛逆”。
十多年之後,張功耀一篇“告別中醫中藥”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是時,何裕民以《醫學與哲學》副主編的身份將其見諸雜誌,目的是希望以此掀起對中醫現狀的關注。和當初寫那本書一樣,他希望由此而來的討論能幫助中醫完成自潔,因為“科學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告別謬誤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看,隨之而來的“存廢之爭”應該是一個難得的中醫言說自我的機會。遺憾的是,在這種背景下,中醫業內的反應不缺少與世無爭的回避,也不缺少義憤填膺的衝動,唯獨欠缺自信而冷靜的、能夠和現代科學平等對話的聲音。
日前結束的“中醫問題深層次思考”座談會上,何裕民以清晰的思路、確鑿的證據和與新知同在理論能力,對中醫的非科學問題做了理性的辯護。因為在過去的采訪中,熟悉中醫領域的傳統、規矩和中醫從業人的性格特點,發稿之前我特意致電:是否把人們覺得過激的話落實成白紙黑字?何的回答讓我釋然:既然說了就不怕寫出去……於是就有了這篇“存廢之爭”以來,來自中醫的“極端”言論。
在“叛逆”中醫之後保衛中醫,兩種看似衝突的思想其實出自同一個基礎:充分地了解中醫,不回避其中的弱點,“認識中醫”而且“愛上中醫”,而後二者正是何裕民兩本新書的名字。那些何裕民寫在書中的思想軌跡,也在無形中記錄了中醫作為一門醫學自我否定與完善的過程,而這正是中醫在“存廢之爭”中可以軒昂應對的根基。
1.嚴格定義為科學的醫學沒有人性
佟彤:這次有人提出要“廢除中醫”,原因是“中醫不科學”。而中醫給人的印象,無論是診斷方法還是用藥確實不像西醫學那麽嚴謹。
何:這個問題話題比較長,首先,科學在近一百年來,在中國是非常時髦的事,其實科學的含義是多樣的。首先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其二,我們講“科學的”,往往是相對於迷信而言的。
就知識形態而言,我認為中醫是帶有曆史烙印的傳統科學形態。至於中醫科學不科學,那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中醫相對於迷信來說是科學的。就引申出一個更大的問題:怎麽來看醫學。
就“狹義的科學”來說,曆史上或者目前所遵循的主要是指物理科學,物理科學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它是用還原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然後用數字化表達。從這個含義上來說,我說一句可能很多人都會吃驚的話“現代西方醫學都不是科學”。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哲學家說的,他叫庫恩,美國人,這是他在50年前就發表的一種議論。他認為醫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是生物科學,他認為生物科學尚夠得上科學標準;醫學的另一塊,更為重要的,也是醫學的主體——臨床醫學,卻遠遠夠不上科學的標準。
我們講兩個例子:一般人看病都喜歡找老醫生,不管找老中醫還是老西醫,因為經驗豐富。經驗的東西就不是定量化可以表達的,充滿著技藝之類成分,不是科學的問題。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比如說IT行業,原子物理,一般來說,30歲左右是最好的年齡段。因為科學是嚴格遵循還原方法論的,且不斷更新,很快很快,醫學卻恰恰相反。
第二個證據,近十幾年來醫學領域興起了一門新學科:循證醫學。就是充分尋求可信的臨床證據,因為我們光靠實驗室得出來的這些證據,還不足以說明很多問題。循證醫學的出現也表明醫學主體目前還夠不上一門嚴格意義的科學。
再如,揭示規律是科學理論的重要特征,物理科學認為規律是惟一的,無例外的。但生物科學領域並無嚴格意義上的規律,用著名現代生物科學哲學家邁爾的話來說:“生物學中隻有一條定律,那就是所有概括都有例外。”
所有的物理科學,最後表達都是數字公式,比如自由落體定律,可以表達:H等於1/2gt2。但生命科學講的都是概率、百分比,大概是多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生物科學也夠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科學。
這些生物科學家強調生物階層在不同水平上都有不同的特征,需要不同的理論,從大分子到細胞器,到細胞、組織、器官、人的整體,每一階層都導致獨立的生物學分支產生,低層次的特征並不足以完全解釋高層次生命活動的特點,但這在物理科學卻是必然的,因此他們力主生物學必須與物理科學保持“持續的間隔”。生物科學可以充分借助物理科學的方法、手段,但還必須形成自己的方法體係。
再講第三個含義,醫學還是門人學,還是門生活方式。有個離休幹部,他患高血壓、糖尿病,每次都開同樣兩種藥物。醫院有三種號5塊錢、15塊錢、50塊錢,他每次就掛50塊錢,同樣拿兩種藥,他說:“5塊錢的,醫生不聽我說、不讓我說;15塊錢的,讓我說、不聽我說;50塊錢既讓我說也聽我說,也和我交流。”你說這是科學問題,還是人學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關於醫學科學問題的討論,或者中醫不是科學問題的討論本身前提就是有點站不住腳的,缺乏一個常識,你想把醫學嚴格定義為科學,那麽這門醫學肯定是沒有人性的。
醫學本身是科學的一個部分,醫學本身帶有一定的人文特征,如果我們帶有這種觀點來看的話,我覺得中醫學的存在,對世界是一種幸事。
2.解剖的邊界和生物學的邊界不是一回事兒
佟彤:西醫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礎之上的,人有哪些內髒器官,在什麽位置,會怎麽怎麽樣,通過一些儀器都能夠檢查出來。但是中醫說的經絡、穴位,感覺很玄虛,到現在沒辦法證明啊,人們更容易相信看得見的東西。
何:解剖學上沒有發現的現象,不等於客觀不存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協作對近20萬人進行流行性調查,已經表明循經感傳是種客觀現象。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不斷有歐美學者用放射性核素等注入穴位,重複發現該放射物質並不沿血管、神經、淋巴管移動,而似乎是沿著中國人所說的“經絡”線路循行,這種移行軌道可以用掃描攝影等方式記錄下來。
雖解剖上人們仍無法發現相應的組織結構,但可以重複的事實卻表明:在活體身上這些部位確實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通道,因為示蹤劑在其中移行。可見,解剖學的邊界,特別是源自屍體解剖學的邊界,和功能狀態下生物學實際邊界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3.西醫讓人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人糊裏糊塗地活
佟彤:此次中醫存廢之爭源於一篇文章,而這篇文章是發表在您作為副主編的《醫學與哲學》雜誌上的,想沒想到會被人拿來做反麵文章?
何:我個人認為,這場爭論對中醫是個新契機。至少大家可好好理一理,中醫究竟有什麽價值?
首先我個人認為至少有三個層麵的意義:
第一個它是一種實用技術,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大到比如說腫瘤、心髒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等,小到一個感冒,很多人都離不開中醫藥。我臨床是看腫瘤的,對腫瘤我很有發言權,以最為凶險的胰腺癌為例,國際一般患者中位生存期4至6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報告,這種癌一年生存率為8%,5年為3%,中位生存期僅2至3月,而我們診治的上海地區百餘位胰腺癌患者中已有近二十位度過了3至5年,這些患者中絕大多數是無法手術,未經過化放療的,現在絕大多數活得有滋有味。有個領導對此說了句俏皮話:“西醫是讓人明明白白地死,中醫是讓人糊裏糊塗地活。”比如現在時髦的“亞健康”,亞健康的調整我相信很多人會找中藥。我目前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項目——亞健康課題研究,這個領域就凸現出中西醫的差異與中醫學的實用價值。亞健康是一類狀態,至少到目前為止,國內現代醫學界對亞健康還是失聲的,因為它的體係隻有盯住某一個具體器官或結構的異常的研究才有價值,對亞健康的治療,也許隻有維生素之類。中醫不然,亞健康狀態可以從中醫“證”的研究和體質研究中演繹出來,針對個體,時間進行調整,很能改變亞健康狀態,這是很有價值的。
第二個層麵是科學層麵的,中醫既然是一種傳統性科學,就有科學內容。還拿經絡來說,“循經感傳”現象,現在至少認為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我們已經用現代手段,比如說同位素追蹤,描記出體表的一種現象。但是現代的解剖學,哪怕最最時髦的解剖學,它也解釋不了這個問題。解釋不了不等於不存在,這時需要改變的是以往的解釋體係。
4.任何醫學的發展都是告別謬誤的過程
佟彤:您以前寫過一本書叫《走出巫術叢林的中醫》,提出中醫的很多診法還保留著巫術的痕跡。這次和的對話中,您也說過:“我剛入門中醫的時候,有著和一樣的看法。”從那時到現在的觀念轉變是怎麽獲得的?
何:魯迅曾經在他的文章裏頭談到過,他小時候父親得病了,中醫給他開的方子要用的藥引子是一對原配的蟋蟀,這件事情成了人們指責中醫的證據。其實這是當時那位醫生給自己預留的退路,假如你這個病治不好的話,他可以說你這個藥引子找的不對……這種欠缺實證的東西其實是中醫的糟粕。但隨著這種批評,中醫本身也經曆了一個去糟粕、留精華的過程。科學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告別謬誤的過程,這是恩格斯說的,西醫也同樣。
比如關於激素的認識,上世紀60年代風行的“塞裏”學說使人們濫用激素,以至成為禍害。關於抗生素認識也一樣,人們認識到抗生素意義的同時也意識到濫用的惡果。就中醫從業者而言,怎麽大膽地和過去保持一段距離很重要。不要認為古人記載的都是好的,需要經過臨床檢驗。既然,它是種科學,就應該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來對待它,而科學精神中核心的就是質疑、綜合與創新。
5.中醫可稱是“生態醫學”
佟彤:有人說真理是惟一的,醫學真理西方已揭示了,中醫學就沒有存在必要了。
何:這句話很不妥,實際上是上世紀占主導地位的科學主義的核心觀點。我隻舉一個例子,心理學研究的也是人的問題,心理活動也有物質基礎,心理學卻是存在著眾多的學派與學說,從精神動力學、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生理學到人本主義等等,就心身醫學而言,日本也有自己的“森田療法”。生命科學領域,遠未達到可以肆談統一、惟一的境界,我們完全應該寬容地珍惜傳統精華,加以弘揚。
佟彤:現在西方醫學已經非常發達,在社會生活中占主流,中醫還有什麽意義?
何:所有科學探索活動都受製於哲學觀念的指導。中國占主導的是自然觀點元氣論,西方占主導的是原子論。元氣論驅使人們注重過程與狀態,注重相互關聯與互動;而原子論則促使人們注重結構,注重還原,重視細節與構造。中西醫學理論解釋的最深層次的分野也就在於此。因此,我們看到了中醫注重整體的“氣”,活體的經絡,人與外界的互動,中醫叫“天人相應”。而西醫卻汲汲於細胞、大分子、基因。而現代科學的走向是強調兩者的有機互補與結合,特別是新興的複雜性科學。
舉個簡單的例子,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物理學的最偉大貢獻之一,量子力學的理論解釋至今就存在著“粒子說”與“波動說”,而“粒子說”就是原子論的經典體現,“波動說”似乎與中國(包括中醫學)的氣論更能對話。
這就回到了自主論生物學家的基點了:生物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特征,現代醫學著重於揭示細胞、細胞器及基因層次的生物學特征,向上也兼及了器官、組織,但到此為止。而中醫學卻著重揭示粗略的髒腑之間,特別是生命整體及該生命體與其生存的環境(生態)之間的互動特征。
用我的話來歸納,可以這麽說,中西醫是以“不同的術語,揭示著生物不同階層係統的不同特征”。盡管中醫用的術語粗疏得多,甚至有許多荒謬之處,但你無法否定他的理論價值所在,就像整體層次的“經絡”現象,就像是“氣”所揭示的整體生命現象。
順便說一句,有位著名的否定中醫人士,口口聲聲說中醫是偽科學,但他卻從20世紀70年代就一直撰文充分肯定元氣論的現代科學價值,因為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
中醫理論揭示的更多是整體與生態層次的生物問題,認為稱中醫為“生態醫學”,亦無不可。
就在我來北京參加討論的當天晚上,電視台采訪了又一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的西醫肝膽外科權威湯釗猷教授,當主持人問到他對“告別中醫”事件看法時,他舉了自身兩個實例作出回應:一是他曾用針灸親自治療了他的兒子、妻子和母親的闌尾炎,而母親闌尾炎已並發腹膜炎,他是用針灸加穴位注射抗生素的。第二個例子,他現在每周門診,複診許多老患者,不是衝著他“刀開得好”,而是肝癌術後中藥調理方開得好而來的,這就是醫學大師的胸襟。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一句名言:“要讓食物變成你的藥物,不要讓藥物變成你的食物。”那麽中醫學很多藥物,是藥食同源的,通過這樣的調整,一方麵副作用可以減少很多,第二方麵老百姓通常說可以治本。
3月12日,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國務院十六個部門聯合發布《(2006——2020)年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未來15年我國中醫藥要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闡明中醫藥的科學內涵,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和中藥產業技術水平,通過知識創新豐富和完善中醫藥理論體係和醫療保健模式,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全麵提高我國的醫療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綱要》從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全局出發,明確了“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個方麵的基本任務,提出了中醫臨床研究、中藥產業發展、基礎理論研究、標準規範研究、創新體係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等六個優先領域。推進《綱要》的實施,將重點落實加大投入、政策扶持、組織協調三個方麵的措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