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上海常住人口1921.32萬,流動人口650萬。在這1900多萬的常住人口中,外國人15萬多,比率將近百分之一。那麽沒有上海戶籍的常住人口占多少比率呢,我記得哪一天看到過,說是3個中就有1個。這個數字非常龐大,也是,城市中修路的、搞綠化的、擺攤的、賣菜做點心的、保安保潔的、燒菜端盤子的……哪裏都能看到他(她)們的身影。沒有他(她)們,這個城市即使不癱瘓,也至少半身不遂。
中國實行戶籍製。沒有上海戶口,哪怕你在上海呆上個十年八載的,你的身份仍然是外地人一個,決不以你居住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偏偏,中國的城市戶口卡得又緊,特別是大城市,辦到個戶口準入證絕不是易事。解放六十多年來,這扇門就沒怎麽打開過,一個城市戶口金貴得很。
曾幾時,非但不讓往門裏進,還拚命地把城市裏的人往門外推。那時,說是為備戰備荒為支援內地,各工業局都有內遷的指標,哪個廠子輪到了,整廠的人一起往外送。那時,上海的學生考上外地的大學,戶口就順理成章地推了出去,畢業分配想再回上海卻成難事。後來又動員學生和社會青年去新疆了,聲勢也搞得蠻大,推出去了不少人。再後來是全國性的知青上山下鄉了,被推出城鎮落戶到鄉村的人數要以千百萬計。
改革開放後以促經濟為重,計劃分配製取消了,票證時代結束了,城市的戶口之門雖然仍關閉著,但也有了鬆動的跡象,露出點縫隙透出些光亮來。房地產業蕭條時,政策鬆動了,上海出台了買房(市中心70平方或金額35萬以上……)可辦一個藍印戶口的地方法規,記得十年前,我認識的一位與我們公司有業務關係的鄭州客戶,花30幾萬在浦東買了套房,為他兒子辦妥了藍印戶口。上海的高等學院多,在上海考大學相對比外省市容易。一線城市的房價升值快,至今日投資已成倍翻番,他兒子又成了新上海人,現在他肯定是洋洋得意了吧。成為新上海人的還有其他一些情況,比如是作為優秀人才引進的、作為海歸人才接受的、作為與上海籍人結婚N年後給解決的……前年我去警署辦事,就看見一個複旦大學剛畢業的小夥子,手持盧灣區稅務局的錄用通知等一幹文件,正在窗口辦手續,把他自己的戶籍從江西萍鄉轉入上海。
那些以優秀人才被上海接受的,都是人中精英,其實做個新上海人並不容易。畢業剛工作的孩子,先別說買房,光租個不太大的房就占去工資的好一部分。遠離家鄉獨立生活,少了父母關懷,吃穿用洗全得自己打點。最大的困擾是婚戀之終身大事。受這問題困擾的更多是沒有上海戶籍而留在上海工作的,我女兒公司裏就有好幾個。他們或有技術或通日語,一幹好幾年了,光陰匆匆,年齡一歲歲增上去,結婚對象卻一直沒著落。他們在家鄉人眼裏,是賺高工資的,但老大不小的還沒結婚生子,家鄉人就覺得也沒什麽好羨慕的了。
上海籍男子和外地籍女子結婚的比率明顯高過上海籍女子嫁給外地籍男子的,也就造成了上海的剩女多,白骨精(白領女精英的代名詞)多的現象。上海姑娘對外地男子有四怕:一怕男的從小地方出來,眼界小、氣量小;二怕外地男士有大男子主義思想;三怕外地男士衛生習慣差;四怕外地的親戚往來多,難以應付。雖然帶些偏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從小不在一個地方長大,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和隔閡就大些。索性在國外,留學生擇偶,先考慮是和外國人還是華人,華人裏又分港台和大陸,一般總是大陸人找大陸人多些。這種情況下如果還非要找同一省市的,那無疑是自己給自己出難題了。
要說命運這東西,肯定是存在於世的。人的出生,落在偏僻的鄉村還是富裕的城市,差異巨大,從生命的第一天起命運就完全不同了。當然在人生道路上,人還可以通過努力來改善自己的命運。上海是個國際化大都會,就業機會多,正繼續不斷地吸引著外地人來走進來,所以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也就一直呈直線上升趨勢。現在每年都會有一些符合政策的人得到期待已久的上海戶口,成為新上海人,圓了自己的夢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2010.03.30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