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跑外協作

(2008-10-06 19:09:35) 下一個

周六,二哥請了些親戚參觀他們的新居。新居在禦青路,隸屬北蔡鎮,再過一條馬路,就是康橋,南匯縣縣界了。說遠,以市中心為圓心,確實不近,但隻要交通跟上,能有幾條公交線,能有(或將有)一條地鐵線,那就很不錯了,稍大的樓盤,超市菜場必都配備的,生活不成問題。市中心的居民越來越少,買得起市中心新樓的大富大貴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居民想改善居住條件,隻能選擇去邊緣些的地方落戶。

上海,很早就被加上了個前綴,謂之“大上海”。有多大?十裏洋場而已。再往上溯,原先的上海老城廂,以中華路、人民路為界,標在現在的地圖上隻小豆腐幹那麽一塊。解放後30多年,城市發展幾乎停滯,那時的龍華、梅隴、虹橋、真如、寶山和浦江對岸的幾乎所有地方,河流交錯田野阡陌,都屬上海市郊,我們把那些地方都統稱為“鄉下頭”。

我頂替進女式時裝店後不久發現了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工場裏本地人特多,沒多久我就學會了好些“糯塌塌”的浦東話,而與我們時裝店為鄰的是一家男式西服店,店員也好工場裏的師傅也罷,就多操一口“賊骨硬”的寧波話了。上海的服裝行業,原先分得精細,除了大型的百貨公司外,男、女式服裝店、童裝店,各做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男式服裝店中,裁縫師傅以寧波奉化人為多,奉幫裁縫在十裏洋場上獨占一鼇。而女式服裝店裏的裁縫師傅,以浦東人為主,師傅帶徒弟,都找本鄉本土的,若幹年後徒弟又熬成師傅,滾雪球似的,從事這行的浦東人越來越多,他們被稱之為本幫裁縫。

到20世紀70-80年代,原先的前店後場的製作格局已完全跟不上市場需求,工場充其量也隻能做些定、來料加工的活,由本幫裁縫們的牽線搭橋,浦東辦起了許多服裝加工廠,我們稱之為“外協作”。我們店裏定點加工的協作單位,分布在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的好幾個地方,一年中總有幾次,我們要去那兒“指導”、“視察”一番,我們把它說成“跑外協作”。

那時的交通,怎能和今日相提並論,當時最近的一家外協作單位是川沙縣北蔡公社的金星大隊服裝廠(川沙縣劃入浦東新區後,川沙二字已從地圖上消失)。說是最近,我們去那兒,也得好一番周折。大家各自乘車先到十六鋪那兒的天文台集合,擺渡到對岸,然後乘85路公交車到塘橋。塘橋那兒有一長途客運站,進站買了長途車票,還需坐長凳上等候,班車要半小時、一小時才發一班。滬南路當時叫滬南公路,你看這一字之差,區別可大了,路寬了、平了、亮了,郊區變城市了。

今非昔比,現在從市中心到北蔡,有無數條公交直通線,或穿隧道,或上大橋,不是出行高峰時,半小時必到。我、我的舅舅、我的表哥、還有我的許多朋友、同事,我們都成了浦東新區的居民。我二哥的新家禦橋,在北蔡的南麵,地理位置離市中心更遠了些,但路寬車通,還有地鐵11號線的期盼,房價也上竄到每平方米萬元以上了。

以現在的城市麵積和城市人口,“大上海”這三個字,真正的名副其實了。

2008.06.04.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