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過杭州灣大橋去寧波

(2008-10-05 06:48:39) 下一個

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5月1日正式通車,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大橋,大橋兩端都有35673米這個數字的醒目的告示牌。大橋開通的頭兩天,車滿為患,據說堵車三、四小時方能通過。陰錯陽差,我們誤點沒去成,換到5月10日才成行,一路暢通,沒受擁堵之苦。

乘車行駛在世界第一的橋麵上的感覺真是好極了,一車人或取出相機拍攝,或引頸顧盼。橋麵寬闊,三車道再加上一條緊急通道,夠氣派,但視覺上感覺不到這個寬度,那是因為大橋實在太長了,視覺產生了誤差。36公裏的長度哪,哪怕是傳說中的千裏眼,也無法一眼望到頭啊。橋欄被漆成赤橙黃綠藍與紫六種顏色,漸次替換,一來可以減輕駕駛員的視覺疲勞,二來也很美觀,取彩虹的原色,象征著杭州灣大橋如一道彩虹跨越南北兩岸,淩駕於萬頃海波之上,寓意深刻。

大橋中央段,左右兩側都有觀景台,西麵是兩個半圓形的平台,已建好尚未開放;東麵的觀景台更為漂亮,雛形已現,一條長長的T型通道延伸入海,在海水裏打樁,搭出偌大的一個圓形觀景台,再建通道更往海裏延伸,又搭建成一個小些的圓形觀景台,我且稱它們為母子觀景台吧。圓形的母子觀景台設計多好啊,眺海觀橋,360度視野,無遮無擋。

考慮到杭州灣的風速和潮流,大橋的部分路段還裝有透明堅固的擋風板,既能保證車輛在風大雨急時的安全行駛,又不影響美觀,阻隔車上乘客的視野。

因為跨海大橋的建成,上海和寧波之間連成了直線,比之原來必經杭州的路線縮短了200多公裏,不但能更密切的促進和加強二地之間的經濟貿易聯係,也使二地之間的一日遊得以實現。從上海市中心出發,從高架進入高速公路,經平湖,從海鹽上跨海大橋,到慈溪、慈城,走寧波繞城高速,到東錢湖景區東側的南宋石刻公園,僅用了三個半小時,可謂神速。想當年我去寧波插隊時,火車通宵坐一夜後,第二天十點左右才能到慈城,如果乘輪船,輪船上睡一夜可能比火車舒服點,但到寧波後還要候班車去慈城,更不方便。過去的往事,不提也罷。

東錢湖小普陀景區

東錢湖在鄞縣,現在好像改成寧波市鄞州區了。二十年前吧,我因為工作忙而聽從店經理的話,自動放棄公司下達的去東錢湖療養的名額,當時心中好生惋惜。這又是老話重提,現在去東錢湖,小菜一碟,已算不得什麽正經八百的旅遊了。

去前查了下資料,知道了些東錢湖的梗概。東錢湖是浙江省內的第一大淡水湖,是地質時期留下來的海跡湖。南北長8.7公裏,東西寬4.6公裏,環湖皆山,72條溪水匯集於此,形成巨大的天然水庫。郭沫若的“太湖氣概、西子風韻”被旅遊地當作廣告語使用。

湖中有長堤把湖麵分成南北二個水域,我們去的那天北風挺大的,我們看到左右兩邊的湖水有顯著差異,北麵的湖水翻騰不休,打出一個個小白浪頭,僅一堤之隔,南麵的湖水平靜得微波不起,正好奇呢,聽導遊說了,這東錢湖堤兩邊的水總是一靜一動,刮南風時情形就反過來,於是有當地人又把東錢湖叫做陰陽湖的。

湖心堤堤平路寬,主道兩側是草坪和小道,楊柳依依,小道外側的堤岸邊,壘起黛青色的基石,高低錯落,浪花卷起,拍打到石塊上,濺起大大小小的銀珠無數。

湖心堤與霞嶼島連接,霞嶼島上,早在南宋時已建有霞嶼禪寺和觀音洞(補陀洞天)。據考,這和南宋宰相史浩有關。史浩是個孝子,他年老失明的母親久有去南海普陀朝山進香的願望,但當時要靠帆船渡海,海上風大浪急,他老母親的願望怎能實現?史浩想出了辦法,他出錢督地方工匠在霞嶼島建成了觀音道場,然後請其母上船,船隨風聲浪聲在東錢湖漂泊了三日,史浩告訴老人家普陀山到了,讓他老母親歡歡喜喜地了卻了最大心願。從此,霞嶼島幹脆被人叫做小普陀了。

補陀洞天是800多年前的古跡,洞內陰暗窄小,看介紹知道洞內的石刻佛像是南宋時期的,說是表現了南宋石刻的“雕刻圓潤豐滿、紋路流暢的高超手藝”,成了文物。

在補陀洞天的古跡外,新造起一進又一進的大殿,朱漆黑瓦黃牆,香火旺盛,遊客無數。我覺得古跡與新跡的對比太過刺眼。特別奇怪的是眾多大殿之中,還有一艘“西方船”高懸在大殿屋頂之上。船為三層,有石梯可登高。三層的船頭上有觀音立像一座,麵相怎麽像聖母瑪麗亞了?船上的窗台廊柱,采用的是羅馬立柱加柱頂飾花,以此來證明這是一艘“西方”駛來的船。依我之理解,佛教起源及佛教故事中的西方極樂世界(印度發源地),和船上體現的西方(歐洲)風格相去甚遠,真可謂風牛馬不相及,可笑可笑。國內大力開發旅遊,但開發的策劃者往往急功近利或缺少文化積累,做出些本末倒置的傻事。比如在風景勝地的出入口都建起市場出租攤位,弄得嘈雜一片;比如在古跡旁建造主題公園,弄得不倫不類。破壞了當地的風景和生態,可惜可惜。

南宋石刻公園

倒還是南宋石刻公園有看頭。中國的石刻,集中於佛教石窟和皇家陵園,而南宋例外。南宋(1127-1279)53年,宋度宗開始的後十四年已勢弱不堪,宋度宗前還有5個皇帝,偏安江南的他們死後都暫厝江南,故紹興六陵都無宏大的石刻群,成為斷層。南宋宋度宗前,鄞縣出了四個宰相,分別是史浩、史彌遠、鄭清之、史嵩之,且三史為祖孫三代,實為難得,而且巧的是他們的墓道石刻群正好填補了南宋帝陵石刻的空白。公園裏的石刻,以南宋為主,也不乏明、清期間的作品。看介紹,南宋石刻的特點是造型準確、形體動作多樣、表情生動,有了大概的了解後,我們依次觀賞。

先過“瞻仰之道”。三座牌坊(從安徽遷來)高聳,第一座是清代的,造型華貴,花飾繁密,精雕細刻;第二座是明代的,莊重沉穩,大氣中不乏精細;第三座是宋代的,儉樸平實,更多滄桑感。牌坊間兩邊還列著文士武將及馬、虎、羊的石雕,中國人把他們看作忠、勇、義、節、孝的象征。園內的導遊著重介紹了宋代的石馬一對。石雕駿馬比例恰當,栩栩如生。馬分公、母,公馬體態雄壯些,頭略昂,氣勢不凡,母馬腳踏石榴(暗喻生育),頭略低有含羞狀。看那對駿馬的馬鞍馬轡,雕得華麗細膩,馬首鬃毛飄逸動感,馬臉上還能看到青筋畢現,活靈活現,確屬不易。

然後上“吉祥道”。羊和祥諧音,顧名思義,這是一條彎彎曲曲布滿各種形狀和神態的石雕羊的後山小道。走走吉祥道,摸摸羊身羊頭,解解晦氣,得些吉祥的“仙”氣,何樂不為?盡管是迷信,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大多數人的心態。

接下來是“百師代表”區。師與獅諧音,這裏有百尊石獅,基座為印章狀,或高或低,或粗或細,刻著百家姓呢,篆體字很好看,但比較難認。基座上的獅子為印紐,或蹲或嬉戲,喜怒憨逗翹首擺尾,神態各異。我覺得中國人的雕刻中,獅子最為普遍多見,也最為傳神。這裏還陳列著很多窗雕磚雕,或繁或簡,花式各異,覺得都很漂亮,一一看過。

又進入“曆史滄桑”區,這裏置放的是各處收集到的石刻人像獸像,都是些風化的、殘缺破損的,不僅僅是歲月和風雨的侵蝕,顯然更多的是人為的破壞。人像缺胳膊斷腿的,一不留神還成了維納斯,可缺首的“無頭人”,看著到底很不舒服,不細細看了,匆匆走過。

來到了“衣冠塚”,衣冠塚旁有四具高大的南宋戴冠文官石像,冠即帽,南宋時文官帽上有梁,最多為五道,是為宰相,職別最高。石像衣袖寬大,衣袂雕刻得飄逸懸垂,顯示了當時石雕工藝的精湛。

一日遊收費98元/人,空調車往返且包二處景點的門票(各為30元),還是很劃算的。二處景點的遊玩時間計四個半小時,也夠寬裕的了。返程時在車上閉眼睡一覺,也不覺得很累。女兒沒有長假,隻能近處小玩玩,淺嚐“旅遊小品”,也算過了一把癮。

2008.05.13.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