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聖誕和元旦

(2007-01-26 18:37:12) 下一個


2006年,很平常的一個年號不像1999年末2000年初新千年來臨時,怎樣去迎接新千年,在國內哪裏能看到新千年的第一縷曙光,一時被炒作的沸沸揚揚,畢竟“千載難逢”啊。那番情景仿佛還在眼前,怎麽這麽快,已過去了5個年頭?

其實說穿了,人類曆史何止二千年,有史記載的曆史就在二千年以上。公元紀年隻是以耶穌誕辰作為標準的一種紀年,中國人有自己的陰曆年。曆史前進,國門洞開,西風猛吹,信息全球飛傳,時代再怎麽進步,在中國人心目中,過陰曆年的氣氛總比過聖誕、元旦要來得熱鬧、隆重,光是假期就長。

過節,除了假期,還要有心情,有夥伴,有鈔票。聖誕、元旦,女兒還未放假,正是複習考試的緊張時刻,大三上的都是專業課,看她的書上條條框框塗滿,都是要背的東西,那有心情和時間玩樂啊。(我一直在懷疑這種死記硬背考好就丟的“知識”,今後能派什麽用場?)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統統都不到位,所以聖誕節元旦節,我們和平常的日子沒什麽兩樣。

很多人在新年伊始,必做些規劃打算,要怎樣地鍛煉身體,要怎樣地多看書多學些東西,自我“勵誌”一番。可計劃往往是計劃,先是三天打魚二天曬網,然後是二天打魚三天曬網,最後是打魚的網都不知去向了。“悟”不會有時間的劃分,水到自然渠成;“誌”是無時不刻都可立的,靠得是恒心,滴水終能穿石。

雖說聖誕、元旦跟平時沒什麽兩樣,但有一件事是我們每年的“必修”,即看中央電視台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轉播,也算有了過節的氣氛。起因是女兒讀六年級時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她吹的是中音號,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後一曲必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這首曲子也是他們學校的保留節目。早早地吃過晚飯,打開電視,揣測著今年音樂會的指揮家會是誰,等待著那輝煌的金色大廳再次出現在屏幕上,等待著那歡快的斯特勞斯的圓舞曲再次響起。                                                                                     2006.01.05.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