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五題》(選二)
劉禹錫
石頭城(1)
山圍故國(2)周遭(3)在,潮(4)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5)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6)來。
烏衣巷(7)
朱雀橋(8)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9)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 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涼山一帶,三國時東吳曾依石壁築要塞。
2. 故國:此處指故都。
3. 周遭:周圍,這裏應指都城四周的城牆遺址。
4. 潮:指長江的浪潮。
5. 淮水: 即秦淮河。
6. 女牆:建在城牆頂部外沿上的薄型擋牆。
7. 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以南。
8. 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橋梁。
9. 王謝:六朝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之合稱,後為士族大家的代稱。
劉禹錫(772 — 842年),字夢得,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稱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但一說他是匈奴後裔)。劉禹錫是中晚唐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大臣,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出生於小官吏家庭,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劉禹錫於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後入節度使杜佑(杜牧的祖父)的幕府任掌書記。杜佑拜相後,劉禹錫亦遷監察禦史。 “永貞革新” 失敗後,劉禹錫屢遭貶謫。後曆官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劉禹錫於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卒於洛陽,享年70歲,追贈戶部尚書,葬於滎陽。
劉禹錫在詩,文、賦、哲學的等方麵均有很高的成就。他與白居易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劉禹錫的詩明快俊朗,兼有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藝術表現力。劉禹錫的詠史詩蘊含深刻的哲理,曆代為人稱道。劉禹錫的仿民歌作品樸素清新,風格獨特。劉禹錫的辭賦量少質高,以《秋聲賦》最受後人推崇。他的《陋室銘》也是流傳千古的駢體文名篇。
劉禹錫自編其著述《四十通》,今已不傳。《新唐書·藝文誌》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剩餘30卷。而後北宋學者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0卷。這些著作中包括詩集18卷,劉禹錫現存詩詞800餘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5.
宋雨:《金陵五題》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一個著名的詠史詩係列。金陵是南京的古代稱謂,也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南京的別稱。南京是我所知道的別稱最多的一座城市,除了金陵之外,在曆史的不同時期還有近20個別稱,比如秣陵、冶城、建業、石頭城、建康、江寧、應天府、丹陽、天京等等,實在有些讓人困惑。
唐風: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的確需要一些筆墨。我們挑最重要的說說: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期,楚威王借長江天塹為屏障在南岸築“金陵邑”,金陵之名即源於此。此地區在秦朝稱為“秣陵”。公元229年,東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 ,稱“建業”,“石頭城”是當時孫吳政權在在長江邊的高地修建的類似於要塞的軍事設施,廣義上也把“石頭城”作為南京的別稱。從東晉建國(317年)到南朝的宋、齊、梁、陳四朝最後滅亡(589年),此地是這五朝的首都,名“建康”。在唐朝與宋朝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它是南唐(937年— 975年)的都城,名“江寧”。明朝初期(1356-1421年) 以南京為都城,名稱分別有"應天府”、“京師”、“南京”等。在1853-1864年,南京(當時屬清朝江寧府)成為太平天國的首都,名“天京”。中華民國政府於1928年定都南京,直到1949年撤離大陸。
宋雨:這也就是為什麽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 孫吳、東晉和南朝四國,外加南唐,明朝早期,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這些朝代或國家存在的時間都比較短,最長的東晉也不過104年,難怪劉禹錫在另一首詩中有“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喟歎。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以南京建都的大多為國家處於分裂時期的小朝廷,而當國家一旦統一時,南京的地位不僅降低,而且有時被當權者有意識地打壓乃至肢解。
唐風:想想這也不難理解。南京位於長江下遊南岸,北有長江天險,周圍有幾座山,防禦條件較好。南京所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一個國都。而且從事實來看自三國以來中國經濟的重心就開始逐漸南移,而作為統一大朝的隋、唐、北宋,其國都政治中心卻依然在北方。因此,如果南方有像南京這樣的前朝都城,在統治者看來就是一個相當大的潛在威脅。一旦南方出現分裂勢力,以南京為都城,割據的危險就相當大。
宋雨:正因為如此,隋朝剛一建立,隋文帝楊堅立刻就下詔:“建康城池宮室並平蕩耕墾。”— 把南京城內皇宮全部毀掉成農田。隋朝在南京設置蔣州。唐朝統治者對南京的態度也類似,即絕不允許南京東山再起,成為政權的隱患,而且進一步把南京地區的郡縣被分割於其他不同州。此時揚州的地位開始上升,為淮南道治所。揚州位於長江以北的平原地帶,在對北方的防禦形勢上弱於南京,不利於割據。到劉禹錫的時代,離隋朝建立剛過200多年,南京城早已風光不再,相當破敗。
唐風:劉禹錫在《金陵五題》的序言中說“餘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嚐有遺恨。”劉禹錫雖然籍貫洛陽,但他們家為躲避安史之亂來到了江南。劉禹錫出生於今天的浙江嘉興(當時屬蘇州),一直到18歲時才離開。所以他是個地道的“江南客”。我猜想他也是有濃重的江南口音,跟那裏的人無異。
宋雨:劉禹錫中年以前的履曆很簡單,他從小天賦過人,18歲就離開第二故鄉嘉興去長安宦遊。劉禹錫在貞元九年(793年)21歲時就登進士第,在唐朝進士中是相當年輕的。那年放進士32人,其中包括柳宗元,兩人成了終身的摯友。劉禹錫的升遷也比較順利,到31歲時已升任監察禦史,是朝中令人側目的青年才俊。
唐風:然而就在第二年,劉禹錫的人生出現大的挫折。劉禹錫入仕後政治熱情很高,參加了順宗準許的由王伾、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然而由於這次革新觸動了宦官和藩鎮集團的利益,結果隻持續了5個月便宣告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其他人悉數被貶。劉禹錫被貶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做司馬。這就是唐朝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宋雨:司馬一職名字聽起來挺雄壯,它是刺史的佐官。但在唐朝這個職位經常被用來安置被貶的朝官,比如白居易就當過4年的江州司馬。這個時期司馬的最大特點是無實權。這些人屬於犯了“錯誤”的京官,在地方上呆著,以觀後效。其實司馬的品級和待遇並不太低,根據州的不同地位有所不同,大多在六品左右,大約相當於今天的“處級”至“副局級”。
唐風:劉禹錫在朗州司馬的位置上一貶就是11年。到元和十年(815年)他終於被招回京,可以一展政治抱負了,可他嘴不閑著,很快作了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諷刺詩。他忘了11年時間還太短了點兒,當年貶謫他的那些勢力還在。既然你不服氣,那就馬上再請你離京 — 這次是出任連州刺史,當時廣東連州屬於荒蠻之地。5年以後他又調任夔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奉節一帶),然後任和州刺史(治所在今安徽和縣)。當他在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卸任和州刺史時,漫長的貶謫和外放的日子終於結束了,這一年劉禹錫已經54歲了。
宋雨:哈哈,“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之所以是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不僅因為他詩寫得好,而且真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也許是因為心態好,他的身體也好,經得起折騰。而且劉禹錫是個少見的詩人哲學家,他看問題、寫東西有相當深度。這一點我們從下麵他的《金陵五題》中應該能清楚地看出來。
唐風:有詩解說這個係列是詩人在罷和州刺史回東都洛陽時,“途經”金陵而作。這個說法顯然是不正確的。和州在長江以北,金陵在江南,和州去洛陽怎麽會途經金陵呢?實際情況是,劉禹錫專門抽出時間到這個衰敗的六朝古都去看了看,以了卻他的一樁心願。根據其生平年表,遊覽完金陵後,他還在揚州見到了白居易,那首有名的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內有“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是這次的作品。然後他還與朋友一同遊了楚州(位於今江蘇淮安市東)。他在路過汴州時他還拜會了令狐楚,並有唱和。
宋雨:即使是一首小詩,如果牽涉到古時的時間與地點,就需要細心一點,靠想當然就可能出錯。前麵說過東吳定都金陵,稱其為“建業”,“石頭城”是那時在長江邊的高地(今清涼山一帶)修建的類似於要塞的軍事設施。後來廣義上也把“石頭城”作為南京的別稱。那麽詩人筆下的《石頭城》究竟是廣義的首都還是狹義的石頭城要塞呢?
唐風:我認為詩人是聚焦於江邊這座要塞的,然而第一句“山圍故國周遭在”卻是對故都的總體描寫。南京周圍有鍾山、牛首山、幕府山等山體,它們不高,且不連續。說它們圍著古都是可以的,但有的賞析文章說金陵是在“群山環抱之中”,那就想當然了。“在”字此處是一個動詞,於是“周遭”應是作為名詞的。然而是周圍的什麽還在呢?我認為應是城牆的遺跡。即使是隋朝有計劃的損毀,因為城牆規模非常龐大,還是可以看到遺跡的。所以我對這句的理解是“山脈圍著古都,四周的城牆遺跡還在。”
宋雨:我認為你這個理解是有道理的。從第二句“潮打空城寂寞回”開始,作者的目光開始著眼於江邊的石頭城要塞。當時整個都城雖然衰敗了,但城裏麵並不是沒有人的。然而石頭城這座範圍不大的要塞則是徹底被荒廢了。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描述潮水拍打著石壁,仿佛得不到一點回應,隻好帶著歎息退去了。當白居易後來讀到這一句後說:“吾知後之詩人,不複措詞矣。”然而這裏我另有一個問題:“潮打”說的是長江的浪潮還是秦淮河的浪潮呢?
唐風:這是個好問題。今天的石頭城在在秦淮河邊,但不挨著長江。秦淮河很窄,水流極緩,幾乎不可能有浪。浪潮從何而來呢?我很納悶,就去查詢複原的古地貌,結果找到了答案 — 一千多年前的長江沿岸在今天的莫愁湖-清涼山一線,比現在的長江往東南移了一、兩公裏。所以,一千多年前劉禹錫的時代,長江的浪是直接拍打石頭城堡的。
宋雨:原來是滄海桑田啊!下麵“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是極有情致和韻味的兩句。“舊時月”讓我想起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兩者將永恒的月色與人類的曆史的變遷相對比。然而不同的是,王昌齡那句“不破樓蘭終不還”把詩的情調轉成了豪邁,而本詩則讓滄桑感延綿不絕,令人久久沉思。
唐風:在一千多年前,石頭城要塞靠近秦淮河入長江處,北麵臨長江,西麵靠秦淮河。顯然其城牆和女牆的遺跡還在。古時的城牆是很寬的,甚至有幾米寬,士兵可以在上麵集結和運動到需要的地點。女牆是城牆外緣的薄牆,大約一人高。它是一種防禦結構,一般隔一小段就有豁口,便於士兵射箭和拋石。
宋雨:“夜深還過女牆來”又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月亮從東邊升起,一開始很低,月光被女牆擋著,照不到城牆上。然而隨著月亮升高,深夜的時候月光就好比翻過牆來了。這種在暗夜的蒼涼之中以月光與廢棄的古城相輝映,將大自然的永恒和人間的滄桑之變相比襯,是非常高妙的寫法。
唐風:好,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二首《烏衣巷》。它的表達方式與《石頭城》不太一樣,從另一個側麵反映“興亡”這一主題。它放眼金陵城的兩個典型地區,以獨特的視角描寫動植物和巷陌。我們先來解釋一下詩中的幾個詞:“烏衣巷” 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烏衣巷由此而得名。在東晉和南朝,很多世家大族都居住於烏衣巷。今天,烏衣巷地處南京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
宋雨:朱雀橋離烏衣巷不遠,在當時是一座木製浮橋,當然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現在朱雀橋的名字被安到了另一個無關的橋身上。有學者經考證認為,曆史上的朱雀橋就建在如今鎮淮橋的位置。鎮淮橋雖然不夠美觀和古色古香,但也是一座石橋,現在有人建議把它稱為朱雀橋。
唐風:詩中的“王謝”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的合稱,晉永嘉之亂後,兩家從北方南遷至金陵,後因王謝兩家在江左五朝人才輩出、聞名朝野,“王謝”便成為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比如王導是東晉開國元勳、書法家。王儉是南朝的一代儒學宗師,而王融、王籍、王褒等是當時知名的詩人。
宋雨:我對王家不解不多,但在大約10歲時就知道謝家,是從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開始的。謝道韞博學聰穎、超逸脫俗,而且有勇氣揮刃殺敵,是千古罕見的女子。我心中第一大才女永遠都是她,盡管後來又了解了李清照和明末的柳如是。謝家男人也不遜色,謝安是東晉的宰相,而謝脁和謝靈運是一直影響到今天的著名詩人。李白對兩位的詩才佩服之極,而且受到他們的影響。
唐風:雖然劉禹錫本人和白居易都認為《石頭城》是5首中寫得最好的,但今天名氣最大的卻是第二首《烏衣巷》。我想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烏衣巷》寫的很美,即使是沒有曆史知識的孩童,也可以在字麵上欣賞它。
宋雨:詩的前麵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是一個工對,盡管七絕不要求對仗。注意“雀”和“夕”二字是入聲字,古音為仄聲,且“斜”字讀xia2(同“俠”)音。朱雀橋於烏衣巷地點相近,據說那時朱雀橋附近的朱雀門建有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為謝安資助修建。朱雀橋與烏衣巷兩個地名既顯示對仗的語言美,又讓人喚起關的曆史的聯想。
唐風:橋旁有花開本是美好的景象,然而開的卻是“野草花”,一下子就給景色增添了荒涼的色彩。設想一下,在當年車水馬龍的朱雀橋畔,野草被人踩踏,是長不繁茂的。 “朱雀橋邊野草花”淒美無語,卻好似當年都城衰落後的喟歎。“烏衣巷口夕陽斜”一句,進一步顯示日薄西山的慘淡景象,暗示那個喧鬧奢華的都城早已隨風而去。
宋雨:七絕的四句,按常理也應大致遵循“起承轉合”的。經過前兩句環境的描寫和氣氛的烘托之後,一般的作者恐怕會去正麵寫興衰了。而劉禹錫卻獨辟蹊徑,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幾百年過去了,一代代的燕子總是在屋前飛來飛去。然而,房屋的主人卻變了,如今的烏衣巷裏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唐風:第二首詩又用“舊時”一詞,劉禹錫怎麽就不換個詞呢?他當然是有意如此的。“舊時燕”與中的“舊時月”一樣,都被賦予了曆史見證者的角色。兩者都不隨人類王朝的變故的而改變。然而房屋的主人,卻以“尋常百姓”取代了士族大家。這座衰敗的城市的不僅人口減少,而且人口構成發生了的改變。有一種“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朝張英詩)之感。
宋雨:“金陵懷古”是唐宋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很多詩人都寫過。劉禹錫的《金陵五題》是其中的優秀篇章。從賞析的這兩首可以看到,作者通過獨特的視角、對比的手法和精妙的遣詞造句,用很短的篇幅就起到了“詠史”的效果。
唐風: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已是中晚唐時期,大唐頹勢畢露。朝廷裏“牛李黨爭”如火如荼,權臣相互傾軋;宦官專權愈演愈烈;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作為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劉禹錫期望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因此,這個係列的主旨,也許不僅是抒發對前朝的感歎,也希望當朝統治者能以史為鑒。可是,大唐王朝在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麽力量能夠阻止它在隨後的幾十年裏,一步步走向滅亡了。
【論壇中與網友交流。點入位於最下。】
《唐宋韻》47.《金陵五題》(選二)劉禹錫 - 唐宋韻 - ♂ (49686 bytes) (589 reads) 11/23/2023 22:12:21 (8)
《唐宋韻》47.《金陵五題》(選二)劉禹錫 - 唐宋韻 - ♂ (49686 bytes) (85 reads) 11/23/2023 23:59:22 (4)
《唐宋韻》47.《金陵五題》(選二)劉禹錫 - 唐宋韻 - ♂ (49686 bytes) (120 reads) 11/23/2023 22:08:44 (6)
蘇子夠開朗,侶魚蝦、友麋鹿。空有‘致君堯舜亦何難’之才,還不是老病終於常州?
牢騷太勝防腸斷的柳亞子君,隻喜歡假大空的故人壓根不想用他,昆明湖、子陵灘都去不了。
如果柳大詩人活到現在,香港也呆不下去了吧?
不那麽有政治意識,開朗一點,愛誰是誰,劉夢得們就沒那麽多牢騷啦。
可惜一代不如一代,留蘇生換清華學生輔導員,再換小學生。。。隻會折騰、蔫拱、喊口號。
烏衣巷換了馬仔們住,文學大腕們又有什麽好去處?劉夢得們隻好流落海外,發發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