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談談京戲

(2007-01-23 14:13:32) 下一個

近日看了一本《吳祖光自述》,吳祖光是個劇作家,也是個京戲迷,看他對京戲的評價:“我深深領略到京劇的表演藝術,覺得無論是唱、念、做、打……,幾乎無一不美。她的寫意方法達到表演藝術的至高境界。我始終認為,全世界隻有中國人能創造出這樣高尚的表演藝術,她是超越群倫的藝術”。太誇張了吧,我們隻能看作是戲迷帶著狂熱迷戀的話語。

說到京劇,倒讓我憶起了兒時的一段往事。小學時,我有個要好的同學叫範亞紅的,父母都是上海京劇團的演員,作為演員家屬,有一天晚上她邀了我一起去看劇團內部的彩排。我們坐在最前麵,絳紅色的幕布打開,鑼鼓齊鳴之下,穿著豔麗服飾的演員,臉上塗著濃濃的油彩熱熱鬧鬧的在舞台上表演著,看得我眼花繚亂。第一幕結束,再開場,出來一個演員在台上伊伊啊啊的唱著,我聽不懂,但仍認真的聽著看著,隨後換個演員又唱,我不免坐不安分地左顧右盼起來。那天演的大概是個文戲吧,很少插渾打鬥,看著看著,竟有點瞌睡起來。範亞紅也不想看了,於是我們就到劇場外的那片空地上玩了好久。這就是我第一次看戲的所有回憶了。

京戲也好,其它地方劇種也好,都已到了嚴重萎縮的地步。現代青年,歌迷影迷多多,要找個戲迷,難。我覺得這是特定的時代環境造成的。現代人,音響、Mp3、家庭影院、電視、電腦,電子設備全方位的圍繞著,各種節目全時候的可以收聽收看。而我們兒時,看幾場電影算是不錯的了吧,我們年輕時,曾一度八個樣板戲占領舞台好多年。不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嗎,我們那時是“常聽樣板八個戲,不是演員也會唱”了。想吳祖光他們童時,連電影都沒有,連收音機都沒有,那他們迷什麽去?有錢有閑的,很多人不就泡到戲園子裏頭去了嗎?

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保留各地方劇種,扶持一下,猶如是在一個大花園子裏更多些植物品種,有何不可?無可非議,理當如此。但口口聲聲地叫嚷著要振興京劇(或其它的什麽地方劇種),還有這可能嗎?這又不是行政幹預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花大力氣去做,那就猶如是瞎子點燈白費蠟——無用。

2005.08.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