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策十一:南方的躍升和中國的崛起
(2007-01-21 12:55:16)
下一個
中國崛起策十一:南方的躍升和中國的崛起©Liu Tao, November 6, 2006 @ 9:45 am · Filed under News & Politics
當前有兩個事件顯示全球化已經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第一是西方媒體掀起了新一輪對中國威脅論的報道,不同以往的是這次中國威脅論的主要論調集中於中國經濟崛起對西方優勢地位形成的全麵挑戰和中國經濟崛起帶來的關於世界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討論,中國一詞以前所未有的頻度出現在西方著名媒體的報道上。2006年9月11日德國著名刊物“明鏡周刊”以中國為封麵主題報道中國,封麵上描繪的是無數森嚴的秦始皇兵馬俑,手持電視、冰箱、手提電腦、手機、轎車、高速列車等物品,並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來自遠東的進攻”。眾多的兵馬俑象征著中國龐大的人口,手持不同產品象征著中國從簡單加工業向現代化工業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轉型,圖文配合在一製造了中國經濟威脅論和中國經濟進攻西方的視覺效果,而長達十幾頁的正文則不停渲染中國經濟威脅西方的論點,文章最後開出的方案是歐洲應當同美國緊密聯合,全麵圍堵中國經濟崛起帶來的世界結構性變遷和西方文明優勢地位的坍塌。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並不能完全代表德國社會,特別是經濟界和企業界的主流觀點,但中國崛起進入新階段即產業升級和邁向獨立自主、科技創新型國家,進而能與西方發達工業國家一爭長短,對此西方社會普遍感到一定的擔心和恐懼,對於這一點,生活在西方國家的中國人普遍能夠感受到。第二件大事是中國在近兩周以來的外交盛宴顯示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先是國內俄羅斯年的逐步謝幕,再是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接著是東盟和中國10+1的南寧峰會,最後是中國外交的重頭戲 — 中國非洲峰會。中非峰會將幾乎整個非洲大陸搬到了北京,非洲48個國家的元首和部長來北京參加峰會,中國外交戰線出現盛況空前的大好局麵。在這兩件大事中蘊藏著重要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次序的信息,值得我們加倍留心關注。這兩件事情反映了中國崛起和世界局勢俱都進入新階段的重要變遷,具體說來,中國崛起在以下三方麵改寫了二戰以來的國際結構和次序:
1.二戰以後世界差序結構和世界經濟不平等的問題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南北東西”問題。“南方”和“東方”並不完全等同地理上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經濟上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亞洲除了日本和後來的四小龍,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北方”和“西方”指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西歐和日本)。北方國家,也就是工業化國家隻占世界人口很小一部份,卻在經濟產出和國際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的壟斷地位。西方在六十年代產生了著名的左派理論 - 依附理論,此理論認為世界各國按照經濟、貿易和科技水平可以分為中心、邊緣地區,後來華倫斯坦(Wallerstein)還據此發展出世界體係理論,增加了一個半邊緣地區,其觀點簡述如下:中心地區即發達國家,通過有利的經濟和貿易地位,向邊緣地區也就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出口工業成品,而邊緣地區被跨國企業完全控製並有意識引導向單一的經濟產品,因此邊緣國家隻能向西方出口原材料、能源和單一的經濟作物。邊緣國家雖然通過了民族革命贏得了獨立,但在經濟上卻完全處於依附地位,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殘酷剝削而無法發展自己的民族產業。舊的殖民主義走了,但新的經濟殖民主義來了,發展中國家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秩序下難有出路。雖然西方左派的理論有一定的偏頗,但是在看待國際經濟貿易不平等問題上還是具有相當洞察力的。
中國的經濟崛起對依附理論和世界體係理論中“邊緣和中心”的觀點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一方麵中國按照人均收入來看依然是個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依然認同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按照經典理論來看依然是邊緣國家。另外一方麵,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對世界能源市場及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力,早已讓中國成為毫無爭議的中心國家。中國的影響力不僅讓一般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甚至也大大超過了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更讓許多世界級經濟學家難以解釋的尷尬現象是,如果按照中心國家出口工業成品,而邊緣國家出口原材料和能源的經典國家分工理論來劃分,那在中國和許多工業化國家(比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半工業化國家俄羅斯)的經濟關係中,中國倒更象是中心國家,這些發達國家卻更像是邊緣國家,因為後者向前者出口較多的是能源和原材料(銅、鐵礦石、鈾、石油、天然氣等),而前者向後者出口的則是工業成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經濟殖民這些國家,這隻是反映了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即中國的崛起使諸如“南北東西”,“中心”、“邊緣”和“半邊緣”等許多世界劃分方式再也不能適合時代的需求了,國際經濟學界和社會學界研究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結構需要理論創新,來解釋世界的新變局。中國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南方”或“東方”國家,當然按照人均生活水平來說中國依然算是南方國家,但按照中國的整體實力和舉足輕重的世界經濟影響力來說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準北方國家。短短20年來中國從一個“邊緣”國家、“南方國家”和“東方國家”衝刺成為一個準中心國家、準北方國家和準西方國家,是世界經濟史的奇跡,也為二戰以來的國際政治經濟結構帶來重大的變化和衝擊,世界經濟和政治力量重新洗牌,國際權利被轉移,世界政治經濟版圖將被重新劃分。考慮到中國的幅員和綜合國力,中國改變世界格局的進程可以說是才剛剛起步。
2.中國崛起對發達國家內部的格局和各種機製也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二戰初期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1970年代以後世界資本主義有了三架馬車,即美國-日本-德國。隨著1990年日本經濟進入長時間衰退,德國經濟2000年進入衰退期,中國逐步取代了日本和德國在拉動世界經濟方麵的作用,世界經濟轉由美中兩大火車頭拉動。中國經濟的世界性意義也在改變國際權利結構,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都隨著中國的崛起正在進行著內部的權力調整,中國或早或遲都將贏得在國際機構中更多和更大的權利份額,相應也將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西方八大國家峰會(G8)因為沒有中國參與將無力解決全球經濟、政治、貿易、能源、環境等一係列全球性議題,英國經濟刊物“經濟學人”多次指出,應當組成由美國、中國、歐盟和日本的G4, 以取代名不副實的G8,防止工業國家峰會因為沒有中國的參與而被邊緣化。中國雖然仍為一個人均收入意義上的發展中國家,但已是實質意義上的北方國家,它正式加入G9應該隻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G8應對全球權利格局的變化已經在展開調整,包括邀請主要發展中大國領袖和財政部長參加峰會。
3.今年9月德國“經濟周刊”罕見地以非洲大陸地圖為封麵刊登了關於非洲大陸發展的主題報道。非洲,一個飽受貧窮、戰亂和饑荒折磨的大洲,一個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被邊陲化的區域,一片幾乎被人遺忘的廣袤土地,在新世紀之初終於贏來了曙光。不同以往的是,這次拉動非洲經濟增長的正是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到,整個非洲大陸,從北到南,到處可見中國的工程隊、投資者、企業家和醫療隊。中國強大的需求,讓非洲能源市場出現了出口的強勁勢頭,出口的高速增長也帶來非洲許多國家內部產業鏈條的發展、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普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洲整個大陸在2005年出現了破天荒的高達5,5%的經濟增長率。一個曆史性的變化是,西方國家過去從來都是僅僅把非洲當作簡單的原料基地,隻是給予一些非洲國家一些放債性借貸,而從未認真進行生產性投資。是中國人第一次帶來了大量的生產性投資,在非洲大陸的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生產投資超過了借貸資本。中非之間的貿易也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和非洲大陸經濟發展出現了井噴現象,中非的貿易額在1950年代僅為1000萬美元,1995年則達到30億美元,預期今年年底將達到500億美元,中非的貿易額在10年內翻了16倍以上。非洲的民族主義者也把中國對非洲的生產性投資看作是非洲覺醒和振興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希望通過中國的投資使非洲徹底擺脫貧困和落後。中國正在取代傳統的歐洲大國如英國和法國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對非洲大陸最具有影響力的國家。
中國帶動南方國家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非洲,中國和東盟關係的深化和貿易量的激增正在迅速推進雙方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和拉丁美洲的關係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麵,整個拉丁美洲的經濟由於中國強大的內需市場的帶動而快速遞增。曆史上與中國相隔遙遠、讓我們較感陌生的拉丁美洲國家在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新曆史背景下與我們迅速接近、靠攏。
以上由於中國崛起帶動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根本性的變遷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南方國家在經曆了華盛頓共識和美國新自由主義試驗的失敗、經濟長時間陷入衰退和停滯後,終於重整旗鼓,經濟出現了曆史性的增長,而這次帶動南方地區增長的是中國。擺在中國麵前的正是絕佳的曆史機會,這樣的曆史機會也是中國經濟崛起、非洲拉美經曆經濟失敗和社會動蕩、歐洲和美國長時間忽視這些地區各種因素所造成的。由於美國片麵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利用自由貿易的幌子打開和壟斷南方國家的國內市場,摧毀南方國家建立獨立民族工業的努力,對南方國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南方國家產業單一,國家基礎工業遲遲發展不起來,國內市場發育遲緩;歐美國家還以金融開放為由,誘使南方國家采用浮動匯率和實現銀行金融產業全麵開放,利用國際金融資本的投機大量掠奪南方國家的財產為己所有,使許多一度很有希望的南方國家如阿根廷、智利和菲律賓等在遭受金融危機打擊後一蹶不振,成為標準的失敗國家。而更多的南方國家則由於市場狹小、國力貧弱,隻能完全依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美歐所主導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國民經濟完全處於任人宰割的境地。正是由於美國強行推行的掠奪性新自由主義政策讓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國際形象陷於低穀,在拉丁美洲大陸,反美思想在各個階層蔓延開來,甚至產生一些反美的極端思想。在這樣的國際新環境中,中國20多年來奇跡般的發展讓南方國家看到了另外一種模式的成功和可以學習的榜樣。
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力量集中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非洲和南美在地理上天然處於世界邊緣,也是國際政治和經濟的邊緣區域。在世界地圖上非洲和南美宛如世界的兩側翼,而如今中國帶動了這兩翼的發展和東南亞經濟的複蘇,再加上以印度為首的南亞次大陸的迅速崛起,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世界的新趨勢:那就是南方的躍升(the Rise of South),即南方國家集團正在經曆集體力量的上升,而中國正是領銜南方國家集體崛起的主角。如果說世界是一個大舞台,世界各國都是演員的話,那中國不僅是北方國家的核心演員,更是南方國家的中心演員。把中國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放在南方躍升的國際政治經濟的大環境中,我們就會有更宏大和寬闊的視野。中國的崛起帶動了南方的躍升,南方的躍升也必將在更高的水平上促進中國的持續發展。在這裏我們真應當借鑒和研究美國人在二戰後的作法,美國在二戰後對西歐和日本的經濟援助和模式輸出奠定了美國全球超級大國的地位和美元國際霸權體係。美國自由主義模式在全球大多數地區失敗了,卻在西德、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取得了局部成功。美國人真是善於化腐朽為神奇,讓自由市場恰恰在緊鄰共產蘇聯和紅色中國的區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繁榮,從而間接導致了蘇聯和東歐集團的解體、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並讓市場經濟的模式在全球取得主導地位,所有這一切又有助於鞏固美國在全球領袖地位。今天中國麵臨的曆史機遇是:中國取得了拉動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經濟實力,中國崛起和南方躍升將成為把中國送上世界強國和未來超級大國的重要環節,有了南方的整體崛起,中國的聲音將不再是國際社會中單一的聲音,而將成為國際社會的最強音。有了具備實力的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和南亞的力量,中國將具有建立在中國主導下國際政治經濟新次序的實力。
拉美、非洲和東南亞在多方麵對於中國邁向世界強國之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是中國經濟爆發性的增長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而拉美、非洲和東南亞將成為中國的原料基地,為繁榮的中國經濟輸送源源不斷的能源。而對於這些地區而言,中國是一個穩定、有很強支付能力的買家。在國際能源市場中,不僅賣家市場很重要,買家市場也很重要,一個富裕、穩定、具有良好信譽的買家市場對於能源輸出國而言舉足輕重,從這點上來說中國和南方國家是各取所需、互利共贏的。
其二: 如果僅僅將中國和南方國家的關係定位為能源輸出國和輸入國的關係是非常簡單片麵的,中國應當樹立非洲大市場和拉美大市場的意識。在全球市場時代,國與國早就脫離了古典時期的零和關係,而成為互利共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損害別國最終會損及自己的國家利益,幫助別人發展也是為自己國家產品打開新市場。總之,在全球化時代,雙贏和多贏不僅成為可能,而且幾乎成為必然。在歐美國家不斷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采取配額限製時,在歐美麵臨中國經濟崛起不斷單方修改國際貿易規則時,促進、培育和開發非洲大市場和拉美大市場將為中國的產品提供重要的銷售基地。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產業更新和升級的新時期,中國某些處於產業鏈條低端的產品必將轉移到比中國更為便宜的國家,這將有助於中國的某些低端產業重新獲得發展的春天,也將有力地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筆者計算過,東盟10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5400億美元,非洲大陸55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6000億美元,而拉美大陸13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7500億美元 (均為2003年數據),中國根據2005年GDP統計修正後國民生產總值約為22000億美元,東盟、非洲大陸和拉美的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相當於中國的25%、27%和80%。如果東南亞能保持當前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非洲大陸能近一步脫離戰亂和饑荒,邁上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和非洲統一之路,拉美經濟也能保持經濟持續複蘇的話,三大區域在未來10到15年內經濟翻一翻的可能性是很高的,這樣東盟、非洲和拉美將成為全球重要的新市場。特別是非洲大陸,雖然今天依然貧困落後,但它擁有9億人口,在邁向穩定發展的過程中非洲人民對日用消費品的需求量將不斷上升,因此非洲市場發展潛能巨大,這個道理很簡單,即人口越多的區域,人口結構越年輕的地方,越是貧窮落後的國家,經濟潛力就越是巨大。今天非洲大陸按人口結構來說是最年輕、人口增長最快的大陸,也是經濟最落後的大陸,但正因為如此,非洲大陸才是最具有希望、最有潛力的大陸。中國把握住這些全球大趨勢,並前瞻性地引領這些大陸邁向民族複興之路,就是在為中國的世界強國工程打下最堅固的地基。
三是在歐美主導的世界體係下,由於中國和歐美在政治體製和人權問題上仍存在許多差異,也由於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本身的巨大差異,使得中國無論怎樣設法融入國際體係,都會被西方國家看成是“異類”。有學者認為,隻要中國進行了政治體製改革和加強人權法製建設,西方國家就會完全接納中國。這種看法隻說對了一半,中國政治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推進當然有助於拉近中國和西方的距離,但是西方文明已長時間在世界占據絕對優勢地位,西方中心主義觀念和歐美中心主義觀念在西方人心中根深蒂固,西方人中最普遍、最強烈的一個觀點就是:西方文明就是普世文明,其他國家隻有全盤接受西方所有價值觀念才能拿到進入現代國際社會的入場券。西方國家現在雖然流行中國熱和中國文化熱,但那隻是中國經濟崛起和文化魅力相互交織作用的結果,在許多西方人對中國感興趣甚至是迷戀中國的同時,他們那種對中國的偏見和無知依然十分強烈,一旦中國在某些領域裏有趕超西方的勢頭,中國威脅論、中國恐懼論就會如同歐洲曆史上對黃禍的恐懼一樣被大眾媒體和輿論重新喚起。這在曆史上已有先例,1980年代西方麵臨與其政治製度相同的日本迅速崛起時,西方媒體在羨慕、驚歎的同時,也充斥著對日本的批評、厭惡、鄙視、恐懼和偏見,日本更多被描繪成一頭沒有道德的經濟怪獸,日本人雖然很成功,但在西方人眼裏他們始終是怪怪的,他們都是工作狂、不懂得休息和度假,他們對上司無條件服從,他們的企業漠視工人的人權,他們社會的自殺率很高,他們的住所狹窄活像兔子籠,他們的性文化畸形等等。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崛起隻有在南方的躍升中才能真正寫出國際政治經濟的全新篇章,才能真正終結狹隘的西方中心主義論點和西方文明優越論,才能真正奠定中國的國際地位。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和南方國家所作的不應當是顛覆現有國際文明次序,而是要在繼承現有國際文明和西方文明中進步方麵的基礎上(比如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製國家和尊重民權),綜合中國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因素(比如我國提出的和而不同、和諧世界,不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於別國,對別國文化的尊重和平等態度),引導國際文明向更為包容、和諧、寬容和多元的方向發展。
筆者的一些具體提議和思考如下: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南方的躍升(the Rise of South)和中國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之間的關係納入專項課題研究。南方躍升和中國崛起的交相輝映將一直持續到本世紀末都不會停止,對於這樣事關國家利益的重要課題值得我們早作立項研究,以預測未來的發展,作長遠的戰略規劃,最大限度的維護中國國家利益。
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說法(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應當考慮在重要國際場合提出南方躍升(The Rise of South)的說法。單單提中國崛起容易讓人感到中國人的文明中心主義觀點和中國民族主義,如果能以宏大的視野提出亞洲崛起和南方崛起的說法,必將在國際上產生巨大反響,進而增進中國道德的感召力和文明領袖的親和力。
加強對南方不同區域如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研究。中國國家利益的全球化讓遙遠的非洲和拉美成為我們經濟和國家利益意義上的“近鄰”,我們應當加強對這些區域曆史、社會、文化、法律、種族、宗教等全方位研究。考慮到我國的非洲研究和拉丁美洲研究相對來說比較滯後,國家可以在未來10年加大投入以培養一批非洲專家和拉美專家。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民族、文化和語言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我們可以分門別類,培養研究北非馬格裏布國家、西非豪薩語國家、東非斯瓦希裏語國家和南非國家等的專家。
對於當前某些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出現的一些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國家應當嚴格審核到非洲和其他南方國家去投資的中資企業,對信譽良好、業績良好、管理良好的企業投資多加鼓勵,對問題企業和缺乏信譽的企業應當嚴格控製。我們應當珍視“Made in China”產品的國際聲譽,防止假冒偽劣產品和以次充好的產品流入非洲國家從而敗壞包括許多業績良好的中資企業在內的聲譽。這也涉及到中國國家整體形象和中國軟實力,我們應當從戰略高度嚴肅看待這些問題。
我國政府應當敦促前往南方國家投資的中資企業遵守當地的法律和世界公認的國際勞工法律,譬如嚴格禁止雇傭童工,工人的工作時間不得任意延長,工人有休息權等。同時投資的中資企業應當至少遵守最低的環境保護標準。對於嚴重違反國際勞工法和環保法的企業,我國政府應當有一定的懲罰措施。
對去非洲國家和其他南方國家的中國企業家和中國遊客進行了解這些國家文化、風俗和法律的培訓課程。中國人大量到西方國家旅遊、留學和經商,對西方社會的禮儀和國際慣例也越來越了解。但是對落後於我們的許多國家,我們往往缺乏打交道的經驗,常常是中方人員懷著理想主義熱情來到非洲大陸,但看到當地的落後,由於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導致部分人對所在國不滿,進而表現出自大和對所在國的歧視,傷害到所在國民眾對中國人的集體觀感。中國國民在外一言一行總會被外國人解釋為中國人的總體行為特征,因此我們在國外都當謹言慎行。
應當重視國際社會對中國在非洲和其他南方國家表現的評價。西方媒體當然總是充滿偏見和有意識的誤導,但一些信息還是值得我們重視,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反省我們在非洲和其他南方國家的作為, 改進我們的一些作法,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和道德感召力。比如西方國家在援助非洲時總是將民主和人權聯係在一起,中國走的是不幹涉所在國內政的作法,因此西方媒體經常批評我們隻顧作生意和買能源,不顧所在國的民主、人權狀況和腐敗問題。我方反駁的論點為必須先發展經濟、促進民生,才能逐步實現法製國家的建立和民主化,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何談民主和人權。我認為,中國的模式的確是一種全新的模式,也就是經濟優先,發展第一的政策,在人民先解決了基本溫飽問題後逐步到達向好的製度過渡,不強行將民主、人權和經濟援助進行捆綁式銷售。我們完全可以綜合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一些優點,既不強行幹涉別國內政,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別國進行指手畫腳,也不是完全不管人權和人道主義危機的問題,而是在堅持中國模式也就是“發展是非洲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的同時,對一些國際上普遍有爭議和非議的地區或產生人道主義危機問題的地區,中國應當與國際主流觀點站在一邊,表現出道德關懷以及中國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傳統,要求有嚴重人道主義危機地區的政府尊重普世人權,這也是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中國模式加上西方模式,我們是可以走出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新中間道路的。
對於部分西方國家和媒體的惡意詆毀,比如聲稱中國在搞新殖民主義等荒謬理論,展開有理、有力、有節的駁斥,並展開國際文宣以闡述我方觀點,駁斥這些謬論,特別是要得到南方國家的道義支持,讓他們的民眾以自己的感同身受證明中國和南方國家之間絕非殖民者與被剝削者的關係,而是一種全新的互贏互利的關係。這一點,當前中國做得已經非常好了,就不再詳述。
除了經濟和貿易聯係外,中國應加大對南方國家的文化投資,鼓勵更多的當地居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鼓勵並援助更多的南方國家學生來華留學,加強雙方的文化交流。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文化在世界受歡迎和認同的程度。中國文化雖然現在很流行,但其影響力與西方主流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還無法相提並論。在一個西方國家占據世界絕對主導地位的國際體係裏,中國文化是很難超越美國文化影響力的。但是在南方躍升的新次序、新局麵中,中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把文化當作重要產業來推廣,我們就也有可能在未來把中國文化變成世界文化。時不我待,借著南方崛起的東風,推廣中國的軟實力,就在今天。
以上文章完成於德國比勒費爾德2006年11月5日
備注:作者劉濤 德國Bielefeld大學世界社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作者已經發表了中國崛起策11篇文章,還將發表此係列9篇文章。已經完成的中國崛起策係列文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