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崛起策十:從德國的曆史經驗教訓看中國的未來

(2007-01-21 12:55:10) 下一個
中國崛起策十:從德國的曆史經驗教訓看中國的未來©Liu Tao, September 15, 2006 @ 9:42 pm · Filed under News & Politics

I. 德國近現代曆史中的智慧
讀到德國近代曆史的時候,感覺到德國的曆史對於今天的中國有特別的借鑒意義。德國在其鐵血宰相俾斯麥執政期間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之後經曆了幾起幾落,也經曆了國家崛起、被瓜分、再崛起、再沉淪和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今天的德意誌民族在經曆了百年的崛起和毀滅的大循環後,變得更有智慧了,更加能參透國家民族在理性道路上謀求國家最大利益的哲學了。

德國在1871年的統一本身就是一個外交和國家戰略的雙重奇跡,值得我們今天認認真真去研究和探討。當時德國領土上雖然生活著古老的日爾曼民族,但卻遠遠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因為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家散布在德意誌的疆界內,沒有一個統一國家的概念,德國人的船隻航行在公海上沒有自己的國旗,也沒有一個政府可以有效地保護他們。德意誌領土也常常是歐洲列強的遊戲場,法國、丹麥和西班牙可以隨意地在德國領土上發動戰爭,四分五裂的德國成為歐洲主要大國角逐的棋盤。當時有兩個德意誌民族國家,一個是奧匈帝國,一個是普魯士,有實力統一德國。

我們學習世界曆史的時候對俾斯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被稱為鐵血宰相,俾斯麥用戰爭和武力統一德國的曆史在中國大家也是耳熟能詳。鮮為人知的是,俾斯麥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和謀略家,其手段之高明、眼界之開闊和思想之深遠,可以說是德國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普魯士統一德國是通過三場戰爭來完成的,剝離掉戰爭及其瑣碎複雜的細節後,我們可以立即發現這三場戰爭有一些不同尋常的特點,特別值得今天的我們去解讀。這三場戰爭中普魯士的對手分別是丹麥、奧匈帝國和法國,這三個國家是當時歐洲大陸上的強國,也是德國邁向統一路上的三頭攔路虎。在每一場戰爭中,普魯士的對手或潛在的敵人都分別為中立國甚至是普魯士的同盟國。在一場戰爭結束後的下場戰爭中與普魯士曾經交戰的敵國卻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普魯士的鐵杆同盟國。不僅如此,當時歐洲其他列強如英國和俄國都沒有強力幹涉普魯士的統一過程,這就更加令人驚奇了。我們知道,歐洲國家在民族國家競爭的曆史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是非常錯綜複雜和微妙的。盡管當時帝國列強在全世界爭奪殖民地打得熱火朝天,許多國家已經積怨很深,都巴望削弱對方,但是各國在阻撓德國統一的問題上意見倒是一致的。畢竟主要大國都不願意看到在中部歐洲崛起一個新興的大國和強國,有誰願意看到憑空誕生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呢?所以為什麽當時各國沒有幹涉德國統一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裏我們再次可以看到有遠見的政治家對世界曆史的影響力。俾斯麥在一旦確定了普魯士的國家總目標是肩負起把德意誌民族統一成一個國家的曆史使命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俾斯麥善用謀略,有狐狸一般的狡猾;他機敏巧妙運用一切外交手段,體現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他善於審時度勢,能準確把握稍縱即逝的戰略機會,卻從來不貪功冒進,深刻參透了過猶不及的道理。俾斯麥在每場戰爭前都作了紮實細致的外交工作,甚至不惜犧牲部分利益來穩住有可能讓德國統一進程逆轉的歐洲主要大國英國、俄國和法國,甚至不惜放下身段表現出媚英和媚俄的舉動,對英國降低了關稅,對俄國鎮壓波蘭革命沒有加以幹涉,同俄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對於法國昏聵的拿破侖三世,俾斯麥則看透了他好大喜功、優柔寡斷和鼠目寸光的特點,向他承諾普魯士不幹涉法國兼並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西部的魯爾區等。俾斯麥所作的一切都是要在每場戰爭中最大限度地爭取其他大國的中立立場和不幹涉,最大限度的孤立敵國,讓敵國在歐洲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場德國對奧匈帝國的戰爭中,普魯士向當時的國際社會宣揚的信息是普魯士隻想捍衛自己的疆界、無意攻進奧匈帝國境內,更沒有展示出要統一德國全境的企圖,普魯士的煙幕彈讓毫無防備的拿破侖三世深信這是一場慘烈的持久戰,他甚至把寶押到奧匈帝國身上,認為奧匈帝國能贏,因此法國就樂得看逍遙了,傻嗬嗬地觀看兩虎相鬥。當普魯士做好一切環節的準備後,戰爭一打開普軍就勢如破竹,迅速攻進奧境內,接連取得軍事大捷。就在普魯士的軍隊離維也納僅有6公裏的時候,俾斯麥卻表現出一個軍事家的宏偉視野和高度的戰略節製,當時普魯士的將軍和國王威廉都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摩拳擦掌地準備下令普軍一舉蕩平維也納,並乘勝追擊力求滅亡整個奧匈帝國的時候,俾斯麥卻力排眾議要求和奧匈帝國簽訂和約,要求奧方放棄北德的荷爾斯泰因和放棄幹涉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進程,在這些要求得到滿足後普軍撤出了奧匈帝國。俾斯麥的自我節製的舉動具有深遠的戰略含義:俾斯麥深知普軍戰線拉得太長,軍心因為過於興奮而鬆懈,大勝的背後蘊藏著大敗的可能;俾斯麥也非常清楚奧匈帝國是個大國,普軍滅掉這個曆史悠久的大帝國短期內條件不成熟,反而會貪心不足蛇吞象,普軍占這麽大的地盤不僅不能消化,反而可能會“撐死”;普軍繼續進攻奧匈帝國必然會賦予其他歐洲大國以普魯士好戰和侵略成性的印象,短期內獲得這麽大的地盤讓歐洲列強極為恐慌,歐洲列強定會聯合起來幹預普魯士的進攻,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奧匈帝國的地盤拿不到,連剛剛取得的成果和土地都可能付之東流,德國統一大業徹底泡湯;俾斯麥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和普魯士的曆史使命,因而懂得見好就收,他知道奧匈帝國無統一德意誌民族的意願,也清楚德國統一大業上一山不容二虎,因此果斷幹脆地將奧地利排除在德國統一進程之外;俾斯麥的戰略節製帶來巨大的“後發收益”,奧匈帝國在普法戰爭-這場德國統一最關鍵的戰爭上站在了普魯士的一邊,而不是與法國夾擊普魯士,這是普魯士能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俾斯麥昨日作的一件“好事”轉變成奧地利善意的回報,得到了最大的戰略收獲。

在第三場普法戰爭中俾斯麥再次表現了卓越的外交能力,他穩住了俄國,並通過大量的外交工作讓英國確信是拿破侖三世在挑戰英國在歐洲的國家利益,拿破侖三世對英國人表現出的輕蔑態度讓英國最終決心保持中立。最後普魯士在色當取得大捷,俘虜了十萬法兵和剛愎自用的拿破侖三世。1871年威廉在凡爾賽宣布成立德意誌君主國,分裂了1000多年的德國奇跡般地統一了,這是當時所有歐洲國家都無法預見到的重要曆史事件。然而,這時候被民族主義衝昏頭腦的德國陸軍已經無法節製了,德國要求法國賠款50億法郎,陸軍將軍不顧俾斯麥的堅決反對割占了法國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為德國製造了一個永遠的敵人-法國。在德國舉國狂歡慶祝、民族主義如脫韁野馬不可控製的時候隻有俾斯麥保持清醒的頭腦,他甚至憂心忡忡地告誡國人:德國危險了!他認為,德國地處歐洲大陸中部的心髒地區,其地緣形式暗藏著極大的危機,因為其東部麵臨強俄,南部是奧匈帝國,西部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法國,隔海相望就是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敵國。法國隻有東部邊界可能遭到攻擊,而俄國隻有西部邊界可能遭到攻擊,而德國卻可能三條戰線遭到攻擊。法國是遲早要複仇的,如果德國處理不善,就可能麵臨同時三麵作戰的危險和被合圍的境地,德意誌民族就會麵臨亡國的可怕局麵。俾斯麥認為,德國應當善於守成,好好消化統一進程中取得的大片國土,迅速發展德國的工業化和技術水平,德國如果走向全麵擴張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的話,那必然會把德意誌民族置於可怕的險境而無法挽回,那將把所有的功績和成就化為灰燼。

然而,勝利者的自大和自得決定了他們是難以聽進任何逆耳忠言的,俾斯麥晚年鬱鬱不得誌,和德皇意見不合,最後黯然離開政壇,而曆史真的就像俾斯麥所預言的那樣發展下去了。俾斯麥的地區守成政策迅速地被全球爭霸的政策所代替,俾斯麥圓滑和高明的外交被粗暴和野蠻的外交所代替,俾斯麥的戰略節製和和平發展的國策被野心勃勃的軍事擴張政策所取代。德國崛起了,也要求在全世界有陽光的地盤下爭取屬於自己的地盤了,德意誌變得越來越有擴張性了,開始覺得上天不公、給德意誌的生存空間太少了。當德國咄咄逼人地與俄國競逐巴爾幹的時候,當德國在巴格達逼退了英國的勢力的時候,當德國在北非摩洛哥威脅法國的時候,俾斯麥所有的外交成果都被逐一斷喪。驕傲自大的德國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四麵樹敵,地緣包圍的陰影在一步一步靠近:英國先是和世仇法國簽訂和約,因為英國覺得英德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接著英國又和俄國簽訂和約,再加上法俄和約,俾斯麥的預言完全被言中了。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被三麵夾擊(東俄,西英法美,南意大利),德國戰敗被列強肢解。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利用泛德意誌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全麵走向軍國主義道路,最後又兩麵被夾擊(東蘇俄,西英法美),曆史在以驚人的相似重複著。隻是二戰失敗後德國更慘,國土被美英法蘇軍事戰領,國土被人為地分裂成兩個國家,國權也慘遭剝奪。軍事擴張的德國完全放棄了外交和國家戰略的製定,盲目迷信武力和暴力,最終嚐到苦果。

筆者在德國留學其間,認識了一位德國老先生,他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時候,他總會講述很多過去的故事。有一次,他給筆者看了四幅德國不同時期的地圖,第一幅是一張特別陳舊、發黃的德國地圖,時間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麥才統一德國時候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體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納粹德國時期繪製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域象吹了氣的氣球一樣,大大膨脹起來,1940年的納粹已經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德國”版圖大得驚人。如果地圖再晚繪製一年,“德國”地圖大概要延伸到蘇聯莫斯科了(1941年納粹製定巴巴羅沙計劃進攻蘇聯)。第三幅是1945年德國的地圖,德國戰敗,版圖大大縮小,納粹的軍事占領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來,當時德國的版圖變成德國曆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圖就更小了,德國在俾斯麥以後擴張了那麽久終於一無所獲,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四幅是德國1990年重新統一後的地圖,德國戰後走和平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羨慕的經濟奇跡,最後東德主動要求和聯邦德國合並。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輪回,德國的疆界又幾乎恢複如初。老人笑著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可以從普魯士以來的德國曆史學到很多東西”。

是啊,老人的話總是充滿智慧:德國全力去爭的時候,最後卻什麽也沒爭到;德國不去(靠軍事暴力)爭的時候,國家版圖卻得以複原。這樣看來,爭卻是沒爭,沒爭卻是在爭,這難道不是德國的教訓和德國的智慧嗎?這難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國崛起時代的國人深思嗎?

II. 中國的俾斯麥
縱觀俾斯麥的一生,我們發現了他身上充滿矛盾之處。他出生於保守家庭,政治思想上反對社會主義,卻進行了大量的社會改良運動,並推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定社會保險製度;他自己宣稱是君主製的信徒,卻又毫不留情推翻了實施君主製度的德國諸侯;他處處顯示了德意誌至上情結,卻又小心謹慎,為歐洲許多國家的和平斡旋。在那麽多的矛盾背後,俾斯麥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實用主義者,他對內發展德國的經濟,進行社會改良,以平息尖銳的階級矛盾,為德國創造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他對外卻收斂鋒芒,大玩平衡外交術,以歐洲和平者自居;他念念不忘的是防止法國來複仇,因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和俄國、意大利和英國的關係,其根本目的也是為德國建立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讓德國能夠搭上當時歐洲工業化的快車。

對比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我們立即就能發現中國的改革之父鄧小平和俾斯麥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鄧公受命於危難之中,卻能高瞻遠矚,力挽狂瀾,促進了中國的複興和崛起。他是共產主義者,卻很早就發現了計劃經濟的問題,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他勇於拋棄意識形態,把中國帶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之路;他善於把握世界總體趨勢,看到了高科技是如何深刻地改變世界發展的軌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外交上和國家戰略上鄧公的國家實用主義路線一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國國家戰略的總方向,鄧後的中國領導人依然蕭規曹隨,緊遵鄧公為我們留下的28字外交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我想,中國古老的智慧和策略最完美地體現在這28個字內,鄧的善於守拙和俾斯麥的善於守成是多麽驚人地相似;鄧韜光養晦的策略同俾斯麥的戰略節製是多麽的接近;鄧的“決不當頭”和俾斯麥的不爭霸世界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鄧留給我們的指導方針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應當牢記:無論外邊世界怎麽打得天翻地覆,我們中國要老老實實,關起門來,一心一意謀取建設發展。鄧和俾斯麥都是實用主義的愛國主義者,都深刻參透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要謙卑,絕不可因為國力的上升而揚揚自得,到處用武力去張顯自己的實力。一個國家決不可以透支自己的國力和濫用國力,到處進行擴張,而是要善於保存、維護和發展自己的國力,以一步一步壯大自己。一個新興強國崛起的時候,要從地區守成的道路逐步走向世界強國的道路,而絕不能走全球爭霸、四處出擊的道路,更不能主動向世界霸主發起挑戰。直到今天,韜光養晦和善於守拙依然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它有助於我們繞開許多彎路,讓中國崛起的曆史進程能夠順利完成。

話又說回來,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國力之強大,如果中國要吸引世界觀眾的注意,不會太難。看看伊朗的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吧,他們總是能夠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和引起世界各國媒體的報道。如果中國也象他們那樣,製造一兩個事變和事端,也一定可以吸引世界輿論更大的注意力和更廣泛的報道,中國也一定能夠天天成為西方世界的話題,但那樣將嚴重損害中國的國家形象甚至把中國推向與世界為敵的險境。這樣看來,張顯國力很容易,善於守拙卻不易;四處擴張很容易,善於守成卻很難;處處顯露、愛表現很容易,韜光養晦卻不易。一個人要有很大的自製力才能克服驕傲自大的情緒、才能學會謙卑謹慎;一個國家領導人,特別是大國的領導人,要有超人的克製力和自製力才能作到不張顯和透支自己國家的國力。這一點上俾斯麥和鄧小平都堪稱最傑出的政治家。俾斯麥在普軍離維也納僅離六公裏的地方能夠撤軍,就表現出遠遠超過一般人的節製力和戰略智慧,在這個階段,讓普軍乘勝追擊是很容易的,要忍住不繼續往下攻是很難的。而鄧作為一個擁有世界最多人口大國的領導人,卻能內斂、謙卑、冷靜和低調,紮紮實實穩紮穩打,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謀取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切從“推進中國現代化大業”的角度出發,在國際場合不說過激的話,不作過激的事,為中國今天的崛起打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III. 再談中國的結盟
俾斯麥生活在一個普魯士崛起和強大的時代,普魯士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工業基礎和技術水平方麵大大縮短了同最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距離,在許多方麵普魯士甚至超過了英國。普魯士也塑造了德意誌民族整體的精神特征,比如說普魯士嚴謹、認真和一絲不苟的精神讓當時普魯士的產品有了優質廉價的美譽,頗像今天德國產品在世界上廣受歡迎的景象。普魯士的紀律和軍事強大更是讓當時的世界主要大國心懷戒懼。盡管普魯士如此強大,但是俾斯麥還是謹慎小心,生怕普魯士和統一後的德國陷入被圍困的局麵。俾斯麥統一德國最具有借鑒意義的外交定律就是每次戰爭隻能有一個敵人,己方則要爭取有數個同盟國和中立國,千萬不能陷入同兩方和三方同時作戰的境地。在俾斯麥看來,每次打擊敵人都要適可而止,在不能徹底消滅對手的情況下,戰後對敵人要從輕處理,讓敵人感到普魯士“文明”的威力,讓世界感到普魯士不是一個尚武野蠻的侵略者,也可為自己留下回旋餘地。這種不逼死對方、給對手活命空間的雙贏作法給普魯士帶來極大的好處,因為給對方一條退路就是給自己一條退路,俾斯麥在這一點上很有點我們東方哲學的味道。俾斯麥的高明的外交手腕和結盟哲學終於讓戰爭史上的奇跡出現了,一個才和普魯士殊死搏鬥的奧匈帝國很快卻在另外一場戰爭中成為普魯士的同盟國,幫助普魯士完成了德國統一大業。

以當時普魯士軍事訓練的完備和國力的雄壯俾斯麥尚卻能如此精明謹慎,絕不同時樹幾個敵人,而是善用外交關係巧妙地來為德國統一大業服務,我們今天崛起的中國更當要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同中國周邊的國家搞好關係。我們已經知道,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一定會用一切手段遏製中國,防止中國成為挑戰美國獨超地位的國家,那我們就不能再主動去塑造新敵人。如果考慮到美日同盟正在一步一步變成準軍事同盟,這對我國的戰略上構成了無比巨大的壓力,我們更應當廣交朋友,廣結善緣。按照部分國內民族主義者的觀點,中國周邊國家沒有一個是可以結交的,日本人是小日本鬼子,韓國人是高麗棒子,俄羅斯人是罪大惡極的老毛子,印度人是紅頭阿三,越南人是忘恩負義的惡棍,菲律賓和印尼都反過華,如果按照這種簡單的邏輯和線形思維的話,那我們必然會以所有的周邊國家為敵。如果再考慮到俄國曆史上侵占中國那麽多領土,日本人侵華的暴行,韓國人的桀驁不遜,那我們隻能把他們看作是敵人。先不說如此簡化地看待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否合適正確,光是這樣對外極端排斥的心態就容易讓中國形成空前孤立的局麵。俾斯麥先後交好俄國、英國和意大利,在普法戰爭前還交好法國,這些國家在曆史上都曾經入侵過日爾曼民族固有的領土,1618-1648年德國曆史上的30年戰爭是一場外國列強介入的宗教戰爭,讓德國失去了了三分之二的人口,用今天的觀點來看也可以算作是駭人聽聞了。如果俾斯麥隻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民族主義者和民族複仇主義者的話,那俄、英、意、西和法等主要歐洲大國都是普魯士的世仇,都是普魯士軍事征伐的對象。如果普魯士當時愚蠢地以天下為敵的話,那天下也一定會以普魯士為敵,那普魯士就絕對統一不了德國,也許今天德國領土上還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小國家。

極端民族主義者的錯誤在於根本沒有認清當今世界的總體形勢讓狹隘的民族複仇主義已無可能。更為荒謬的是,按照他們那套思維觀念一定會置中國於外交孤立和戰略險境,極大地惡化中國崛起的周邊和平環境,會讓親者痛,仇者快,美國的戰略學者一定會樂見這樣的局麵出現。

按照今天中國的國際環境,如果我們不能實現中日重新邁向友好關係的話,(這當然也不能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善意),那麽一個麵臨美日同盟的中國-就必然要考慮結盟俄國,修好印度和聯結韓國,我們手裏並沒有太多的牌可以打。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俄國人、韓國人和印度人,也不管這些民族是否看得慣我們中國人,不管曆史上我們和他們有何過節,我們都應當積極與這些國家修好,這是我們國家的利益所在,也是中國未來15到20年和平崛起的關鍵。國家之間,因為利益而聚,因無利益而散,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把民族主義和民族偏見帶進外交政策,那就會形成戰略失敗的局麵。

有人認為強俄是在與狼共舞,弄不好還會被狼吃了。我認為,這種局麵不會發生。中俄互相依靠支援強對方是強強共舞,雙方誰也吃不了誰,雙方互相“強”對方會為雙方共同的崛起和複興奠定好基礎。隻有在一方很弱,一方超強的局麵下,雙方結盟才會產生弱者出現生存性危機的險局,比如哈薩克斯坦單獨和俄國結盟,蒙古單獨和中國結盟都會產生強者磁吸弱者的局麵。今天中國早就不是過去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強國和世界一極,是世界上主要的戰略棋手,中國崛起的速度讓很多國家既高興又憂心忡忡,高興的是可以從中國大市場中獲利,憂慮的是怕中國將強大的經濟實力輻射到軍事領域走擴張殖民的道路。我們看俄羅斯是俄國熊,俄羅斯看我們則是中國龍,熊既吞不了龍,龍也吃不了熊,這點雙方都心照不宣,隻是現在龍和熊同時麵臨天上的蒼鷹凶猛的戰略進攻,還聯結了東邊的日本狼,龍和熊必須聯合起來才會在嚴酷的競爭中生存下去。當然,龍怕熊將來越來越壯,越吃越多;熊更怕飛龍在天,將來飛到和蒼鷹同樣的高度,讓熊再也趕不上龍,但那是20年後的事,現在熊和龍的理性選擇隻有一條,互為犄角,互相讓對方更強大,隨著世界形勢的演變,當蒼鷹有一天不再能獨霸天空和世界的時候,世界的遊戲規則一定會有所變化,龍一定會有新的策略和新的合縱連橫,熊亦然。

IV.中國應當居安思危
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趕超美國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有生之年能夠親身經曆的一件世界性事件,這也許將比我們大多數人所預料的來得更早。按照世界銀行用平均購買力(PPP)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國在2010年就能超過美國。按照英國權威刊物“經濟學人”的計算辦法,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2026年左右將與美國持平。最近,中國學者李世春在其文“2019年:超越美國”中,非常科學全麵地考慮到了中國經濟增長中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和統計口徑誤差的問題,進行了比較科學的預測和推算,是筆者看到的關於中國經濟總量預測的最具有信服力和說服力的文章,也解答了筆者長期以來關於中國GDP增長的一些問題。李先生還按照低位值、中位值和高位值進行了不同的測算,最後不論是那種算法我國GDP的總量都將在2019年超越美國。中國的崛起已經完成了日本和四小龍崛起的第一階段,在接下來的經濟增長中,人民幣和美元的比價將逐步回到應有的正常區間,正如當時日韓新港台崛起的曆程一樣。人民幣的升值將大大縮短中國追趕美國的時間。畢竟,13億人口的國家趕超3億人口的國家是誰都無法阻擋的。當中國完成和平崛起的最重要的曆史階段的時候,我國的經濟總量不僅將超過美國,而且將逐步拉開和其他強國的差距,極有可能的是2019年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美國持平,而將超過日本、印度和俄羅斯的總和,這不是癡人說夢,而是按照現行趨勢發展下去很有可能出現的結果。中國的崛起極其類似當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的崛起,中國的確處在一種非常有利的局麵。

恰恰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才更要防止一些過激的思想的擴散,我們才更要有一種內斂和謙卑的精神,才更要懂得運用國際策略,為中國謀求最大的國家利益,而不是讓民族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衝昏頭腦,更不能得意洋洋走上軍事擴張、民族複仇和新殖民主義道路。當年俾斯麥對德國人的諄諄告誡今天聽來仍是那樣振聾發聵,仿佛他不僅是在對德意誌民族說話,也是在對我們中華民族說話。在一個國家弱小的時候,固然命運悲慘,任人宰割;當一個國家急速崛起和迅速強大的時候,我們應當小心謹慎,走和平崛起道路,絕不能濫用國力和透支國力。俾斯麥對德意誌民族發出的呼籲是那麽有遠見,似乎能穿透時空給我們今天無窮的借鑒。德意誌民族地處中歐要地,地形既很有利,又極度危險,如果不慎,極容易三麵被合圍,整個國家將麵臨滅頂之災。我們今天中華民族也特別得到上天恩賜,曆經苦難、戰亂、外敵入侵和內部分裂今天我們仍然能保有這麽大片領土,而且國家正在走向強盛。另外一方麵,我們的地緣形式和當時的德意誌民族頗有相似之處,三麵麵臨世界大國和潛在的世界大國(北俄國,西南印度,東望日本),搞不好地緣上我們也可能麵臨三麵合圍的局麵,那將對我們造成極強的戰略壓力,直接幹擾到我們經濟發展目標。在俾斯麥時期的德國,與歐洲大陸相分離的是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當時英國並沒有要幹預德國,隻是在俾斯麥以後的時代德英競爭才導致英國一步一步把德國視為主要敵人的。而這一點上我們中華民族今天麵臨的形式要更嚴峻一些,因為超級大國美國已經鐵定要遏製中國,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更要爭取和世界上一切二級強權改善關係,樹立中國愛好和平的國際形象。我們更要同美國搶時間,抓緊一切機會壯大自己。我們絕不能因為極端民族主義的牽製和幹擾就怯於談對日關係的新思維和改善中日關係,我們的國家總體戰略應當是不拘泥於任何意識形態和曆史衝突,與任何可能的次級強國建立友好關係和聯盟關係,為中國的全麵發展謀取最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我們今天在中國的上升階段應該特別居安思危,為民族複興之路未雨綢繆、打好紮實的基礎。真的應該認識到,建立多方麵的友好外交關係要花很長時間,可是外交成果毀起來卻很快。我們每次都看到俾斯麥打勝仗,卻沒有看到他每場戰爭之後付出的心血和勞動,而這些精心維護的外交關係卻在短短的時間被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將軍們毀得精光。如果我們將來在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實力的時候,如果那時候我們都沉浸在民族主義情緒中,如果那時候我們想鬆動一下筋骨進行一些軍事擴張的時候,出於對中國過於強大的恐懼會使其他國家可能和美國一起聯手來對付我們。如果俄羅斯、印度同時感覺到了中國的威脅,不排除他們會和美國日本聯手,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就將陷入地緣政治空前的大災難了,那真是中華民族的大悲劇。天佑我們民族吸取德國的教訓,讓那樣的局麵永遠不會出現。

我小時候第一次看到俾斯麥的照片的時候是在《世界五千年》裏看到的,那張照片上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將軍般的人物,雙眼炯炯有神,充滿著野心和進取心。我在上大學讀到德語原版的俾斯麥回憶錄時,卻發現封麵上的那個老人充滿著失落,那雙略帶悲傷的眼睛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那雙極其智慧的眼睛仿佛有透過時空的魔力能看到自己民族的沉淪和毀滅,能看到將來自己一手締造的事業毀於一旦。以史為鑒,可以知未來。讀曆史總是讓人更聰明。這裏我們應該感謝中國老一輩政治家的遠見,無論是毛的“中國永遠不稱霸”和鄧的“韜光養晦,決不當頭”都蘊涵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戰略遠見。中國應當走地區守成的和平崛起道路,絕不能走全球擴張侵略的道路,世界太大,文化是多樣和多元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控製全世界,過去不會有,將來也不會有。美國的全球擴張和侵略正在步羅馬帝國的後塵,美國的強大、擴張、好戰注定了美國將走向衰落。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成為世界強國後也不應該稱霸,因為國之雖大,好戰必亡。中國追求的應當是多元的和多級世界,讓中國文化播及四方,讓中國的柔性哲學綜合西方過於陽剛和富有進攻性的哲學,讓世界各國敬服中國,感受到中國文化無所不在的魅力。讓東方的文化配合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來創新和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讓未來的世界不再是西方文化支配的世界,而能成為一個多元化的、豐富的、和平的、和諧的世界,應當是我們國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目標。

文章完成於2006年9月15日德國,比勒費爾德

http://zhiqiang.org/blog/443.html

(劉濤:德國Bielefeld大學世界社會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歡迎引用本文觀點或將本文全文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姓名。)

http://zhiqiang.org/blog/443.html
參閱: 中國崛起策, 劉濤, 德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