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策七:中東危局下的中國利益
(2007-01-21 12:54:51)
下一個
中國崛起策七:中東危局下的中國利益©Liu Tao, August 19, 2006 @ 9:15 am · Filed under News & Politics
最近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軍事打擊讓中東地區再次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以色列以首先遭到黎巴嫩真主黨的襲擊為由,高舉“自衛反擊戰”的旗幟,對黎巴嫩進行了完全不對稱的軍事打擊。之所以稱這場戰爭為“不對稱”的戰爭,是因為世人都知道以色列是個袖珍高科技帝國,而且背後有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持,在曆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曾經以一國抵擋多個阿拉伯國家的聯合進攻,活生生地上演了“小欺大,少勝多”的大戲,讓以色列取得了對阿拉伯國家巨大的心理優勢和軍事優勢。這次的對手僅僅是黎巴嫩的一個政黨和遊擊隊,背後頂多有哈馬斯的暗中支持,因此對以色列來說是一場輕鬆的小戰爭,是兩個並非同等量級選手的比賽。
那麽問題出來了,為什麽以色列甘冒天下之大不不諱,公然對黎巴嫩南部地區狂轟濫炸,殺傷大量無辜平民和兒童,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呢?難道以色列真的是自衛還擊嗎?為什麽那麽多的阿拉伯國家並沒有采取多少實質性的國際抗議運動,麵對同一民族的信仰兄弟慘遭殺戮無動於衷呢?為什麽以色列在進攻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接受國際調停,準備逐漸停火,並逐步撤軍呢?以色列想通過這場戰爭達到什麽目的呢?為什麽美國一如往常支持以色列的軍事打擊,甚至在以色列士兵大開殺戒和誤炸到聯合國維和人員時,美國也百般阻撓聯合國哪怕是通過一個象征性的譴責議案呢?難道美國不知道自己的國際形象,特別是在阿拉伯國家中的國際形象已經跌到最低點了嗎?難道美國不想爭取廣大伊斯蘭國家的民心嗎?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必須得從中東地區曆史、文化、宗教和美國的中東戰略等不同角度梳理一下中東地區的主要矛盾,以達到撥開迷霧見天日的目的,否則在層層亂象中容易掩蓋一些本質的問題。本文中筆者設法把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個案放到美國的整個中東政策的架構裏來分析,而不是單單談南黎巴嫩問題。
總的說來,在中東地區存在著七大矛盾,各種矛盾互相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極為複雜的局麵。
矛盾一: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的矛盾。猶太教是一種排他性很強的宗教,因為以色列人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也堅信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曆經亡國和迫害的苦難後必然會重新回到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地區複國。猶太複國主義是1948年以色列成立前猶太民族最強烈的集體信念,耶路撒冷是猶太民族的聖城,猶太人在哭牆前的悲傷的宗教情懷積澱著千年的民族長恨,遠離祖先聖殿之痛、亡國之恨、民族慘遭滅絕屠殺之悲化為猶太人淒慘的哭聲,感人至深。阿拉伯人本與猶太人同源,屬於閃-含語係和人種,一般人認為阿拉伯人是舊約聖經中先知亞伯拉罕的一個兒子叫以實瑪利的後代。因此阿拉伯人對猶太聖典中的先知和領袖人物也加以推崇。隻是穆罕默德在猶太教的基礎上大大地發展出了許多新的教義,並通過所謂天啟古蘭經的形式產生了伊斯蘭信仰,利用新興伊斯蘭信仰穆罕默德統一了阿拉伯部族,其繼承者將其一步一步擴展到全球。今天,兩個互為同源,宗教相互承接的民族在領土爭端、聖城爭奪、戰爭衝突和血腥仇殺後早就成為不共戴天的兩個民族,很少人會在想到兩個民族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亞伯拉罕。僅從麵積和人口上來說,猶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今天是不對稱的,以色列實際控製的區域僅僅為28000平方公裏,人口僅600多萬,阿拉伯人則擁有22個國家(包括北非的馬格裏布國家在內),擁有近三億人口和超過140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以色列宛如是在敵對的“阿拉伯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孤島。如果算上廣義的伊斯蘭地區,加上土耳其、伊朗和中亞諸國雙方的實力就更加懸殊。
矛盾二:伊斯蘭國家內部教派的矛盾。在曆史上由於穆罕默德的繼承問題發生了嚴重的分裂和衝突,伊斯蘭教派內部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遜尼派以正統自居,認為什葉派是異端。雙方在曆史上發生過多次的血腥仇殺。由最初的繼承問題為開端,兩大派別在詮釋古蘭經的教義上也產生了分歧,因而越走越遠,終至雙方的分裂不可彌和。今天大多數伊斯蘭國家都是遜尼派穆斯林(約占世界穆斯林人口的80%強),隻有少數國家屬於什葉派穆斯林。伊朗和阿塞拜疆全國都屬於什葉派穆斯林,另外在伊拉克西南與伊朗接界的地區也多為什葉派穆斯林,什葉派穆斯林還散居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家,幾乎不成氣候。惟有國土較為廣闊、人口眾多和宗教極為狂熱的伊朗因為其什葉派傾向成為許多阿拉伯國家中恐懼和防範的對象。1980年代霍梅尼時期伊朗的宗教狂熱和進攻性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阿拉伯正統教義派國家非常擔心伊朗在中東的亂局特別是伊拉克的亂局中乘機火中取栗,把本來屬於遜尼派的地區“什葉派化”,因為宗教的正統對於許多阿拉伯人來說是高於一切的。以色列屬於外憂,伊朗在某些阿拉伯國家中則屬於內患,其危險性不下於以色列。
矛盾三:大國民族主義帶來的矛盾。伊朗人在曆史上曾經建立了波斯帝國,也曾經產生了象居魯士和大流士那樣氣吞山河的傑出君主。波斯帝國在全盛時曾經地跨亞歐,國土遠及地中海,以後的安息和薩珊王朝也是曆史上著名的大國。伊朗人今天仍以波斯人稱呼自己,顯示出對悠久曆史的自豪感和對曆史上強大文明的追憶,再加上今天特殊的什葉派宗教文化讓伊朗人有一種特立獨行的使命感要擴展自己的文化。
土耳其是今天中東地區最為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由其國父凱末爾開創的現代憲法國家讓土耳其成為亞洲繼日本以後的另外一個“脫亞入歐”的國家。然而在曆史上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和擴張是土耳其人大突厥主義的源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度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並攻下了曆史悠久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攻入了歐洲腹地,讓中世紀基督化後的歐洲國家和羅馬教廷受到了空前的威脅。土耳其人也長時間統治了北非、中東和伊朗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直到近代奧斯曼土耳其敗於俄國和英國後才開始借機宣布獨立。今天土耳其人的大突厥主義思想依然很強,土耳其依靠其在突厥國家中相對先進的經濟地位大力支持其他突厥語係國家,企圖建立一個大突厥斯坦的網絡。
因此雖然同為伊斯蘭國家,阿拉伯國家一防伊朗,一防北邊的土耳其,精力被大大分散。
矛盾四:民族和種族的衝突。從小亞細亞到中亞這片廣袤的地區堪稱人種庫,無數古老的民族在這裏生活過,無數征戰、殺戮和民族大遷徙發生在這一區域。讀讀舊約聖經就知道了,多少大帝國曾經在這裏誕生、擴展和覆亡,真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曆史不斷在這裏輪回著。一些民族在進入現代民族國家時代成為贏家,比如有22國的阿拉伯人;有些民族的統治疆域大大縮小了,如土耳其人和波斯人;有些古老的民族消失了,如亞述人和古巴比倫人;有的民族則成為悲情民族,沒有自己的國家。譬如生活在土耳其東部、伊拉克北部和伊朗西北部的庫爾德人是一個擁有至少4000年曆史的民族,幾乎有人類曆史以來就有庫爾德人的身影。然而,仿佛是曆史的捉弄,庫爾德人在曆史上從來沒有成功地建立自己的國家,而成為不同國家的居民,常常受到逼迫和驅趕。今天庫爾德人建國的熱情已經達到頂點,他們的“分裂運動”在土耳其遭到殘酷鎮壓,許多庫爾德人被迫流亡他鄉成為難民。有趣的是,他們以我國已故領袖毛澤東為精神崇拜對象,企圖以邊緣地區的革命顛覆中心(農村包圍城市),從而達到聯合不同國家的庫爾德居民的目的,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庫爾德斯坦。
同時,在蘇聯分裂後的亞洲的巴爾幹-高加索地區,民族情況也是無比複雜。亞美尼亞的居民曾在曆史上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實行種族清洗,今天仍有國家法定紀念日來紀念這段悲慘的曆史;阿塞拜疆人屬於突厥語族,跟土耳其有天然的親近感,而伊朗北部臨近阿塞拜疆地區又有大量阿塞拜疆人,伊朗深恐北部被“策反”;而伊拉克東南的大量什葉派穆斯林又是伊朗“策反”的對象,伊朗很想分裂伊拉克,建立一個更大的什葉派帝國;同時,借伊拉克戰爭天下大亂之際,北部的庫爾德人正在籌劃從伊拉克分裂出去,支援北部生活在土耳其的庫爾德兄弟。
鑒於中東地區無比複雜的民族和種族情況,中東國家錯綜複雜的矛盾很容易被大國利用,來達到控製這一地區的目的。
矛盾五;大阿拉伯主義帶來的阿拉伯國家間的矛盾:進入現代民族國家的曆史後,阿拉伯地區由22個國家統治。一些阿拉伯國家中不斷湧現“民族領袖”,試圖統合阿拉伯廣大區域。前埃及領袖納賽爾、被美軍顛覆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利比亞領袖卡紮菲都屬於這一類領導人。鑒於各阿拉伯國家都已逐漸發展出獨立的國家主權意識,而且各個阿拉伯國家由於石油儲量的巨大差別,也由於各利益集團的不同利益,許多富裕的阿拉伯國家特別害怕民粹式的大阿拉伯主義,借阿拉伯統一的名義來實現財產的再分配,從而讓窮阿拉伯人奪了富阿拉伯人的權。這種恐懼不僅存在於海灣阿拉伯國家富裕的石油大亨的心中,也根植於許多經濟發達的阿拉伯國家的普通民眾的心中。薩達姆以暴力手段入侵科威特,就是其大阿拉伯思想的具體體現,如果當時第一步成功的話,薩達姆就會繼續擴張,力爭成為阿拉伯曆史上又一位民族英雄。
大阿拉伯主義深深地分裂了阿拉伯國家和社會。對於極端貧窮、失業率極高的阿拉伯國家來說,薩達姆是英雄;對於富裕的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巴林和卡達爾的中產階級居民來說,薩達姆是惡棍。一個薩達姆去了,但大阿拉伯思想依然廣泛存在,割裂著阿拉伯世界。
矛盾六:“平行國家”的存在帶來的矛盾。許多在阿以衝突前沿的阿拉伯國家長期飽受以色列的侵略和淩辱,國家作為一個合法的權利機關已經失去了威望和基本的統治合法性,也失去了基本的控製力。在貧困的城市街區,人口爆炸、基礎教育空白和工作機會的缺乏讓極端的宗教思想和基本教義派有了可乘之機,城市遊擊隊和恐怖組織應運而生,擴展迅速,吸收了大量年青人的加入。許多非國家的恐怖主義組織和極端宗教組織甚至接管了部分國家權利,他們訓練軍隊、警察,甚至還發展了社會福利和社會濟貧運動,擁有很強的民意基礎。這些勢力坐大後就形成了所謂的“平行國家”,如黎巴嫩的真主黨和巴勒斯坦的哈瑪斯組織,他們取代了國家合法的暴力壟斷地位,可以在一個國家的部分地區內替代國家發號施令。許多阿拉伯國家政府對這些“平行國家”極為恐懼,害怕這樣的組織跨國進入本國,從而導致自己國家合法政府的解體和癱瘓,以及整個社會的脫序。一些國家甚至希望“借刀殺人”,借用敵人的刀殺掉自己人,真是何其悲也!
矛盾七:石油產量帶來的矛盾。阿拉伯國家及其臨近國家富產石油,這是阿拉伯國家的幸運,也是災難的肇始原因。大國通過一切手段介入該地區,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塗炭生靈。這正應驗了我國一句古話:懷璧其罪。不僅大國競相角逐於中東,就連阿拉伯國家之間也常常為石油管道的流向和領土爭端而發生衝突和爭執。
以上七種矛盾成為主要大國超控的手段,特別是鑒於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大大下降,遠遠不及美國,歐洲聯盟主要國家也隻能在區域和談中起到有限的作用,美國在中東的作用是很令人玩味的。美國很好地利用了近東到中亞地區錯綜複雜的民族、文化、宗教和國家間的矛盾,深刻看透阿拉伯國家的集體心理,是美國在中東的博弈能每戰必勝的重要原因。美國著名的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在其所著的“大棋局”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歐亞大陸是世界中心,中東則是歐亞大陸中心,而蘇聯的解體產生了亞歐大陸的黑洞和巴爾幹地區,也就是高加索地區和中亞五國,鑒於這些區域還沒有大國能完全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地緣位置極為重要,緊鄰世界幾大油庫,是美國戰略上必爭之地。回到一開頭筆者提出的問題,很多難解之處從美國中東戰略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了。
(1)為什麽美國入侵伊拉克和以色列軍事打擊黎巴嫩南部,廣大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有影響力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卻沒有很賣力地去抗美援伊和抗以援黎,甚至連聲援都不是很積極?道理很簡單,許多阿拉伯國家害怕大阿拉伯主義,把薩達姆看成是禍水,還有出於對“平行國家”真主黨和哈瑪斯顛覆阿拉伯國家傳統秩序的擔心,許多阿拉伯政府希望借美國和以色列的鍘刀鍘掉薩達姆和真主黨,頗有點“攘外必先安內”的意思。這一點,美國人是看得很清楚和很透徹的。
(2)為什麽美國在阿以衝突中從來都是全麵偏袒以色列?為什麽美國不擔心海灣的阿拉伯國家因為美國的不公正而反美,進而損害美國在全世界核心地區的利益?這裏我要運用“石油美元共同體”一詞來描述海灣國家高層和美國的合作關係。雖然伊斯蘭國家包括阿拉伯國家的普遍民意早就已經沸騰,美國的國家形象在這些國家降到了史無前例的低點,民眾反美的情緒已經上升到極點,但是海灣諸國的高層早已腐敗,跟美國的合作符合這個階層的最大利益。在全球石油貿易中,不僅賣家市場很重要,買家市場也非常重要。穩定可靠,信譽良好和財大氣粗的買家市場可以讓海灣石油國家獲得源源不斷的美元,這些石油美元有利於海灣石油國家高層維持自己窮奢極欲和揮霍無度的生活。美國和阿拉伯石油國家高層正是維持了這麽一種關係,美國需要源源不斷的石油,海灣國家需要源源不斷的美元;相對應美國可以持續地用美元購買石油,而海灣國家未必能永遠提供石油。但是至少現階段,美國的美元已經成為海灣國家維持國內穩定統治,利用石油美元在本國進行分配,提高本國人民生活,安撫國內民眾情緒的利器。同時統治階層更是從中大大地獲取利益,維護本國落後時代潮流的君主統治。美國國內的政治精英階層許多人都和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阿拉伯國家有密切聯係,比如布什家族、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美國副總統切尼都和沙特的石油大亨有千絲萬縷的聯係。9.11事件發生後,多名可能涉嫌對恐怖分子進行財務支持的沙特人被順利放行得以離開美國,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所謂的“大中東民主計劃”是多麽的蒼白和缺乏說服力。既然美國要輸出民主,那麽全世界所剩無幾的依然維持封建君主製的海灣阿拉伯國家應是民主的頭號傳播國。事實恰恰相反,美國從來都不熱中在美國的這一勢力範圍輸出民主,美國很致力於維持現狀,具體說來就是維護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和美國國家利益。如果這一地區實施民主選舉,很可能如同巴勒斯坦和伊朗的民主選舉一樣,反美的政黨被選上,美國的勢力範圍被終結。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一種結果。
(3)既然阿以衝突是各類衝突中最嚴重的衝突,為什麽那麽多的阿拉伯國家沒有團結一致,共同對以色列發起進攻?尤其是幅員廣闊、石油產量世界第一的沙特阿拉伯從來沒有牽頭進行反以聯盟,原因何在?除了美國和阿拉伯石油大亨結成不可分割的共同體,美國影響著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經濟政治格局外,阿拉伯國家的多方位考慮是重要原因。
以色列雖然很小,卻擁有中東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全民皆兵。如果要打一場全麵的戰爭,阿拉伯國家就得麵向西麵戰線。當雙方展開決戰,實力都被削弱的時候,東線什葉派穆斯林的伊朗可能乘機全麵崛起,成為戰後最大的贏家。伊朗不僅有擴張的文化和宗教動機,而且有擴張的實力。北線的土耳其雖然也是遜尼派穆斯林,但是大突厥時代的光榮曆史和奧斯曼土耳其時代帶來的英雄情結也讓土耳其人難免在關鍵時刻蠢蠢欲動,可能借機向南部擴張。這兩種可能性決不是臆測。今天土耳其已經是美國在這一地區重要的盟國,而且土耳其是伊斯蘭國家中少有的和以色列關係火熱的國家,這當中是否蘊藏著對阿拉伯國家的戰略威脅,還不可知,但是阿拉伯國家普遍對土耳其有所防範,卻是公開的秘密。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也是阿拉伯國家竭力把禍水(薩達姆·侯賽因)往東引向波斯伊朗的一場殘酷的戰爭,薩達姆本人也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偉大的阿拉伯英雄,抗擊波斯人的擴張。其他阿拉伯國家則坐山觀虎鬥,逍遙地看伊拉克和伊朗進行戰爭,頗有點像二戰中英法將禍水納粹德國引向東線進攻蘇聯,最終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的故事。如同1930年代的納粹德國一樣(希特勒在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隨即揮師西線,法國終於遭殃),薩達姆在兩伊和平協定簽署後隨即南下進攻了科威特。
總之,阿拉伯國家鑒於曆史教訓害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生恐自己的老窩可能被崛起的伊朗人抄掉,也擔心全麵戰爭開啟後也打開了另外一扇“魔鬼之門”,那就是複雜的民族、種族和宗教矛盾被點燃,許多民族借機掀起新獨立浪潮,讓整個中東和阿拉伯地區陷入曆史性的大解體,那將是一場可怕的噩夢,是富裕的海灣阿拉伯國家要竭力避免的。
阿拉伯國家這種集體心理早已被以色列人看穿,看穿弱點後以色列在中東危局中就可以放手地去以小搏大了。美國人更是懂得這其間的微妙和洞悉阿拉伯人的軟肋,最好地利用了其間的矛盾。美國人儼然以阿拉伯人的保護者自居,因為美國可以有效地阻撓土耳其人的野心,而且美國的軍事存在也遏製了伊朗人可能的擴張,美國還幫助富裕的海灣阿拉伯人鏟除了大阿拉伯主義領袖薩達姆,讓利雅得的石油大亨們鬆了一口氣。美國人也暗中支持具有強烈分離傾向的庫爾德人,隻有美國才能有效約束庫爾德人可能的冒進。正是這種千絲萬縷的聯係讓美國人吃定了阿拉伯人,讓他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麵對自己的同胞慘遭殺戮時,不敢或是無力去大聲抗議,相反他們卻無比依賴美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地區安全上。阿拉伯人的集體民族性格在這裏顯示出了極大的缺陷: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富裕了則沉湎於享樂,貧窮了則易采取極端行動,缺乏遠大目標和雄心壯誌,缺乏長遠的理性行為和堅韌不拔的民族意誌。這就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局麵,美國同時掌控敵對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儼然以地區仲裁者自居。
(4)以色列這次進攻黎巴嫩的原因究竟是什麽?以色列、伊拉克和阿富汗是美國人在世界核心板塊的三塊“飛地”,之所以說他們是飛地,因為這三塊地區並沒有連成一片,以色列和伊拉克中間隔著巴勒斯坦、敘利亞和約旦,伊拉克和阿富汗之間隔著伊朗。三塊飛地中的兩塊是美國借反恐的名義硬搶來的,而且處在極大的不穩定狀態中,隻有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穩定的盟友,以色列的勢力幾乎可以等同是美國實力的自然延伸。自從六年前以色列主動從黎巴嫩南部撤軍以來,以軍的震懾力在阿拉伯國家中有所下降,再加上以色列自從第五次中東戰爭以來已有20多年沒有打過大仗,阿拉伯周邊國家的極端穆斯林組織和遊擊隊開始懷疑以色列的戰鬥力量。黎巴嫩真主黨的主動攻擊既是想為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中立威,也是要試探性地看看以色列的軍事實力和反映。以色列向來崇信“以牙還牙,以血洗血”,立即抓住了這個練兵和重新對阿拉伯國家建立震懾力和軍事威望的機會。當然,這樣的反映也是一種生存本能,如筆者前麵所述,在“阿拉伯汪洋大海中”被包圍的以色列不允許有失敗,阿拉伯國家雖然一敗再敗,但依然有22個國家和三億人口,依然有龐大的戰略回旋空間和豐富的資源;以色列隻要連敗兩三次就可能有亡國的危險。因而以色列人每戰必勝、每戰必狠的信念很強,不打則已,一打就要痛擊對方。美國人也完全明白這個道理,每次都會全力支持自己的盟友,以全力保障以色列的生存和自己在中東最重要的一塊飛地。
因此以色列這次的攻擊不是要重新打大仗,而是在於試圖重新建立黎巴嫩南部到本國的緩衝區,讓真主黨的威脅不是那麽直接。更重要的是要再次樹立以色列人麵對阿拉伯人的軍事和心理優勢,讓阿拉伯人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真主黨的冒進給了以色列人一個樹威的機會,慘痛的是:大量無辜平民遇難,千千萬萬的南黎巴嫩居民無家可歸。
綜上所述,美國在地球上最重要的棋盤上利用多種不同矛盾成為中東到中亞地區當之無愧的最成功的棋手。美國不僅直接掌控三塊飛地,而且還有一係列相互處於競爭或敵對關係的重要盟友,包括海灣阿拉伯國家、約旦、土耳其、以色列和各國的分裂勢力如庫爾德人,大有囊括整個中東地區的架勢。借助9.11以後的反恐戰爭,美國向高加索三國和中亞五國提出美運輸機飛越領空、美飛機在不同機場加油和建立美軍軍事基地的要求,並已經在數國內建立軍事基地。美軍一到某國,就會盡力延長在此區域的停留時間,而不願意離開。不過美國的霸權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戰,伊朗和敘利亞是本地區公開向美國叫板的國家,這兩個國家也是防礙美國的三塊飛地連在一起的國家,成為美國的眼中釘。
作者在中國崛起策二就提出這樣的觀點:得伊朗者得天下,因為伊朗是聯係西亞、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核心樞紐國,是聯係世界上最重要產油區、海灣和內湖的國家。實際上美國在反恐戰後最重要的戰略行為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為伊朗作絞索。伊朗正西方的伊拉克、正東方的阿富汗被美軍直接占領,伊朗西北邊的土耳其是美國的鐵杆盟國,正北的阿塞拜疆是美國勢力全麵滲透的國家,美國已經建立軍事基地,伊朗隔波斯灣相望的海灣阿拉伯國家是敵視伊朗的遜尼派伊斯蘭國家。絞索在從各個方向向伊朗拉緊,伊朗的空前危局不可不察。事實上伊朗麵臨國際製裁也要發展核武器和伊朗領袖出格的表演很可能是伊朗在危局中一種強烈求生存的反應。
因此中國、俄羅斯和中亞五國的策略性結盟事關整個歐亞大板塊的格局。正如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多次強調歐亞大陸的地緣黑洞—中亞五國一樣,作者準確地預見到了主要強權在地緣黑洞的爭奪。但作者當時還沒有想到伊朗的戰略地位岌岌可危,因為這本書成書尚在9.11以前,那時候伊拉克和阿富汗尚未被美軍直接占領。今天美國雖然在伊拉克陷入困境,但在戰略上卻處於大優的局麵。當然,美國過於膨脹的自信和肆無忌憚對別國策動內部顏色革命終於引起中亞國家警惕,中亞數國逐步驅除了美國的勢力,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跟美國徹底交惡,要求美國關閉其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軍事基地。
我們今天應當設想這樣一種局麵,當美國真正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時,中國和俄羅斯可以軍事技術援助的陸路通道就落在伊朗東北邊的土庫曼斯坦和東南邊的巴基斯坦。可以說,這兩國是中俄兩國進入歐亞板塊核心樞紐國的不二通道。當真正的對決時刻到來前,北京和莫斯科應該清晰地問道:這兩國是否會對中俄兩國開放他們的國境和邊界?而且要考慮到中俄兩國不直接與土庫曼斯坦接界,中間還隔著其他的斯坦國家,這些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屆時會開放他們的國家和邊境嗎?因為在這個利益當先的世界,盟國頂不住壓力和利誘而轉向不是不可能的。要始終記住國家與國家之間永遠不變的定律: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我們真的應當未雨綢繆,早作準備,而且一切按照最壞的打算準備,以求得較好的結果。
當務之急是北京和莫斯科應當緊密合作,雙方不存在內鬥的空間(筆者將在下一篇策論中詳細談中俄結盟),雙方應當繼續鞏固和擴大上海五國的合作空間,防止美國重新殺回中亞五國(這幾乎是必然的)。中國應多利用經濟杠杆,將中亞五國牢牢穩固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內,讓大家結為真正的利益聯盟和命運共同體。中俄的戰略家和軍事家應當就伊朗問題進行聯合沙盤推演和聯合軍事演習,就一切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周密的準備,對一切可能的疏漏進行預先估算。
在中東,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還很弱,我們在自身增強對中東的關注和加強在中東的經濟活動的同時,應當積極鼓勵俄國在中東發揮更大的作用。中俄也應當在中東議題上相互靠攏,妥善協商,發揮俄羅斯世界政治大國,和中國世界經濟大國的互補優勢,相互彌補實力不夠全麵的不足,共同在中東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中俄應當積極介入地區衝突,對突發事件、衝突和戰爭進行斡旋。當中俄聯手,如果加上歐洲聯盟的話,才能談得上恢複中東地區的均勢。
防止美國獨霸歐亞大棋盤的大棋局依靠的是好棋手,這盤大局在21世紀初正徐徐地展開,中俄兩大棋手準備好了嗎?
http://zhiqiang.org/blog/397.html
(劉濤:德國Bielefeld大學世界社會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歡迎引用本文觀點或將本文全文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姓名。)
http://zhiqiang.org/blog/397.html
參閱: 中國崛起策, 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