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崛起策六:從中西文化的認知差距談如何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2007-01-21 12:54:45) 下一個
中國崛起策六:從中西文化的認知差距談如何提升中國的軟實力©Liu Tao, August 10, 2006 @ 8:19 am · Filed under News & Politics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不斷深化,如何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家軟實力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當前,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占有全麵主導性的地位,西方國家如何看待中國,西方媒體、政治家和大眾輿論如何看待中國,他們對中國有哪些正麵和負麵的評價,他們的中國觀中存在著哪些主要的偏差和誤解,都應該是我們積極了解的重要信息。

國家軟實力是相對於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而言的。國家硬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國家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製度、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同等重要,將決定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一個國家隻有在軟實力和硬實力同等強大的情況下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強國。在軟硬兩種實力中,硬實力是基礎,是創造軟實力的重要的物質條件;軟實力能增加一個國家在世界受歡迎和認同的程度,有助於通過文化或是製度上的吸引力增強一個國家的硬實力。

當然,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各種政體中存在著軟硬兩種實力不相符合和不相協調的情況,需要具體看待和分析。一種是硬實力強大,軟實力疲弱甚至是完全缺乏的國家,比如20世紀的納粹德國和蘇聯。納粹德國一度是世界上經濟和軍事實力超群的國家,但由於其軍事侵略擴張、鼓吹種族主義和反人類的暴行成為全世界人類文明的公敵,當然談不上有任何軟實力。蘇聯在二戰後躍升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並且以世界共產主義的中心自居,成為兩大集團中共產主義集團的龍頭老大。蘇聯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在世界上堪稱強大,硬實力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政治上極權主義的KGB統治模式,經濟上計劃經濟模式的失敗和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在全球的擴張,使得蘇聯在文化和意識形態模式上毫無吸引力可言,而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反感的模式。即使在蘇聯強行控製的衛星國東歐諸國中反抗蘇聯的統治也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蘇聯是一個不平衡的“瘸腿強國”,一方麵硬實力非常強大,另外一方麵軟實力卻嚴重缺乏。第二類是硬實力比較薄弱,而軟實力上卻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國家,比如希臘和意大利,兩國在今天屬於硬實力尋常的國家,意大利的國民生產總值雖然位居世界第七,但對於世界經濟來說沒有顯著的影響力;希臘則是發達國家中的後進國家,不僅國民生產總值很低,就是人均GDP也在發達國家中屬於較低水平。但是沒有人今天會否認,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孕育了西方現代文明,古希臘的哲學思辯和古羅馬的法律體係今天仍在方方麵麵影響和形塑著西方國家,可以說古希臘和古羅馬是西方世界文明的源頭。今天希臘和意大利依然有著很強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盡管兩國不屬於世界強國,但兩國的文明成功地轉化成西方現代文明,成為軟實力較為突出的國家。印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歸類到這一類型的國家,印度的印度教和印度文化影響著南亞諸國(盡管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信仰伊斯蘭教,斯裏蘭卡主體民族信仰佛教,尼泊爾的宗教信仰紛繁複雜,但這些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印度文化影響的痕跡),從印度發源的佛教則影響了世界各地近三億的佛教信徒,並涵蓋了東亞諸國家和地區。但今天印度的硬實力則依然有限,總體國力還不具有世界強國的實力,軟實力較強,硬實力較弱是印度的特點。第三類國家是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比較強大的國家,當前隻有歐盟和美國可以歸入這一類別。考慮到歐盟是新興的超國家體,尚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因此隻有美國夠資格被稱為同時具有強大硬實力和強大軟實力的國家。美國不僅是當今世界的唯一超強,擁有龐大的經濟產出,強大的科學研發能力和無可匹敵的軍事力量,在軟實力領域美國的法律製度、民主政體,美國自由開放的移民文化,美國的快餐文化,美國的電影和音樂都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對世界各國的精英階層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美式英語則通行全球,成為國際領域交流的“世界語”,世界目前尚無任何語言可以取代英語的國際語言地位。盡管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在小布什執政期間大大受損,但不容否認的是,美國本身的吸引力依然巨大,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仍然把移民美國看成是首選,很多人談到移民美國的原因時常常說:“美國比較自由”,“美國社會很開放,不排外”,“美國機會很多“,“美國很民主,而卻是個人人遵守法律的國家”。無論這些觀點是否全麵和正確,但這反映了一個國家在軟實力上所具有的吸引力會給一個國家帶來的巨大益處,會讓國際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大量流入該國,反過來增強該國的科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其硬實力。提高軟實力,應該是崛起中的中國一個重要話題,它應該隨著中國硬實力的增長也同時提高,幫助我國在全球範圍內擴散影響力。

鑒於這個題目內容非常廣泛,筆者打算在這一篇裏從如何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談起。在中國崛起策的最後一篇筆者將談論中國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創新和對世界的影響力。

總的說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印象和報道最近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遷。1990年代由於諸多原因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報道相當負麵,在大眾媒體和新聞報道中中國的形象已經幾乎被妖魔化,對中國的報道總的來說不多,一旦有報道,多數情況下總要和中國的政治體製、人權問題、民主法治問題掛鉤。西方的報刊、雜誌和電視傳媒對中國的報道充滿強烈的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和偏見,批評中國的政治製度在西方成了一種“政治正確”。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並逐漸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力,也由於西方世界對於美國違反國際法和世界民意入侵伊拉克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和分裂,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和正麵報道不斷增加。中國經濟繁榮給西方國家帶來的機會和經濟利益讓西方國家不得不調整眼光正視中國的崛起。西方國家的媒體和輿論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熱,報道中國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不僅報道中國文章的數量明顯增加,篇幅也越來越大,關於中國的專題報道也越來越多,而且報道中國的題材也越來越多元化,不再是局限於以往的民主、人權和政治體製的主流話題,而是更多地報道中國的經濟、金融和能源政策等話題,也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文化,包括藝術、曆史、考古發現、文學、中醫甚至流行文化,也有不少報道聚焦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西方國家中在最近幾年內也產生了漢語熱,越來越多的西方民眾學習漢語,也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去中國留學、實習和工作。當然,我們在看到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看法日趨客觀和積極的同時,也不能盲目地認為西方國家已經完全正麵地看待中國。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雖然日趨正麵,但是由於中國和西方在文化和政治製度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也由於中國國內還存在著一定的人權和民主法製建設方麵的問題,西方國家的中國觀也是多元的和不同的。

一般來說,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的文化、曆史、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和開放政策時,報道多趨於積極和正麵;在報道中國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人權狀況、民主法製和中國政治體製時,報道多趨向於消極和負麵。當然,近年來西方媒體也罕見地出現了要求客觀中立認識中國政治體製和中國漸進改革的呼聲,認為中國溫和漸進的改革促進了中國的穩定和經濟繁榮,而俄羅斯等國的激進的政治改革導致了這些國家長時間的動蕩和不安,間接延緩了這些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進程。雖然這樣的觀點不是主流觀點,但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反映了西方國家的部分媒體人士越來越願意更加深入地認識剖析中國,而不是簡單地根據意識形態的偏見來攻擊中國。

中國人和西方人常常由於文化差異、政治製度差異和對某些問題認知上的差距產生誤解和認識偏差,有些無心的誤解和誤會往往會在無形中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形象。下麵筆者將根據自己在德國留學生活多年和在歐洲諸國遊曆的經曆談一下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很多問題上的認知差距和誤解,進而就如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和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I.中國和西方常見的認知差異和認識偏差
1.語言認知上的差距。
在中國某些含有積極意義的褒義詞語和政治術語有時候在西方卻是含有負麵意義的貶義詞語和術語。比如說“共產主義”一詞在中國是一個褒義的政治術語,代表著人類社會對美好事務的追求和獻身,代表著一種完美而又理想的人類政治製度,也代表了革命理想主義和早期革命者的追求;但在西方的政治體製下和社會語境中“共產主義”是一個帶有強烈負麵含義的詞語,“共產主義”早就被妖魔化,西方人一提到“共產主義”聯想到的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那種美好的社會政治製度,在媒體長年對“共產主義”集中負麵的報道後,一般民眾聽到“共產主義”往往會有恐懼的感覺,大家在集體意識中會聯係到冷戰時代蘇聯對西方民主國家的圍困,聯想到蘇聯KGB的特務統治和極權主義,聯想到秘密警察和柏林牆,聯想到糧食匱乏和饑荒(筆者無意卷入任何意識形態之爭論,而且認為共產主義雖然經曆了很多偏差和彎路,但是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共產主義仍有其積極的一麵,比如假設沒有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就很難想象資本主義的自我更新,建立帶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現代福利國家。筆者隻是在這裏客觀分析中國和西方在看待這個詞語上存在著哪些差距。)一般來說,一個對中國比較了解和抱有好感的西方人是較少用“共產主義”一詞來形容中國的,一個對中國發展變化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中國的西方人有時候會問中國人“中國是不是共產主義國家?”,某些對中國懷有意識形態偏見的人會直接以陳述的口氣說:“你從中國來吧?中國,我知道,那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一般來說,當一個西方人談到中國經濟發展、建立市場經濟和中國的文化時,他們對中國是持正麵和肯定的態度,當他們一提起中國就談到共產主義時,這類人往往對中國一點都不了解,是在用過去冷戰的觀點看今天,並對中國作出非常否定性的論斷。由於“共產主義”一詞在西方被嚴重扭曲和妖魔化,和共產主義思想相關的詞語也受到影響,其含義與在國內環境中大有不同。“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方國家也是一個帶有負麵含義的詞語,但其負麵的程度要大大低於“共產主義”一詞。尤其歐洲是曆史上社會主義運動的發源地,在不同的歐洲國家,社會思潮和社會主義思潮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和英國,社會民主黨和工黨都長時間執政,因此歐洲人對有關社會主義的思想從本質上並不反感,隻是由於對蘇聯和東歐陣營的共產主義模式的強烈排斥情緒,才進而波及到對社會主義整體觀感的。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資本主義”一詞在西方國家,尤其在歐洲國家也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資本主義象征的是資本家對勞工階層無情而又殘酷的壓榨和剝削,以及極其惡劣的勞工生產條件,很低的工資,完全缺乏的社會福利係統。資本主義代表的往往是早期的曼徹斯特資本主義和原始積累階段時期的資本主義,並不具有正麵意義。一般來說,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許多國家,都不再用資本主義或是資本主義製度來描述自己,比如德國稱自己的發展模式為“社會市場經濟”,北歐國家稱自己為“社會福利國家”,英國也一度稱呼自己為“福利國家”,大多數西方國家都不再用資本家和勞工來描述勞資關係,而采取比較中性的“雇主”和“雇員”一詞。因此確切地來說,“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今天在西方國家都不是正麵的褒義詞語,其中“共產主義”一詞的負麵意義較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詞也帶有貶義色彩,但負麵意義比較小。

了解到這些,我國在進行國際文宣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注意“內外有別”的原則,要盡量少用在西方是含有強烈負麵含義但在中國卻是中性甚至褒義的詞語,具體地說,要盡量少用共產主義一詞來描述我們國家,要更多強調我國是個致力於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文明國家。我國的主流論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可以用在國際文宣場合,但我們不妨更多強調我們也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采取的是市場經濟體製,並致力於與國際慣例和國際社會的基本準則接軌。一般來說,少用意識形態的詞語,多用國際社會慣用的術語和大多數國家常常采用的詞語來描述我國會有助於拉近我國與許多國家的距離,增強中國的親和力,減少許多國家出於恐共傳統對我國的疑慮,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

以上是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事實上生活在西方,如果大量閱讀西方報刊雜誌和觀看西方媒體,就能發現中西常用詞語的許多差距,有的是因為文化差距的原因產生的,有的是因為認知差距產生的,比如“宣傳”、“領袖”、“黨的領導”、“無產階級專政”、“民族主義”等詞在中國是中性或褒義詞語,在國內也常常被使用,直接翻譯成西方語言則會引起西方人的誤解、恐懼和反感,因為這些詞語在西方是帶有強烈負麵含義的詞語。如果我們能作到認真分析中國與國際普遍慣用語言和用詞上的差距,並注意在國際場合多用國際慣用語言,少用容易引起恐慌和誤解的詞語,就能逐步樹立一個正麵積極和負責的大國形象。

2.中國與西方國家在行為模式上的差異容易導致西方對中國的誤解。
一個民族的行為模式往往受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現代政治製度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是儒家文化,1949年到1978年毛時期中國又深受共產主義文化的影響,1978年後中國邁向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致力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和了毛時代的文化遺產,再加上當代的現代化和後現代化文化同時存在於中國,並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行為和行動模式。由於中國的曆史發展軌跡、文化遺產和現代化道路與西方國家大大不同,因此除了極為了解中國的漢學家外,許多西方人描述現代中國和中國發展時,看到的是一個充滿各種矛盾的中國,甚至是各種矛盾安然共存一體的國家。西方的記者常常用他們的眼光和角度來描述中國的發展,常見的詞句有:“毛和市場、黨的官僚結構和活躍繁榮的經濟體、共產主義的政治和資本主義管理的模式令人不可思議地共存於一個國家。”西方人一方麵驚異中國飛躍發展,一方麵又覺得中國繼續保持傳統的共產主義政治體製,這怎麽可能?中國是怎麽把這種他們看起來矛盾的東西搭配在一起的?大多數西方人是很難明白複雜的中國國情和中國自身發展道路的。

這種不同的發展路徑和由此產生的不同行為模式往往會引起意想不到的誤解和誤差,有時候會在無形中影響到中國正麵國際形象的建立。更為可惜的是,有時候中方人員出於對於外國人士的友善和好意所展示的行為模式被完全誤解和歪曲。比如當某西方國家代表團饒有興趣地參觀一家中國幼兒園時,中方代表介紹幼兒園周一到周五完全承擔了照顧和教育孩子的任務,周末父母接孩子回家。由於文化習俗的差異,加上西方對中國固有的偏見,許多西方人會立即認為這是非常不人道的,因為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太短,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又比如某西方旅遊團參觀國內某體育訓練中心時,中方很想展示中國運動員刻苦勤奮的鍛煉以及中國人上進的民族精神,西方遊客卻特別關心體育訓練中心的年幼運動員,並認為他們長時間離開父母、小小年紀就來參加艱苦的體育訓練、過集體生活是違反基本人權的。

又比如西方某電視台製作一個關於現代中國的節目,整個節目中總體上比較正麵真實地展示了中國社會經濟巨大的進步,也揭示了中國存在的大量社會問題。但在最後結尾一段,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場景出現了。記者來到中國北方某省區的一個縣城,那裏由於急速的現代化進程,也由於當地人濫砍濫伐樹木,沙漠吞噬了許多地區,人類生存環境嚴重受到威脅。記者采訪到當地一位著名的勞模,她數年前就決定帶領一家人種樹抗沙。多年來,這位女勞模堅持不懈,每年都要種上百棵樹,她的精神和舉動奇跡般地感染了許多人,帶動當地民眾自發加入抗沙行列,許多年下來一片防護林產生了,沙漠的吞噬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製。這本是一件很正麵、非常感人的事跡,但接下來的報道把整個事件的基調完全推向了相反的方向。這位普通的女市民被授予勞動模範的稱號,她所在的城市中某小學組織了一個活動,許多學生站成數排,麵對這位勞模唱讚歌。可以想見,這些都是事先排練好的,一個偏遠地區的學校見到外國電視台來采訪該是多麽的興奮,當然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示出來,把中國人的好客、友好和中國人的精神麵貌展示出來,因此采用了中國人麵對上級領導視察時常用的方式:學生們戴著紅領巾,穿著校服,整齊劃一地站成數排,麵對著的勞模也戴著紅領巾,表情激動地接受少先隊員的獻歌。少先隊員齊聲唱道:“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導人,引導我們前進的新一代,高舉旗幟,走向未來。”這樣的場景,在中國人眼裏,是非常正常、甚至是感人的,但是在西方記者的眼裏,他們卻看到他們希望看到和捕捉東西。也許該記者覺得該節目中對中國的正麵報道太多了,應當是展示“政治正確”的時候了,這個場景極大地滿足了西方記者和部分西方人的陰暗心理,在他們眼裏,少先隊員的紅領巾、整齊劃一缺乏個性的學生、黨的勞模、對領袖的頌歌、莊嚴肅穆的學校領導被拚湊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中國依然是共產國家、極權國家和沒有個體性的國家,從而到達醜化中國形象的客觀效果,進一步滿足某些西方人潛意識中的優越感。這樣,中方的好意和熱情被西方記者濫用來達到特定的宣傳目的。

大多數時候,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包括早上老年人練太極拳和氣功,晚上扭秧歌,年輕人在網吧上網,少年追星、奇裝異服,遍布全國各地旅遊景區的遊客,中國人出國旅遊,甚至是芙蓉姐姐現象等在西方人眼裏都是中國很正麵的發展,反映了中國越來越開放、自由,民眾的行為模式越來越個體化,越來越有個性;反之,單位領導組織的集體活動、唱讚美領袖的頌歌、集體開大會、領導冗長的發言都容易在西方人眼裏產生負麵的中國觀。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應當多讓西方記者自由真實地去采訪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少組織大規模的集體歡迎儀式和大合唱,少做這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有時候,一個小朋友天真浪漫的笑容、一個小家庭在周末一起出遊、一隊年輕人在街道邊上溜旱冰,一群老年人在廣場上跳交際舞,更能真切自然地反映出中國開放和自由的嶄新麵貌。

3. 中國和西方由於參照點不同對許多議題產生的截然相反的看法
由於參照點的不同和角度的不同,中國人常常在某些議題上與西方人南轅北轍,形成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我們中國人覺得中國在近現代曆史上是一個飽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受害國,西方人卻認為中國是個進攻性很強的國家(主要是指毛時期中國打了一些大仗)。中國人與西方人在西藏問題、抗美援朝和台灣問題等諸多議題上觀點完全相反,並都堅信自己的觀點正確,是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互相無法說服,大有雞同鴨講的味道。

對於這樣的議題,雙方由於使用的參照坐標係不同,是很難有交集和共識的。最好的辦法是鼓勵向前看,不要糾纏於曆史,多展望未來。或者是盡量避開此類敏感話題,因為對這樣的議題的討論是不會有太大結果的。

II.筆者就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和軟實力的一些具體建議
(1).應當樹立語言上與國際接軌的思想。中國的現代化不僅要求我們在經濟上、體製上、法律上、價值觀念上與國際接軌,也要求我們在語言上與國際社會的普遍語言規範接軌。國家應當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通過了解國際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學者的集體研究,將中國國內常用的詞語和政治術語與國際社會慣用的詞語和術語進行嚴格的定義和分類比較,從而劃分出哪些國內常用的語言和術語明顯的不符合國際上普遍使用的語言規範,哪些詞語容易產生歧意和誤解,哪些詞語容易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引起對中國的負麵觀感。放棄使用這些歧義詞語,使用國際慣用語言,從而達到更好的運用國際標準化的術語來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

(2).應當通過專業人員的集體研究以後出版有關國際禮儀、國際慣例、國際常用語言、西方社會的禁忌和中國西方常見誤解的標準化和權威性的知識手冊,而且應當專門針對外交人員、商業和經貿人員、出國旅遊者和中國國內民眾出版分門別類的知識手冊,讓中國各階層民眾廣泛了解和熟悉國際規範和國際行為準則。

(3).對於長期出國人員應該針對性地設立國際社交禮儀和國際普遍準則的學習課程,通過學習和考核可以讓中國越來越多的出國人員在出國前了解基本的國際文化知識和西方國家民眾的行為模式。

(4).國家應樹立全麵的形象公關意識。應當有一批熟悉西方事務和國際準則的國家形象策劃人員和國家形象公關人員專門負責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打造中國的軟實力。國家應當通過國家形象公關人員製定階段性的策略和目標以提高和增強中國的形象。

(5).中國應當定期在西方各主要大國的主流刊物和媒體上刊登精致的廣告和傳達中國觀點的文章,並且要肩負著讓西方普通公眾了解中國、消除誤解的目的。我們也應當嚴格關注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並對其中國報道進行科學分析,比如分析媒體在傳達什麽樣的中國觀,對中國的看法在過去幾十年內是如何變遷的,他們對中國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什麽方麵。經過認真分析後就一定能針對性地提出改善中國國際現象的具體策略。

(6).我國應當在考慮到國際規範和準則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西方國家的不同文化和民族心理特點出版英、法、德、日、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不同語言的介紹當代中國的書籍和小冊子。書籍中的內容一定要避免中國國內政治宣傳的那種枯燥和刻板的模式,應當用活潑生動的語言和形式客觀公正地反映出當代中國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介紹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和中國漸進的政治體製改革。書中的詞句爭取要用各國文字精確地譯成,並且要努力展示中國的開放、自信、社會越來越自由,顯示新一代的中國人越來越個性化和個體化的麵貌,以及顯示整個中國越來越與國際社會接軌。總之,這種對外宣傳一定要體現國際性、普世性和有針對性的特點。

(7).雖然世界各地產生了“中國熱”,但是西方大多數民眾對中國還是相當缺乏了解的。要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世界性的體育盛會是一個絕佳的機會。2008年的奧運會將是中國最重要的公關機會,屆時將有數以萬計的各國運動員、數以百萬計的各國遊客來到北京,更有數以億計的各國普通民眾通過電視裏觀看奧運會。北京將肩負著展示一個繁榮、文明和現代化的中國的使命。如果北京民眾向世界展示的是開放的、自由的、多元的、充滿活力的和具有個性化的現代中國人的形象,那麽將大大有助於建立世界公眾和世界輿論對中國的好感,增加中國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北京奧運會將成為一個曆史性的機會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應該被視為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環節。我們應當樹立奧運國際公關的意識,有意識地播放關於國際慣例和國際普遍文化規則的電視節目,通過大眾傳媒的大力報道培育了解國際社會,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大眾社會觀念。

總之,改善和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是打造中國軟實力的第一步。一個國際形象不佳、嚴重與國際規範脫節、不懂得使用國際規範語言的中國是刺激產生中國威脅論的溫床,那樣的話中國的國際環境將日益惡化;相反一個懂得國際規範,了解國際文明基本準則和全麵遵守國際規範的的中國將有利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被世界各國尊重,消除和化解中國威脅論,並讓許多國家覺得中國具有道德感召力和號召力,並具有世界級領袖的“魅力”。

當然,中國國際形象的提升不光是依靠形象策略和公關,更依賴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製建設和人權製度建設不斷的改善和進步,離開了這一條來談打造中國的軟實力和提升中國國際形象那就成了“空中樓閣”般的奢談了。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應當是製度建設為主,形象策略為輔,這才是改善中國國家形象的關鍵。

http://zhiqiang.org/blog/386.html

(劉濤:德國Bielefeld大學世界社會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歡迎引用本文觀點或將本文全文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姓名。)

http://zhiqiang.org/blog/386.html
參閱: 中國崛起策, 軟實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