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421)“音盲”與“音癡”

(2025-03-14 19:45:53) 下一個

  中文“癡”有傻;愚笨的意思。極度迷戀某人或某事物。沉迷於某種對象而不能自拔。由於某種事物影響傻了的;精神失常。
  日文的“癡”的意思有:“Slut”(
蕩婦;邋遢女人;淫;懶婆娘)
  folly、foolishness、unwiseness、muggins、tomfool、sap、saphead、fool
  “癡愚“、“癡鈍”、“癡呆”、癡者、癡人、愚癡、白癡、音癡。尤特指黃色情件而言。“癡漢”、“癡情”、“癡態”、“癡話”、“情癡”物事執著(夢中)。“
癡”:注於籍者;呆子。bookworm。

  “癡(Chi)”在日語中意為“癡迷”或“狂熱”。“漢(Kan)”通常指代男性。
  因此,“癡漢(Chikan)”一詞直接翻譯過來可以理解為“癡迷於某種行為(尤其是性方麵)的男性”。
  “音癡”(Onchi),不僅限於對聲音的認識,有時也適用於某些特定能力較低的人。比如,方向音癡、味音癡、運動音癡、味覺欠缺的味音癡,東南西北等方向把握能力欠缺的方向音癡,運動能力欠缺的運動音癡,機械操作能力欠佳的機械音癡等。前述的幾種雖然都跟聲音沒有關係,但是音癡的“音”還是被留了下來。方向音癡、味音癡、花音癡、機械音癡”(不擅長機器操作的人)、“感覚性音癡”(感覺障礙)、“運動性音癡”(天生不擅長運動、運動神經不發達)、“rhythm(節奏;節律;韻律;規律;律動;規則變化)音癡”(節奏感不強)、“滑舌音癡”(笨嘴拙舌)……感覺障礙(sensation disorders)指在反映刺激物個別屬性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和異常。常見的感覺障礙有:①感覺過敏:對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異常增高。②感覺減退和感覺缺失:對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下降。③感覺倒錯:對外界刺激物的性質產生錯誤的感覺。④內感性不適:對軀體內部刺激產生異樣的不適感或疼痛。

  有的人是天才,天生的歌手料:聲音洪亮、清脆、悅耳、清亮、清新、澄澈、婉轉、悠揚、悅耳動聽。形容嗓音好聽的人有很多如“天籟之音”,就像天上的音樂一樣美妙;“悅耳動聽”,聽起來讓人心情愉悅;“清脆悅耳”,聲音清脆又好聽;“溫婉如玉”,聲音溫柔得像玉石一樣;“磁性低沉”,有著吸引人的低沉音質。
  也有的人是天生的嘶啞的嗓子、嘹亮的嗓子、沙啞的嗓子、粗獷的嗓子、 響亮的嗓子、清脆的嗓子、幹淨的嗓子。“調子外”、“音程外”、“Gatagata na”、“歌下手”就象沒有經過發音訓練的人唱歌往往要麽五音不全,要麽扯起嗓子,長歌當哭,讓人慘不忍聞:公鴨嗓,破鑼嗓,狼嚎嗓,鴨公嗓,拉鋸嗓,蛤蟆嗓,烏鴉嗓,破風箱嗓,老牛嗓,啞嗓子……。聲音淒厲:粗啞,沙啞如老樹枯枝,每一聲都似在掙紮,那聲音像是風中燭火,欲滅還明,沙啞中帶著一絲絲無奈。一開口仿佛砂輕磨礪,聲嘶力竭,金屬般冰冷,帶著貓頭音初醒的哀怨。粗啞似野獸低吼,每一聲都像是痛苦的悲鳴。

  Tone Deaf, Deaf of singing,tone deaf; poor pitch singer
  音癡(Onchi)是指對聲音感覺遲鈍的人,特別是指唱歌能力較差的人。這一術語來源於日語,通常用於描述那些在音樂感知或表現上存在障礙的人。音癡在音樂術語中常被定義為“大腦的先天性音樂機能不全”,即無法準確感知或再現音程、節奏等音樂元素。音癡:涉及音樂感知和表現的雙重障礙,可能是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
  五音不全:主要是發聲方法不正確或缺乏音樂經驗導致的輸出問題,通過訓練可以改善。雖然不少音癡知道自己是音癡,但是如果他是感受性音癡的話,通常是不被人指出,自己很難有自覺。
  運動性音癡:運動性音癡指本人雖然耳朵可以很明確分辨正確的音程、音階,但是由於咽喉運動、肌肉緊張、呼吸紊亂等原因而出現音程錯誤的症狀。前述的因難為情而無法發聲的音癡,由於其也有過度緊張而使咽喉筋肉收縮的原因,故也屬於這一範疇。出現這種症狀的人,由於能正確把握音階,因而隻要做些發聲訓練、聲帶練習的話,還是比較容易矯正的。
  感受性音癡:這種是指本人無法正確分別音程、音階的情況。這種症狀由於本人無法判斷自己音程的錯誤,較前者矯正更難。較常用的訓練法是正確的音階讓其多次重複地聽等。這種情況一般被認為是因為患者聽正確音階的機會太少,經驗不足而導致的。然而,也有先天原因導致沒有音感(指耳朵聽到音程無法用聲音再現)的情況。這種情況的患者由於其感覺音階的大腦出現異常,所以治療起來也極其困難。據說,著名藝人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就是這種情況。
  不過,稍微有些走調的人一般不會被稱為“音癡”。分毫不差地把握音程是件非常難的事情,因此如果是唱卡拉OK等非專業的消遣的話,有點兒走調也完全可以允許的。

  “音盲”(amusic)是指無法分別一首好聽的曲子和難聽的旋律之間的差別的人群。和完全音高感相對應的另一個極端是音盲。與完全音高感相同的是,音盲也具有家族聚集性傾向。還不清楚為什麽會發生音盲,不過音盲者在7歲之前大多沒有經過什麽音樂的熏陶。有證據顯示,音盲者的聽覺器官感受力與正常人相比較要稍微遲鈍一些,但是這種差異並不明顯,至多隻能解釋其“缺乏辨音能力”的部分原因。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音盲者的大腦結構與非音盲者的大腦結構存在任何差異。一些專家甚至認為根本不存在“音盲”一說,隻不過是個體之間對音樂的通曉程度和把握上的差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