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宋代王安石有首《元日》詩,“元日”是陰曆正月初一,該詩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其詩 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描寫的是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古代迎新,是有著許多講究的,比如《荊楚歲時記》就對古時荊楚一帶除舊迎新之事寫得非常詳細: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腳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
屠蘇酒是中國古代春節時飲用的酒品,能調理脾胃,解毒辟穢。相傳屠蘇酒是漢代的名醫華佗創製的,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以後,經過曆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這同端陽節飲雄黃酒一樣,都有避毒驅邪之功。
究竟屠蘇是指飲品還是指房屋,從王安石的詩中各個時代的人有各種解讀法,用詞考究的王安石當然是意識到的,用一個“屠蘇”一詞多解就意味著讓讀者自己去理解發揮,當時的人可以從酒與屋兩方麵理解都不影響詩所提示的意思。暖風入屋與暖風入酒都不失新意和元日的隆重氣氛。當然主要表達的是元日的一派其樂融融歡聲笑語,人間煙火的況味不妨從兩個方麵來理解都不為誤。
當今時代飲屠蘇的習慣已經不存在了才有人感到“新奇”,而王安石時代的人對於飲“屠蘇”是見慣不驚很自然的事,就象今天的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燙火鍋”,這時侯如果說春風送暖入餃子,春風迸暖入火鍋,是有標新立異的詩味還是熱鬧場麵的宣示效果?如杲是今天的人最多隻會說春風送暖入公司,春風送暖入公寓,春風送暖入新居更能引起人們的詩情引起共鳴。就象可放鞭炮的地方過春節:
鞭炮聲聲舊歲除,
春風送暖入新居。
千家萬戶串門走,
交談春晚感何如?
在中國曆史上,“屠蘇”一詞實際上蘊含了多重含義,而每種解釋都反映了特定時期人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認知。在明代學者徐嘉錫的《四庫提要辨證》中提到:“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間裏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溫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廣雅·釋宮》和《宋書》等古籍指茅屋通常是平民的住所,雖然簡單,但卻能有效地抵禦風雨,這可能體現了古人對安居樂業的美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