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短板短,文盲兩至三個點;日本短板長,幾乎很少有文盲。
中國在多個方麵存在短板與不足,主要包括軍事、地理、科技創新和能源安全等方麵……。
日本在多個方麵存在短板挑戰和弱點:人口老齡化壓力、出口市場競爭激烈壓力、商業環境規範壓力、經濟增長放緩壓力……。
在教育方麵日本和中國有先天的“短板短長”之別。
中國現在的文盲率為2.4%左右。這一數據主要基於近期的對比報道得出。
曆史變化:從建國初期的80%文盲率,到如今降至2.4%,這一變化堪稱奇跡,主要得益於掃盲運動和義務教育等政策的實施。
對比數據:相比之下,印度文盲率依然高達40%,美國則停滯在21%。
請注意,文盲率的定義和統計方法可能因時間和地域而異,具體數據請關注官方發布的最新信息。2021年5月11日,中國文盲率由4.08%下降至2.67%。但中國的掃盲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全國文盲的絕對數還有8507萬人,其中青壯年文盲達2000萬。國家決定在“十五”期間進一步加大掃盲力度,全麵掃除有學習能力的十五歲至二十四歲的青年文盲。
國家短板長,日本少文盲
西方列強靠著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日本的地理位置讓它既能接納到最先進的思潮,又不會被列強直接威脅到統治中心。所有人都是兩隻手兩條腿,憑什麽日本靠一億多人口能夠成為世界性大國?無非就是受教育水平和工業積累的結果。
日本人的識字率在全世界居最尖端段位,幾手100%都會讀書識字。
日本從江戶時代(中國的明清時期)開始識字率就高達60%。武士階級必須100%的識字,平民的識字率也高達50%以上。1948年的統計從15至64歲年齡段的人口中不識字的僅占1.7%。
識字率的高低也代表了該國的先進水平。當今全球還有7億7千500萬人不識字。2015年聯合國峰會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決議案(SDGs)中就有提高教育和識字率的義務問題。
然而2021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中都看不到日本國家的識字率,因為日本沒有統計該數字。
因為日本中、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從理論上說是100%義務教育,就應當是100%識字率。然而絕不能斷言日本識字率是100%的原因是戰爭年代和戰後出生的小孩的兒童時代錯過了上學識字機會。雖然現在普遍實馳了義務教育青少年兒童不識字的幾乎沒有。
根據令和4年(2023年)文部省兒童統計當年的兒童小學就學率是99.96%,不過雖然沒有上小學也並不代表不識字不會讀不會寫的非識字者。就如純金24K純金並不就是100%含金量一樣。但應了解連日本也有沒上過小學的一部分人。
世界上隻有吉爾吉斯等中亞及歐洲一些國家男女都是100%的識字率,世界平均男姓為91%,女性為93%。
“短板長短板短,短短板比長短板短半邊”
“繞口令”是漢語裏的小遊戲,經常練習練習之能使你的的舌頭變得超級靈活。如:“扁擔長,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沒有板凳寬。 扁擔要綁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今天要說的一句話是:“短板長短板短,短短板比長短板短半邊”。
世界上文盲最多的3個國家
1.不丹識字率:72%
不丹雖然是世界上文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國近二十年來已取得長足進步,2005年識字率為52.8%。
2.尼泊爾不識字率:71%
3.東帝汶不識字率:70%
東帝汶是世界上文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該國一年級的留級率(24%)和輟學率(5%)已經很高。根據該國教育部的數據,5至6歲兒童中,有39%沒有上幼兒園或小學。中美印文盲率差距對比:印度40%,美國從10%升至21%,根據聯合國規定,識別地圖、曲線圖等現代社會符號,還有使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判定文盲的重要標準之一。
一個合格的現代社會公民,需要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否則很可能會被社會進步拋在後麵,各國的教育水平不僅體現在學曆上,而且體現在人口質量上。
到2022年,美國的識字率下降到79%,有21%的美國人都是有閱讀障礙的文盲。美國的識字率比很多發達國家的水平都要低,這些功能性文盲的存在,成為美國社會的巨大隱患。
印度的文盲率和他們的科技人才一樣出名,在矽穀印度裔遍地開花的同時,印度的本土的文盲率高達40%。缺乏合格的教育質量,是造成印度文盲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印度文盲人口數量,跟印度人口數量同步增長,義務教育法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國從建國初期80%文盲率一路降到今天的2.4%,這變化堪稱奇跡。
什麽是SWOT分析法?
所謂SWOT分析,即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 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係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係列相應的結論,SWOT分析法(又稱強弱危機分析、優劣分析法等)是一種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方法,是市場營銷的基礎分析方法之一,通過評價自身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競爭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用以在製定發展戰略前對自身進行深入全麵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
SWOT分析基本原理
SWOT分析是對企業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方麵內容進行綜合概括,分析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及麵臨的機會和威脅,進而幫助企業進行戰略選擇的一種方法。S是指企業內部的優勢,W是指企業內部的劣勢,O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機會,T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威脅。
swot是什麽
企業內部的優勢和劣勢分析主要是著眼於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企業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分析則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可能影響上。
SWOT分析的應用
(一)優勢—機會(SO戰略)
增長型戰略是一種發展企業內部優勢與利用外部機會的戰略,是一種理想的戰略模式。當企業具有特定方麵的優勢,而外部環境又為發揮這種優勢提供有利機會時,可以采取該戰略。
(二)優勢—威脅(ST戰略)
多種經營戰略(多元化戰略)是指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回避或減輕外部威脅所造成的影響的戰略。
(三)劣勢—機會(WO戰略)
扭轉型戰略(轉向戰略)是利用外部機會來克服內部劣勢,使企業改變劣勢而獲取優勢的戰略。當存在外部機會,但由於企業存在一些內部劣勢而妨礙其利用機會時,可采取措施先克服這些劣勢。
(四)劣勢—威脅(WT戰略)
防禦型戰略是一種旨在減少內部劣勢,規避外部威脅的收縮戰略。當企業存在內憂外患時,往往麵臨生存危機,企業應主動進行業務重組或者徹底放棄,設法避開威脅和消除劣勢。
中文名態勢分析法
外文名SWOT analytical method
別名優劣勢分析法,態勢分析法
SWOT分析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隸屬於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條件在既定內進行分析。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礎。著名的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理論從產業結構入手對一個企業“可能做的”方麵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而能力學派管理學家則運用價值鏈解構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注重對公司的資源和能力的分析。
SWOT分析,就是在綜合了前麵兩者的基礎上,以資源學派學者為代表,將公司的內部分析(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管理學界權威們所關注的研究取向),與以能力學派為代表的產業競爭環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戰略研究所關注的中心主題,以安德魯斯與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結構化的平衡係統分析體係。與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較,SWOT分析從一開始就具有顯著的結構化和係統性的特征。就結構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現為構造SWOT結構矩陣,並對矩陣的不同區域賦予了不同分析意義。其次內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論基礎也強調從結構分析入手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進行分析。優勢與劣勢分析(SW)
由於企業是一個整體,並且由於競爭優勢來源的廣泛性,所以,在做優劣勢分析時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將企業與競爭對手做詳細的對比。如產品是否新穎,製造工藝是否複雜,銷售渠道是否暢通,以及價格是否具有競爭性等。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方麵或幾個方麵的優勢正是該行業企業應具備的關鍵成功要素,那麽,該企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也許就強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個企業及其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優勢,隻能站在現有潛在用戶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上。
機會與威脅分析(OT)
比如當前社會上流行的盜版威脅:盜版替代品限定了公司產品的最高價,替代品對公司不僅有威脅,可能也帶來機會。企業必須分析,替代品給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是 “滅頂之災”呢,還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潤或價值;購買者轉而購買替代品的轉移成本;公司可以采取什麽措施來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來降低消費者購買盜版替代品的風險。
整體分析
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並明確以後的發展方向。根據這個分析,可以將問題按輕重緩急分類,明確哪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後一點兒的事情,哪些屬於戰略目標上的障礙,哪些屬於戰術上的問題,並將這些研究對象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係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係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有利於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於製定集團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情況,在戰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進行SWOT分析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SWOT分析法
分析環境因素
運用各種調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處的各種環境因素,即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能力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它們是外部環境對公司的發展直接有影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屬於客觀因素,內部環境因素包括優勢因素和弱點因素,它們是公司在其發展中自身存在的積極和消極因素,屬主觀因素,在調查分析這些因素時,不僅要考慮到曆史與現狀,而且更要考慮未來發展問題。
優勢
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有利的競爭態勢;充足的財政來源;良好的企業形象;技術力量;規模經濟;產品質量;市場份額;成本優勢;廣告攻勢等。
劣勢
也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設備老化;管理混亂;缺少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落後;資金短缺;經營不善;產品積壓;競爭力差等。
機會
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產品;新市場;新需求;外國市場壁壘解除;競爭對手失誤等。
威脅
也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的競爭對手;替代產品增多;市場緊縮;行業政策變化;經濟衰退;客戶偏好改變;突發事件等。
構造SWOT矩陣
SWOT方法的優點在於考慮問題全麵,是一種係統思維,而且可以把對問題的“診斷”和“開處方”緊密結合在一起,條理清楚,便於檢驗。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在此過程中,將那些對公司發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遠的影響因素優先排列出來,而將那些間接的、次要的、少許的、不急的、短暫的影響因素排列在後麵。
製定行動計劃
在完成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後,便可以製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製定計劃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考慮過去,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運用係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排列與考慮的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一係列公司未來發展的可選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