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在日本人們對柳的喜惡不同,褒貶不一。在日本民俗民情中柳的含義分為吉祥和凶險的兩極分化。在房宅裏栽柳樹會有病人出。柳是不祥之樹木。在靜岡,廣島,秋田,山形,新瀉等地柳樹被當作敗家的家征。在日本柳容易聯想到悲傷與死亡的植物。
在日本許多妖怪,妖婆,妖精出沒的場景都有柳樹,柳林,柳枝的背景,於是在人們心目中柳樹總是不吉利的植物。
柳魂魄(Yanaginokonpaku);
女妖怪的幽霊源自和歌山県日高郡南部川村舊高城清川村民俗:老柳樹変成美女又変改姿容魅惑行人,然後又変成老太婆嚇壞旅行者。腳踏樹葉會出現幽靈。在柳樹下豎起大拇指魂魄會被勾走……等等。
日本的慣用語熟語有:“柳樹下不會一直都有泥鰍”。就算在柳樹下幸運地捉到過一次泥鰍,也並不意味著始終都可以在那捉到。中文裏意思相近的成語為:守株待兔。一個人偶爾一次在柳樹下抓到了泥鰍,並不代表他什麽時候都可以在那裏抓到泥鰍。比喻人不可能多次擁有偶然的好運。一次偶然機遇占了便宜不一定有第二次機會等你。
“柳枝不為雪折”。柔軟並非弱點,反而可能比堅硬更能適應變化,承受困難。
在中國柳樹吉利的象征
柳樹是春天的象征:柳樹是春天的使者,最早向人們傳遞春天的信息。其嫩綠的枝條和搖曳的身姿仿佛在訴說著春天的故事,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
柳樹是吉祥的象征:在古代,柳樹被視為吉祥的象征。由於其具有治病、驅鬼、辟邪、祛毒的功用,人們常在門戶上插柳枝以避邪驅鬼,祈求平安吉祥。
柳樹是離別之情的象征:柳與“留”諧音,因此柳樹常被用來表達離別之情。在古代詩詞中,折柳贈別成為了一種風俗,寓意著對友人的不舍和留戀。同時,柳樹柔軟的枝條也象征著挽留和依依惜別之情。
柳樹是思鄉之情的寄托:柳樹的美麗和堅韌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離鄉背井、遠在他鄉的人們。他們常常通過柳樹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對未來的無盡期盼。
柳樹的花語和寓意豐富多樣,既表達了真摯的情誼和純潔的愛情,又象征著春天的生機和吉祥如意。同時,柳樹還承載著離別之情和思鄉之情的寄托,成為了人們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
柳樹在中國文化中象征離別、生命力、春天、吉祥,也是宗教智慧象征,繪畫藝術寵兒,體現了古人深厚情感與文化價值,至今被傳承發揚。“柳”與“留”的諧音,使得柳樹成為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的最佳載體。在古代詩詞中,柳樹常常被用來寄托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深切思念。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送別》中寫道:“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詩中的楊柳不僅描繪了春日裏生機勃勃的景象,更暗含了詩人對離別的不舍與對重逢的期盼。這種離別與思念的情感,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裏,顯得尤為重要而珍貴。人們通過折柳相贈,不僅是對即將遠行者的祝福,也是對離別時刻的一種儀式化表達,希望以此留住彼此間的情誼,讓思念如同柳枝般綿長不絕。
柳樹是生命力與堅韌精神的象征。柳樹枝條柔韌,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頑強生長,展現出勃勃生機。這種生命力頑強的特質,使得柳樹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了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柳樹常常被用來比喻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堅持信念、勇往直前的英雄人物。如宋代詩人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中雖未直接提及柳樹,但其對梅花堅韌品格的讚美,同樣可以映射到柳樹身上:“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這裏的梅花雖換成了柳樹,但其堅韌不拔、不畏艱難的精神內核是一致的。柳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激勵著人們麵對困難時不輕言放棄,勇於挑戰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標。
在宗教文化中,柳樹同樣占有一席之地。在佛教文化中,柳樹被視為智慧和覺悟的象征。佛經中提到的菩提樹(一種柳樹),就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地方。因此,在一些佛教寺廟中,常常可以看到種植著柳樹的景象。這些柳樹不僅為寺廟增添了寧靜與祥和的氛圍,也成為了信徒們祈求智慧與覺悟的精神寄托。在道教文化中,柳樹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道教認為柳樹能夠吸收天地間的靈氣與日月精華,具有驅邪避邪、保護平安的作用。因此,在一些道教聖地或修行場所中,也常可見到柳樹的身影。
除了在文學、宗教與民俗中的應用外,柳樹在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畫家們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將柳樹的美妙姿態呈現在畫布上。這些畫作不僅展現了柳樹的形態美與意境美,也反映了畫家們對柳樹深厚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如宋代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中,就描繪了一幅山川壯麗、柳樹依依的壯美景象。畫中的柳樹不僅為畫麵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也通過其獨特的姿態與意境,傳達了畫家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