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食鯨反食鯨,傳統舌尖精。各方多考量,罔顧外批聲。
2019年7月1日日本宣布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並重啟商業捕鯨,這一決定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各國政府紛紛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日本的做法,環保組織的反應更為激烈,然而麵對如潮水般湧來的批評聲,日本政府卻顯得異常冷靜堅持不改。
這種強硬態度是日本多年來在國際舞台上的孤軍奮戰,早在2014年國際法院就曾裁定日本在南極的“科研捕鯨”項目違反國際公約,但日本並未因此停止捕鯨活動而是稍作調整後又重新啟動。如此大的國際壓力下,日本還要執意捕鯨其背後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傳統文化”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利益考量。
日本人食鯨魚的曆史悠久,在日本古文獻《古事記》中就有“712年(和銅5年)向神武天皇進貢鯨肉”的記載。16世紀(1570年,永祿13年)織田信長向朝廷進貢鯨魚肉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鯨魚是重要的蛋白質源。在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的日本國內全國各地主要的料理店都有鯨魚肉。明治維新後的快速發展期,捕鯨業不僅是重要的經濟支柱更是日本走向海洋、成為海洋強國的重要象征。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鯨魚為日本提供了寶貴的蛋白質來源,鯨油則被廣泛用於照明和潤滑,可以說捕鯨業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捕鯨業的經濟地位早已今非昔比,據日本水產廳的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國內鯨肉消費量僅為3000噸左右,遠低於上世紀60年代的峰值。
至到上世紀的1960年代日本每年要消費20萬噸以上的鯨魚肉。而今每年不足5000噸。
1982年國際商業捕鯨備忘錄規則實施被臨時中斷後日本以“調查”為理由繼續捕鯨。國際司法局法庭判定認為日本的所謂調查捕鯨目的不單純,命令其停止在南極海的捕鯨。而日本的主張是如果不適當捕鯨反而會使海洋的生態係統被破壞,就象一片森林虎多了就沒有小動物的生存空間了。鯨魚是自然界食物鏈的頂端,由於鯨魚每年要吃掉9千萬噸的水產物,是世界上人類消費水產品的3~5倍,如果不適當捕鯨除了糧食不足外,更重要的是捕鯨技術和食鯨文化將消失。反對捕鯨者認為鯨魚太可憐,卻沒意識到反捕鯨人士的曾經都是捕鯨大國的學者,隻不過是為了政治宣傳打製環保的旗幟而已。19世紀美國曾是世界第一捕鯨大國,但隨著石油的發現和環保意識的覺醒,美國很快放棄了這一產業轉而成為鯨類保護的倡導者。
盡管如此,日本在南極海調查捕鯨額度是每年1035頭,而實際還不到三分之一。
主要鯨魚齒鯨(抹香鯨,槌鯨=拜氏鯨=貝氏喙鯨,海豚等),須鯨(白長鯨,長須鯨=鰭鯨,鰯鯨=貝氏須鯨,小鰮鯨)
在日本人心中,鯨魚肉和豬肉、牛羊肉沒有區別,在超市都有賣,食事做法都差不多。鯨魚肉午餐盒套餐包括熏鯨魚和鯨魚排。
戰後日本物資匱乏鯨肉成為了學校午餐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一代人就這樣在鯨肉的滋養下長大形成了對鯨肉的特殊情感。當然這種情感在年輕一代中已經逐漸淡化,據日本水產廳的調查目前隻有約4%的日本人會經常食用鯨肉大多數年輕人甚至從未嚐試過這道“傳統美食”。在日本社會捕鯨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產業概念,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和國家認同的載體。捕鯨不僅僅是一種產業已經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放棄捕鯨就等於放棄了自身的傳統,日本保守派堅持捕鯨是日本抵製西方文化霸權、維護國家主權的一種方式。日本政府非要堅守自己的信念:與“要牢牢守住一畝耕地紅線”;“保住一守住二發展三四五六七”道理相似。
莫須驚,休打怵,日喰鯨肉如牲畜。
陸上王,海中覇,食鏈頂端人口福。
鯨魚的種類共有90餘種,主要分為兩大類:須鯨和齒鯨。須鯨沒有牙齒,體型較大,主要以浮遊生物為食;而齒鯨則有牙齒,體型較小,主要以軟體動物為食。一角鯨、座頭鯨、藍鯨、抹香鯨、虎鯨、偽虎鯨、長須鯨、布氏鯨、鰮鯨、小須鯨……。鯨類動物分布於世界所有海洋中,以及南美洲、北美和亞洲的一些淡水湖泊和河流。一些物種,例如虎鯨(Orcinus orca)在世界所有海洋中都有發現。其他物種僅限於一個半球(南極小須鯨)或海洋(太平洋斑紋海豚)。還有一些範圍受到高度限製。例如,加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僅出現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北部。 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呼籲暫停10年的商業捕鯨。1982年,國際捕鯨委員會修訂管理規則,“暫停”商業捕鯨,並於1986年生效。這一修訂並不是永久禁止商業捕鯨,而在1990年前臨時暫停,之後要根據最佳科學知識,重新審查。這一修訂是以25國讚成,7國反對,5國棄權通過的,日本、挪威、秘魯和蘇聯等國反對,秘魯後來撤銷了反對。1990年後,在綠色和平和地球信任(Earthtrust)等非政府組織的推動下,商業捕鯨的暫停延續。鯨魚的國際管理理念從可持續利用轉變到了物種保護,但各國對於暫停商業捕鯨的分歧較大,而且國際捕鯨委員會內部也不統一,如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科學委員會主任認為其建議沒有得到重視而辭職。1994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采納了“修正管理程序”(Revised Management Procedure)。科學委員會經過8年製定了這一管理程序,將根據鯨魚種群數據和不確定性分析,計算允許的捕殺量(5年內的捕殺限值),並考慮監測執法和捕殺技術的人道主義等因素,建立“修正管理計劃”(Revised Management Scheme)。國際捕鯨委員會在同意和采納“修正管理計劃”後,將為商業捕鯨設立捕撈配額。但即使有了這個修正程序,商業捕鯨至今仍然暫停。最大的哺乳動物:藍鯨;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非洲象;最高的陸生哺乳動物:長頸鹿;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獵豹;最臭的哺乳動物:美洲臭鼬;最低等的哺乳動物:鴨嘴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