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3)
2023 (410)
食鯨反食鯨,傳統舌尖精。各方多考量,罔顧外批聲。
2019年7月1日日本宣布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並重啟商業捕鯨,這一決定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各國政府紛紛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日本的做法,環保組織的反應更為激烈,然而麵對如潮水般湧來的批評聲,日本政府卻顯得異常冷靜堅持不改。
這種強硬態度是日本多年來在國際舞台上的孤軍奮戰,早在2014年國際法院就曾裁定日本在南極的“科研捕鯨”項目違反國際公約,但日本並未因此停止捕鯨活動而是稍作調整後又重新啟動。如此大的國際壓力下,日本還要執意捕鯨其背後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傳統文化”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利益考量。
日本人食鯨魚的曆史悠久,在日本古文獻《古事記》中就有“712年(和銅5年)向神武天皇進貢鯨肉”的記載。16世紀(1570年,永祿13年)織田信長向朝廷進貢鯨魚肉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鯨魚是重要的蛋白質源。在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的日本國內全國各地主要的料理店都有鯨魚肉。明治維新後的快速發展期,捕鯨業不僅是重要的經濟支柱更是日本走向海洋、成為海洋強國的重要象征。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鯨魚為日本提供了寶貴的蛋白質來源,鯨油則被廣泛用於照明和潤滑,可以說捕鯨業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捕鯨業的經濟地位早已今非昔比,據日本水產廳的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國內鯨肉消費量僅為3000噸左右,遠低於上世紀60年代的峰值。
至到上世紀的1960年代日本每年要消費20萬噸以上的鯨魚肉。而今每年不足5000噸。
1982年國際商業捕鯨備忘錄規則實施被臨時中斷後日本以“調查”為理由繼續捕鯨。國際司法局法庭判定認為日本的所謂調查捕鯨目的不單純,命令其停止在南極海的捕鯨。而日本的主張是如果不適當捕鯨反而會使海洋的生態係統被破壞,就象一片森林虎多了就沒有小動物的生存空間了。鯨魚是自然界食物鏈的頂端,由於鯨魚每年要吃掉9千萬噸的水產物,是世界上人類消費水產品的3~5倍,如果不適當捕鯨除了糧食不足外,更重要的是捕鯨技術和食鯨文化將消失。反對捕鯨者認為鯨魚太可憐,卻沒意識到反捕鯨人士的曾經都是捕鯨大國的學者,隻不過是為了政治宣傳打製環保的旗幟而已。19世紀美國曾是世界第一捕鯨大國,但隨著石油的發現和環保意識的覺醒,美國很快放棄了這一產業轉而成為鯨類保護的倡導者。
盡管如此,日本在南極海調查捕鯨額度是每年1035頭,而實際還不到三分之一。
主要鯨魚齒鯨(抹香鯨,槌鯨=拜氏鯨=貝氏喙鯨,海豚等),須鯨(白長鯨,長須鯨=鰭鯨,鰯鯨=貝氏須鯨,小鰮鯨)
在日本人心中,鯨魚肉和豬肉、牛羊肉沒有區別,在超市都有賣,食事做法都差不多。鯨魚肉午餐盒套餐包括熏鯨魚和鯨魚排。
戰後日本物資匱乏鯨肉成為了學校午餐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一代人就這樣在鯨肉的滋養下長大形成了對鯨肉的特殊情感。當然這種情感在年輕一代中已經逐漸淡化,據日本水產廳的調查目前隻有約4%的日本人會經常食用鯨肉大多數年輕人甚至從未嚐試過這道“傳統美食”。在日本社會捕鯨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產業概念,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和國家認同的載體。捕鯨不僅僅是一種產業已經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放棄捕鯨就等於放棄了自身的傳統,日本保守派堅持捕鯨是日本抵製西方文化霸權、維護國家主權的一種方式。日本政府非要堅守自己的信念:與“要牢牢守住一畝耕地紅線”;“保住一守住二發展三四五六七”道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