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中很少發現不工整、不對仗的詩句。不是沒有,而是杜甫律詩中對仗工整當今人看來不工整,但在那個時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越是到了近代對仗工整是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要求精細整齊。 在詩文中,對仗工整是重要的修辭手法之一,能夠增強語句的表現力和韻味。
對仗工整的具體要求包括:
平仄相對: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必須相反,這是對仗的基本要求。
詞性相同: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特別講究數字對數字, 方位對方位,專名對專名等。
句型相同:出句和對句的句型必須相同,語法結構要一致。
避免重複:出句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除非有特殊的修辭效果。
對仗工整的類型包括:
工對:嚴格、工整的對仗,要求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諧、意義相關、文字相異。
鄰對:對仗的要求稍寬,但仍然保持一定的對應關係。
寬對:對仗的要求更加寬鬆,隻要大體上對應即可。
借對:利用詞的多義性進行對應。
流水對:兩句一氣嗬成,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扇麵對:三句或三句以上連續對應。
杜甫的詩句不僅內容深刻,形式上也極為講究。他的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中對仗工整,體現了高度的藝術性和嚴謹性。例如,他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不僅內容上描繪了生動的自然景象,形式上也嚴格遵循了對仗的原則,如“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和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描繪。
杜甫在創作中還注重情景交融,每一聯都對仗工整,如“漢北豺狼滿,巴西道路難。血埋諸將甲,骨斷使臣鞍。牢落新燒棧,蒼茫舊築壇。深懷喻蜀意,慟哭望王官”。這些詩句不僅在字詞上嚴格對仗,而且在意義上相互呼應,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展現了杜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博大的胸懷。
杜甫的詩句對仗工整,不僅體現在上述具體的詩句中,更貫穿於他的整個詩歌創作生涯。他的詩歌以嚴謹的結構、精煉的語言和深刻的內容,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律詩中一些對仗由當今人看來是不工整的,但在那個時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詩聖的詩中很少發現不工整、不對仗的詩句。比如56歲時寫的那首《登高》,前四句寫景,後四句寫情,一共8句56個字,八句皆成對,一對到底,被譽為七律之冠,千年無人超越。
55歲時寫的《縛雞行》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唐王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亂令百姓苦不堪言,這本是朝堂之爭,但這神仙打架受苦的卻是百姓,正中在詩中與人無怨無仇的蟲和雞一樣。詩人借此詩諷喻的就是那些胡作非為之人。
這明明是一首七言古詩,卻被詩聖硬生生地寫成了一個散文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家中小奴綁隻雞去集市賣,雞兒被抓住了各種叫喚。家裏人都討厭這隻雞平時喜歡亂啄東西,亂逮蟲子,可是卻沒想到它要是被賣了就要被做成菜吃掉。這蟲子和雞和人又有何仇怨,於是我叫小奴放了它。唉,這雞和蟲子的得失沒有終了時,想到這我感慨萬千,倚在樓閣注目遠處的寒江而思緒難平。
對仗”是近體詩中最重要最特殊的部分,初學作詩的人,為了要求對仗工整,不知要花費多少鍛煉的工夫,桃紅對柳綠,白水對青山,勻稱妥帖。然而這隻是學詩的初階,稍有進境,便有所謂“對偶不切則失之粗,對偶太切則失之俗”的說法,不必泥於對偶。因為要求“工整”是一種境界,工整以後再求“不整為整”又是一種境界。
杜甫晚年的作品中,對散文句式與對偶句式的使用已經很嫻熟,達到了收放自如的程度。這使他的詩歌愈發句法飄逸,詩意動宕,不拘一格。虛詞對詩句的散文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詩句散文化特征之一就是不講究嚴格的對仗,這種句法在杜詩中很常見。如:“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與虛詞“與”相對的是實詞“河”。
傳統中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的工整對仗之法,在杜詩中屢被突破。對仗不工,並不是杜甫不懂作詩之法,而是杜甫能突破詩法的約束,別開生麵。
實詞語義較實,能表達具體的意義,形成具體的意象。如果四聯全用實詞對偶,詩歌成了眾多意象的不斷累積。所營構的意境再美,句法和章法沒有變化,最多也隻能算是平順工整,沒有可以特別稱道之處。
從杜詩中的表現來看,虛詞能夠賦予意象以人的感情。我們看看這個例子:“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此句如去掉虛詞“自”和“空”,為“映階碧草春色,隔葉黃鸝好音”,是一句尋常描寫景物的詩句。
加入虛詞“自”和“空”後,情形大為不同。詩中映階碧草“自”顧自地泛出春色,一副傲睨一切的模樣,可謂任它歲月流轉、萬物變遷,我依舊不變。與“映階碧草”悠然的態度相對應的“隔葉黃鸝”,一派忙亂的景象,正忙著發出婉轉的鳴叫,但是“空”字點出了黃鸝的徒勞。
在這兩句詩中,黃鸝和碧草就如同有感情的人一般。詩人賦予它們的感情,其實也就是詩人自己的情感。這句詩在春天萬物繁榮的景象之中,由虛詞“自”和“空”點出詩人內心深深的寂寥和落寞。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和“開濟”、“天下”與“老臣”看似不工整,其實各自都工整。“頻煩”意思是屢屢、多次。 在古代文獻中,如《三國誌·蜀誌·費禕傳》中就有使用,表示頻繁地往來或多次的行為。“開濟”意思是開創並匡濟。“頻煩”與“開濟”各自都是並列組合式單詞。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三峽”、“五溪”看似是出韻,當今的“峽”是屬平聲,但是古代是“峽”是三聲屬仄韻。
有不得己的時候可能出韻。如:《得房公池鵝》杜甫
房相西亭鵝一群,眠沙泛浦白於雲。
鳳凰池上應回首,為報籠隨王右軍。“房相西亭鵝一群”按當今的韻律讀則全都是平韻。
杜甫詩雲:“一夜水高二尺強,數日不可更禁當。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係籬傍。”與《竹枝詞》相似,蓋即俗為雅。
杜甫的《春水生二絕》都是古絕句。例如這句“一夜水高二尺強”,屬於孤平未救。
唐人五絕中,古體絕句和近體絕句數量差不多。但是七絕大多是近體(律絕句),七言古絕很少。
杜甫的其他七絕作品,發現有不少七言古絕和折腰體古絕。
一七言古絕 1、仄韻詩
隻要是仄聲韻的絕句,都歸為古絕句,杜甫的七絕中,也有仄韻。
例如《三絕句 其一》:
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
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這首詩很有意思,不但押仄韻,還有意重複押韻。杜甫的五古也有這種現象,例如這首《杜鵑》: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
我昔遊錦城,結廬錦水邊............
《三絕句·其二》也是押仄韻的詩,這首是押入聲韻: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穀。
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2、一個字出律的古絕
平聲韻的古絕中,有一些僅僅一個字出律,例如《漫成一絕》:
江月去人【隻】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這首和大家熟知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相似,李白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也是整首詩一個字出律。
3、三平調
三平調是近體詩的大忌,隻要是三平調(又叫做三平尾),一定是古絕句。例如《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
漁陽突騎【邯鄲兒】,酒酣並轡【金鞭垂】。
意氣即歸雙闕舞,雄豪複遣五陵知。
上麵引用過三絕句的前兩首是仄韻詩,《三絕句·其三》則有三處三平調: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4、半古半律的絕句
《春水生二絕》都是古體絕句。不過,這兩首絕句有個共同的特點,前兩句都是古體句式,後兩句都是近體句。
例如第一首
二月六夜春水生,門前小灘渾欲平。(前兩句都是古體)
鸕鶿鸂鶒莫漫喜,吾與汝曹俱眼明。(近體拗體救拗句:平平平仄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注:漫,平仄兩讀,作仄聲,是大拗句,對句用“俱”救拗。
又如第二首:.
一夜水高二尺強,數日不可更禁當。(前兩句都是古體)
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係籬旁。(近體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麵說三平調舉例的《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也是半古半律的七絕。半古半律的詩,最有名的是崔浩《黃鶴樓》,上半首古體,下半首律體。
5、方言與古絕
這首《詠春筍》很有意思,第一句明顯是古體句式,所以整首詩是古絕句。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不過可能有人說,會須上番看成竹,也是古體句式,因為“番”字平聲也出律。不過古人早就注意到這個字很特殊。
清朝仇兆鼇在《杜詩詳注》中說:
【趙注】上番,乃川語。《猗覺寮雜記》:杜詩:“會須上番看成竹。”元詩:“飛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俱用上番字,則上番不獨為竹也。【朱注】斬新、上番,皆唐人方言。獨孤及待:“舊日霜毛一番新。”亦讀去聲。
‘古人考證,上番是唐朝四川方言,番讀去聲。所以“會須上番看成竹”是符合格律的。
二、折腰體
整首詩都是律句,但是有失黏的毛病,這種詩稱之為折腰體。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到:
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八句折腰體,是指五律或七律,例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就是折腰體七律。王維的《渭城曲》、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就是折腰體七絕。
杜甫也有幾首折腰體七絕,例如《戲為六絕句》第二首: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第二句的第2字【薄】是仄聲,第三句的第2字【曹】是平聲,失黏。首句不押韻的絕句失黏,有點像人走路順拐,前兩句和後兩句的句式完全一樣: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
鳴【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嚐對馬軍。
又如《奉和嚴大夫軍城早秋 》:
秋風嫋嫋動高旌,玉【帳】分弓射虜營。
已【收】滴博雲間戍,更奪蓬婆雪外城。(注:"滴博"、"蓬婆",都是山的名字)
三、新韻與古韻
假如不熟悉古韻,欣賞古詩的時候,很難分清古體詩和近體詩。例如杜甫《絕句四首》之一: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鬆高擬對阮生【論】。
這首詩中,【別、熟、吃】,新韻是平聲,但是古韻為仄聲,都是入聲字。而【論】在古韻中平仄兩讀。
杜甫作詩用唐韻,我們現在用宋朝的平水韻,平水韻是唐韻的改編合並版,可以反應唐朝人的用韻情況。【論】,作動詞用屬於上平十三元,是平聲韻;用作名詞時,屬於《去聲十四願》,屬於仄聲。
上麵這首七絕用普通話來讀,似乎出律了。但實際上是一首律絕句,格律嚴謹無誤。
又如絕句四首之二:
欲作魚梁雲複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注:窟、竹、石都是仄聲字)
又如《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其三》:
崆峒西【極】過昆崙,駝馬由來【擁國】門。
逆氣數年吹路斷,蕃人聞道漸星奔。(注:極、擁、國,都是仄聲字)
又如《惠義寺園送辛員外》:
朱櫻此日垂朱【實】,【郭】外誰家負【郭】田。
萬裏相逢貪握手,高才卻望【足】離筵。(注:實、郭、足,都是仄聲字)絕句,是四句的詩,以五言、七言為主,較少有六言。
五言絕句流行很早,在格律詩定型之前就有很多五絕作品了。七絕流行比較晚,是和格律詩差不多同時成熟起來的,所以七絕大多是近體絕句。 仔細找一下的話,非但杜甫,其實李白的七絕中,也有不少七言古絕。
欣賞《滁州西澗》,欣賞一首古詩,往往要了解詩人的故事,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旨和背後的深意。不同的人,往往還會有不同的解讀
韋應物這首詩被收錄入了《唐詩三百首》絕句篇,是其山水詩的代表作。一般來說,欣賞這首詩需要知道這幾個方麵的內容。
首先,關於詩體,《滁州西澗》是一首失粘的折腰體絕句。其次,滁州到底有沒有西澗這個景觀,其實一直存疑。另外,《滁州西澗》這首詩是單純寫景呢?還是另有寄托諷喻?
一、折腰體絕句
折腰,有折腰句,有折腰體。
1、折腰句
折腰句,指一個七言句的結構,韋居居安《梅磵詩話》中介紹過詩的折腰句:
七言律詩有上三下四格,謂之折腰句。
大家比較熟悉的折腰句,如唐代秦韜玉的《貧女》:為-他人-作-嫁衣裳;又如宋人王千秋的《減字木蘭花》中的七言句:欲-買田-無-使鬼錢。
2、折腰體
折腰體,是指詩體,是兩句之間的問題。南宋的嚴羽曾經在《滄浪詩話》中說過:
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韋應物的這首《滁州西澗》,就是古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首折腰體七絕: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折腰,是指失粘,這首詩第二句第2字為:有,仄聲;第三句第2字為:潮,平聲。這兩個字平仄相反, 叫做失粘,失粘的律詩被稱為折腰體。
韋應物的這首是“絕句折腰者”,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是著名的八句折腰者: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二、 到底有沒有西澗?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寫境與造境之說。有人寫的是眼前景,有人寫的確實想象中的景。
根據宋朝周弼《三體唐詩》記錄,《滁州西澗》寫於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當時韋應物在滁州任職,時年45歲。
宋朝時,在滁州寫出《醉翁亭記》的歐陽修分析說,在滁州城西並沒有西澗,而城北有個水灣,但是水淺不能載小舟,而且江水即使漲潮也到不了這裏。
由唐到宋,時間這麽久,地貌水流有變化也是正常的。沒有去過滁州,據說滁州城西有一個西澗湖(原滁州城西水庫),不知道是不是當年的水灣。
也就是說,歐陽修認為韋應物可能虛構了一個環境。實際上,並沒有真實的景物。
漁洋山人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說到:
西澗在滁州城西……昔人或謂西澗潮所不至,指為今六合縣之芳草澗,謂此澗亦以韋公詩而名,滁人爭之。餘謂詩人但論興象,豈必以潮之至與不至為據?真癡人前不得說夢耳!
王士禛說的有點不客氣,其實詩人眼中無物、心中有物的情況太常見了。據說柳宗元的《江雪》也是如此,寫的是心情,實際上也未必真有個“獨釣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 。”
三、詩人有借物寓意的意思嗎?
另外,讀這首詩的時候,還要注意一點。有很多人認為此詩借物寓意,有諷喻之功。如前兩句詩 :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南宋的謝疊山就認為:
“幽草”、“黃鸝”,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這個含義,有點像左思的《詠史》:
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第三四句詩: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謝疊山又認為:
“春潮帶雨晚來急”,乃季世危難多,如日之已晚,不複光明也。末句謂寬閑寂莫之濱,必有賢人如孤舟之橫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詩人感時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
季世,末世之意。
作者韋應物(737~791年),字義博,是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官宦子弟。少年時就進入皇宮做侍衛,他經曆了唐朝最美好的時期。安史之亂時期,韋應物親身經曆了這場巨變,眼睜睜看著長安被攻破,無比強大的唐王朝轟然倒塌。
春潮帶雨晚來急,意思是,唐朝已經走向了衰落, 有夕陽末路之感。
謝疊山說,野渡無人舟自橫。表示有賢人在野,卻不能為朝廷所用。不過這個觀點,也受到好多人的反駁,例如明朝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裏說:
謝公曲意取譬、何必乃爾!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
元人謂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輩難與言詩。
沈德潛說的更不客氣,這首詩哪裏有寄托,純粹胡說八道,不能跟這些人談詩:
詩無達詁,怎麽看似乎都有道理。詩人未必有這個意思,但是讀者卻能品出特別的滋味。
韋應物這首詩流傳甚廣,後人常有化用,寇準的詩中,就把韋應物的最後一句,分成了兩句作頷聯的上下聯: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深樹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日登樓懷歸 》,既然懷歸,自然就有了一點君子在野的味道了。
至於有沒有西澗,老街到覺得不必研究,因為並不重要。
王維的《渭城曲》為什麽當作“樂府”而不是七絕“折腰體”。因為《渭城曲》在詩詞格律上不符合七絕的格律,屬於古樂府題材,“折腰體”在古詩詞當中運用較少。詩詞分類一般是按: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古樂府,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至於是什麽體都是按大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