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2)
郭式日本人:能“讀懂空氣”(郭沫若式日本人與と魯迅式日本人)。大家知道魯迅的性格,受日本留學期亦是青春期日本人的影響多多少少有日本人的性格的一麵:勤勉認真、剛強不屈、孤傲、寂寞孤獨、甘於清貧、勇敢智慧、反思精神:魯迅具有深刻的反思精神,能夠從前所未有的深度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和短板。直率隨和:魯迅性格直率,待人隨和,善解人意,表現出可親可敬的一麵。
郭沫若不同,郭氏說他出生的時候是腳先下地,他認為是其成為反叛者的第一步。
天性“反逆型”的郭氏留學日本期間的讀西洋書受東洋氣,成了後來“能讀懂空氣”的日本人性格。因精力充沛生命最旺盛的青春期是在日本度過,並在日本結婚成家立業可見日本的環境對他的性格形成是有多麽重大的影響。比較起魯迅時而與日本碰撞來,郭沫若更加如魚得水地在日本生活。
可以說和當今日本職場上的工薪階層毫無二致。
在郭氏對毛偉人的關係上可以窺視日本人下屬對上司的“忖度”馬胡麻摺(逢迎,拍馬),有時也會拍馬屁拍到馬腿上。
1914年,在長兄開文的資助下,郭氏“叛逆”了父母包辦的婚姻,東渡日本。和當時大多數留洋青年一樣,郭氏懷揣著科學救國的誌向。後來回憶起初到日本的那段時光,郭沫若這樣寫到“我在當時實在是拚了命,拚命地學日文,拚命地補習科學,結果我終竟以半年工夫考上第一高等學校”。
郭氏於1914年到1923年、1928年到1937年先後兩次,客居日本,總計長達20年之久。郭氏又成了典型的日本式的詩人。郭沫若在岡山的3年間,通過學習英文、德文,得以和19世紀歐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浪漫主義詩潮接觸而產生強烈共嗚。1916年,他偶然從英文課外讀物讀到泰戈爾的《新月集》,驚喜若狂,那清新的思想和活潑的形式,令他“感受著詩美以上的喜悅”。以後,他又如饑似渴地讀了歌德、海涅、雪萊的詩和莎士比亞、易卜生、梅特靈克的戲劇,以及斯實諾沙的哲學著作。1916年暑假,他與聖路加醫院的護士安娜結識並於年底結婚。婚後,興奮的愛情生活又激發了他的詩興,他又寫了一些新詩。《新月與白雲》《別離》《維奴司》等就是他早期的新詩創作。
日本人之間的交流都會麵臨相互心照不宣地——“讀懂空氣”。
“讀懂空氣”就是指領會“雰囲気”(氣氛)能讀即明白,理解。Kuki Yomeru簡稱為“KY”(羅馬音縮寫)。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指“有眼力、會按照當時的氣氛和對方的臉色做出合適的反應”。
能夠根據那個場合的氣氛推測狀況。特別是揣測在那個場合自己應該什麽,不應該做什麽,對方希望自己做的事,以及不希望自己做的事,然後進行揣測判斷。
簡單地說就是:能夠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情商高。“做一個察言觀色的人”雖然聽起來似乎很假,但是知道什麽話該說,什麽話不該說,把握好度,也是如今的社交禮儀。
特別是職場中,領導不會直接批評你,也不會直接指出你工作中的具體失誤,隻是雲裏霧裏說一大堆,這就需要大家靠自己“悟”了。
究竟該怎麽做,才能讀懂日本人的“空氣呢?不會直接說出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這就要求下屬具備一種素質,即“推量(揣度,猜想)”、“想象,推測”的能力,這也可以稱為體察,體諒。
而通曉人情,體諒人和察覺力差,不通人情也就成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標準了。這種思想其實對年輕人和職場新人來說壓力很大。因為他們需要對年長者、上司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進行猜忌考量。因此,所謂“空気”其實是指由年長者、上司等地位較高的人營造出的氣氛。因為“讀不懂空氣”而被孤立排擠、甚至被辭退的也大有人在。
郭氏的性格特點主要包括性情衝動、敏銳機智、興趣廣泛、精力旺盛、想象豐富,以及性格的變動性和多樣化,情緒的矛盾性和極端化。這些特點使得郭沫若在創作和生活中表現出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郭沫若的性格被描述為性情衝動、敏銳機智、興趣廣泛、精力旺盛、想象豐富。這些特點使得他在創作中能夠展現出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同時,他的性格也具有變動性和多樣化,情緒上表現出矛盾性和極端化。這種複雜的性格既是他創作的源泉,也使得他在麵對問題時顯得多麵且富有變化。
郭氏對自己的性格有過深刻的自我鑒定,他認為自己“偏於主觀”,是一個“衝動性的人”,他的“想象力”比“觀察力強”,在衝動時像一匹奔馬,而衝動平息時又像一隻死去的河豚。這種性格特點使得他在創作中能夠充滿激情和創意,但也可能導致他在某些時候缺乏節製和穩定性。
郭氏的性格特點使得他在文學和曆史學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在麵對複雜問題時展現出多麵的特質。這些性格特點不僅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也反映在他的人生選擇和經曆中。
郭氏(他比毛澤東年長一歲)作曆史劇替曹操翻案被疑迎合毛澤東。他晩年的《李白與杜甫》便成為了一部飽受爭議的著作,其中對它的貶斥要多於對它的褒揚。有人認為它迎合了特定的政治氛圍,“政治迎合說”亦即:“讀懂空氣”也。
1974年2月,江青來到郭沫若家,讓他寫批宰相的文章,郭沫若當然明白其中的政治玄奧,他以沉默和無聲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態度。1976年1月8日,當周恩來逝世的消息傳來時,衰邁的郭沫若用顫抖的筆在醫院寫下了這一首當時不能發表的七律,“革命前驅輔弼才,巨星隱翳五洲哀。軍民熱淚紛紛落,吊唁洪潮滾滾來。威德在人長不朽,豐功垂世久彌恢。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