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2)
日本“赤狩”(Akagari),意思是:“獵紅”
英文:Red Purge;Red Scare
中文:“紅色恐怖”、“紅色恐慌”
“獵狐”(Foxhunting)運動是英國古老的王室貴族運動,是上流社會難以抗拒的傳統。狩獵是英國古老的王室貴族運動,多次與英國貴族的衝突之下,終於在2005年英國頒布法令,明文禁止已經風行了六百年的古老貴族運動——獵狐運動。現如今,禁獵法令也無法阻止貴族獵狐的腳步。每到秋天,貴族們就要踴躍出動,集體獵狐,享受這個過程中的追逐樂趣。
“獵狐”在中國主要有兩個含義:在反腐敗鬥爭中,“獵狐”指的是追逃追贓行動,特別是指追捕那些逃逸到海外的貪官和其他經濟犯罪嫌疑人。這些犯罪嫌疑人被比喻為“狐狸”,而執行追捕的警察則被比喻為“獵人”。
在文化領域,“獵狐”也是一部以經濟犯罪調查為題材的電視劇的名稱,劇情圍繞經偵警察調查一起涉及股票的經濟案件展開。中國的“獵狐”是與“打虎”“拍蠅”相同概念的運動。
打虎、拍蠅、獵狐、狠刹“四風”是反腐的最熱關鍵詞,對應著“上無禁區、下無死角、外無空白”的反腐策略。四風是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打虎”,強調的是懲治領導幹部尤其是高級幹部的腐敗行為;“拍蠅”,突出的是解決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獵狐”重點對象是在逃境外經濟犯罪嫌疑人、在逃境外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涉腐案件在逃境外人員。堅持“打虎”“拍蠅”“獵狐”,就是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黨紀國法麵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誰,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
在日本“狐狩”也是推理小説的電視劇的名稱。
“獵紅”日本叫“赤狩”紅色恐慌,又名紅色恐怖,是指於美國興起的反共產主義風潮。第一段自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延續至1920年,恐慌受到歐洲的影響,美國工人以及社會主義者可能爆發政治激進主義或革命運動。第二段是指開始於1947年,並幾乎貫穿全部。 “獵紅”“赤狩”,二戰後在聯合國軍占領下的日本,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SCAP)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麥卡錫)的指令對日本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開除公職的運動。為此日本許多公務員和民間企業將那些被認為是“日本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的人都解顧。前後有一萬多人失去了職業。
19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後遺症。恐慌來自於美國國內外共產主義者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以及對聯邦政府的間諜行為。在此後遺症下,美國政府製定形形色色的反共政策,使國民接受了國家安全與反共密不可分的思想觀念。而此觀念以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Raymond McCarthy,共和黨籍)發起的麥卡錫主義有密切的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歐洲無政府主義者和左翼政治的躁動以及暴力加劇了現存國家的社會和政治緊張局勢。第一次紅色恐慌由美國的麥克戴斯主導。
麥卡錫主義是在1950年代初,由約瑟夫·麥卡錫煽起的,在美國全國性的反共“十字軍運動”。以他為首腦的該運動大肆渲染共產黨侵入美國政府和美國輿論界,促使成立“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許多著名演員如查理·卓別林和發明原子彈的科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等都受到迫害,被指控為向蘇聯透露機密和為蘇聯充當間諜。1953年6月19日,科學家艾瑟爾與朱利葉斯·羅森堡(羅森堡夫婦)為此被判上電椅死刑。1954年,麥卡錫主義達到頂端。他指控美軍和政府官員從事顛覆活動,為此舉行了長達36天的聽證會,同時向全國進行電視直播。美國國內外的輿論開始指責他是“蠱惑民心的煽動家”。11月中期選舉,共和黨失去參議院的多數,麥卡錫被免去非美調查委員會主席的職務。12月2日,參議院以67票對22票通過決議,正式譴責麥卡錫“違反參議院傳統”的行為。雖說麥卡錫主義時代結束,不過紅色恐慌影響層麵甚廣,“反共為美國的惟一選擇”成為日後多年的美國國家政策。
《奧本海默》是克裏斯托弗·諾蘭自編自導的傳記電影,由基裏安·墨菲主演。該片改編自Kai Bird、Martin J. Sherwin所著書籍《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的勝與悲》,講述了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在“二戰期間”領導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以及他在二戰結束後遭遇不公正聽證會的故事1924年,年輕的羅伯特·奧本海默從劍橋大學退學,前往德國學習量子物理學。他受玻爾的啟發,把量子物理學帶到美國,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學開始了執教生涯。成為老師後,他變得自信、健談、平易近人,迷人優雅的形象使他成為備受學生歡迎的明星人物。1939年9月1日,他和學生共同發表了關於黑洞的論文,但他最大的學術成就被當天發生的大事件奪去風頭——德國對波蘭發動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38歲的奧本海默與“曼哈頓計劃”的領頭人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成為搭檔。在奧本海默建議下,他青年時最愛的新墨西哥州成為巨型試驗場。他懷著維護世界和平的初衷,爭分奪秒地與納粹德國展開有關核裂變技術的研究競賽。然而,在發明和見識了原子之“火”的巨大威力後,他驚覺自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為研究成果可能摧毀世界而惶恐不安。
1947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施特勞斯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歡迎奧本海默,邀請他擔任研究所所長。此時,奧本海默已是世界聞名的戰爭英雄,被稱為原子彈之父,但他卻堅決反對進一步發展核武器,甚至試圖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改變政府決策。在冷戰時期,奧本海默與執政者相悖的價值觀給他帶來了無盡的麻煩。1954年,由嫉妒明星科學家奧本海默的施特勞斯精心策劃的聽證會,在一個幽閉的會議室裏秘密舉行。他們決定取消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從而剝奪他的政治影響力,他是數千名遭受麥卡錫主義迫害的人之一。1959年,艾森豪威爾總統任命施特勞斯為商務部長的參議院聽證會成為一場公共奇觀,後者發現自己有可能麵臨幾十年來第一次被參議院拒絕內閣任命的危險。
奧本海默: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的科學主管,主導研製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他聰慧過人,討厭虛偽和愚蠢,不擅交際,更不懂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可能引發的政治風險。他曾飽受精神疾病困擾,晚年又深陷研製出核武器引發世界安全危機的擔憂中無法自拔。麵對聽證會上的各種攻擊和不利證詞,他不但沒有立刻反駁,反而迷茫無助。
劉易斯·斯特勞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在政商兩界遊走自如,陰險、圓滑、心胸狹窄,善於用政治程序以達到個人目標。因為奧本海默無意間調侃他曾經是低微的鞋販,以及懷疑奧本海默在愛因斯坦前說他“壞話”,就將個人私怨演化成對奧本海默的政治報複,通過精心策劃的聽證會公報私仇,借刀殺人。最終他為迫害奧本海默的陰謀付出了代價。